首页 理论教育创业型大学研究散论:学术资本转化误解

创业型大学研究散论:学术资本转化误解

【摘要】:20世纪末,创业型大学理论一经诞生便被传入中国,并且在21世纪初推动国内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迈入创业型大学道路。但是,时至今日,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1]形成了中西创业型大学的南橘北枳现象。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创业型大学中国化研究进程中,至少存在以下关系重大的理论误解。

摘 要:亨利·埃兹科维茨与伯顿·克拉克创业大学理论的两位奠基者,我们不能将他们个别化或阶段性的观点当成创业型大学的全部内涵。创业型大学的存在价值在于其推动知识应用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在确立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时,不宜选择注重商业运作的学术资本主义,而应该选择突出历史使命的学术资本转化。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不仅包括学术资本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包括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学术资本”“人力资本”均属于不含特殊情感或者价值倾向的中性词,仅仅表明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创业型大学在教学服务领域强调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亦即实现教学服务产品向个体内在素质的转化,这是以“学术资本转化”统合创业型大学内外部两个着力点并且确立其作为创业型大学组织特性的一种理论创新。

20世纪末,创业型大学理论一经诞生便被传入中国,并且在21世纪初推动国内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迈入创业型大学道路。但是,时至今日,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1]形成了中西创业型大学的南橘北枳现象。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2]创业型大学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之所以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南京工业大学于2013年更改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缺少适切性的创业型大学理论。这种理论的缺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未能全面而又准确地把握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尤其未能抓住其精神实质;其二,未能结合中国实际对西方创业型大学理论进行诠释与改造,构建创业型大学理论的中国流派。本文从反向研究的新角度,对中国学界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理论误解进行一次梳理与论证,以期我们对创业型大学内涵有更加准确的领会与正确的理解。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创业型大学中国化研究进程中,至少存在以下关系重大的理论误解。(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