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确定为学术资本转化,既是一种事实判断,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于是,只有学界明确将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界定为学术资本转化,才能推动创业型大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朝既定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理论预设下,我们必须明确学术资本转化带来的社会价值,以此表明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意义与发展前景。......
2023-10-05
高等学校是科技成果的生产大户、储备大户、专利大户,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学术论著、申请的各种课题以及获批的各种科技发明专利不计其数。据统计,在各类高等学校科技人力中,“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为108所,而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达到了22884人,平均每所院校为212人;其他本科高等学校为583所,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为18403,平均每所院校为31.5人。[10]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极不理想,与高校的科研地位以及研究规模一点也不相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每年科技转化率只有20%,而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左右,差距巨大。在这20%的科技转化成果中,最终形成实际产业的科技成果只有5%左右。[11]确实,我国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生产目前还停留在重研究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专利申报轻成果转化的发展阶段,大量科技成果、发明专利仅仅是为了谋取职称、名誉、奖励等,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不容乐观,但不能由此否定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正因为成果转化现状惨淡,才知道转化任务的艰巨,才能看到转化征途的光荣使命乃至美好明天。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有三种转化工作最为困难,也最能体现转化的成效。相对于传统型高校来说,创业型大学的这三种转化工作更为彻底与全面,成为学校的主旋律。第一是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例如,某位教授成功申请了一项重大政府课题,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他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治愈并预防口腔溃疡的药品,该药的研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在这里,这种药品从论著,再到产品,最后面向市场推广开来,这个过程是高校大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真正关注成果转化的高校,应该把激励政策的重点从论著转移到产品尤其是市场推广上来。只有这样,大量的科研成果才能被研发。而如何引导教授们从论著走向产品,最后关注市场,推动学术资本转向现实的生产力,正是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动因。第二是针对校外学习者的教学服务。当前,这种教学服务主要体现为各种类型与形式的培训。应该说,这块市场已经形成,但是并不健全,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考证考级、职称培训、出国进修等刚性需求市场上,真正主动报名为实现自我提升、个性修养、知识扩展等软性需求的并不多。在笔者看来,如果一所大学能够提供大量类似的教学服务,并从中获得办学资源以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与办学条件,那么,这所大学的成果转化工作就做得相当出色了。第三是针对校内学习者的教学服务。对于这种成果转化工作,许多学者似乎视而不见,或者说,尚且不能从中发现成果转化的现状。应该说,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质量疲软最为重要的原因。我们首先要看到,教学服务作为一产品,或者说学术资本,是存在转化的可能的,即由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内化到学生个体身上,成为其一部分。而且,如前所述,知识有价,只是付费的主体不同。但是,这种知识货真价实吗?学生从大学课堂上到底能够学到多少东西,获得多少难以从其他途径而适宜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思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知道,在大学课堂上的成果转化工作,做得并不出色,似乎没有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没有体现商品接受方即学习者的利益。如果政府没有从证书文凭的权威性、保护性等角度对大学进行支持,那么,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许多大学或许真的难以找到生源,从而这种成果转化工作就自然消失了。
由此可见,我们若能做好以上三种转化工作,一所大学的活力就呈现出来了。如果一个国家中大量高校都能做好以上三种转化,那么,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必定会焕发活力。在这种情况下,一所大学哪怕没有政府的文凭守护,完全依靠自身的实力,也能像朝阳企业一样,傲立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大学,才能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试想,国家每年有那么多重大课题,若大都能转化为产品并推广应用,那么无论是成果生产者本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将大大受益;社会上大量人士从高校中主动自觉地吸收知识养料,将大量闲暇放在学习上而不是虚度年华或者物质挥霍上,这样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智慧型社会以及和谐型社会;大量在校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回归课堂,从大学课堂上获得知识并且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实现了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实现教学服务产品向个体内在素质的转化,这样的学习者必定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的人。可以说,哪些大学真正关注到了学术资本的有效转化,并且做好了这三项转化工作,哪些大学就可能在未来掌握主动,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学。从前面的理论分析来看,创业型大学正是当前有利于推进这三大转化工作的实践平台。(www.chuimin.cn)
总之,学术资本转化既是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也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笔者曾称之为创业型大学的外部着力点[12]。仅凭这一点,使得创业型大学明显区别于其他各类大学。如果不能抓住这一点,也就没有把握创业型大学的灵魂与实质。
有关创业型大学研究散论的文章
将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确定为学术资本转化,既是一种事实判断,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于是,只有学界明确将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界定为学术资本转化,才能推动创业型大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朝既定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理论预设下,我们必须明确学术资本转化带来的社会价值,以此表明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意义与发展前景。......
2023-10-05
就创业型大学建设来说,在我国推行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谓阻力重重,其中最大的阻力之一也正是这种思想观念问题。如果将教学服务也视为一种学术产品的话,大学的产品就是学术成果,亦即创业型大学理论研究中的学术资本。因此,一所高校迈上创业型大学的道路,致力于学术成果的市场化,这是知识有价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深刻反映与时代体现,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意义深远。简言之,知识有价是实现成果转化的理论基础。......
2023-10-05
20世纪末,创业型大学理论一经诞生便被传入中国,并且在21世纪初推动国内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迈入创业型大学道路。但是,时至今日,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1]形成了中西创业型大学的南橘北枳现象。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创业型大学中国化研究进程中,至少存在以下关系重大的理论误解。......
2023-10-05
[24]相对于传统型大学,创业型大学增加了学术资本转化的职责,延长与激活了学术链条。因为创业型大学推动学术资本转化,并不等于大学教师直接从事学术创业。作为一个组织的创业型大学,有义务也有条件为学术资本转化搭建各种平台,这才是一所大学之所以称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保障。不过,形成完整开放学术链条的创业型大学,蕴含这样两个理念:学以致用与能者为师。确实,建设创业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其关键。......
2023-10-05
创业型大学实现全面而又彻底的学术资本转化,知识有价是其理论基础;而且,只有遵循学术产品的市场交换原则,才能更好地彰显创业型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对此,研究创业型大学的学者们,普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2023-10-05
推动传统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目的,最能体现办学主体对于创业型大学的价值追求。但是,中国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正如前文分析指出,着眼点不可能是直接筹措办学经费,而只能是实现学术资本转化,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度。作为一种办学类型的创业型大学,正是为推动学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设,在此核心价值指引下呈现“学以致知”的学术本位文化。......
2023-10-05
学术资本主义从营利动机出发,其精神实质乃是学术创收、商业运作、逐利动机等功利性的利益诉求,容易将创业型大学引向创收型大学。[1]在这些学术观点中,一些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2]。在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改革热潮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正确理解与准确运用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明确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不是学术资本主义,而是学术资本转化。......
2023-10-05
[3]但是,学界对于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研究,极为贫瘠。依上得知,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既体现出其他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行为,也有自己以创业作为身份标识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问题,其内涵要丰富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8]考察教学型大学能否成为创业型大学,关键在于教学型大学提供的学术成果能否实现市场转化,能否贯彻学术资本化,能否体现学术创业。......
2023-10-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