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实现学术资本转化?让大学充分履行知识应用使命

如何实现学术资本转化?让大学充分履行知识应用使命

【摘要】:关于大学的社会职责与历史使命,说法多种多样。这也表明,创业型大学将是我国高校变革的重要走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势将成为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28]。何况,如前所述,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其重要使命就在于为大学教师的学术成果转化承担大量联络、协商与推广工作,这是创业型大学应有的组织功能。

关于大学社会职责与历史使命,说法多种多样。在高等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社会三大职责。在高等教育实践界,一般认为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使命。如果从教育的逻辑起点来看的话,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关于知识的创造、传承、应用、储存等知识运行的活动。事实上,作为一所功能完整的大学,其知识运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或者说具有三项功能:创造知识、应用知识与储存知识。即使在教学型大学,也体现创造知识的功能,因为大学传承的知识是有所选择、整理与提升的人类文化成果。所谓储存知识,是指大学应该属于一个城市或者社区的文化中心,成为一个公共图书馆与人力资源库。应用知识,既包括人才培养或者说教学育人,也包括学术资本转化或者说成果转化。教学育人,可谓知识的间接应用,我们通常称之为知识的传承;成果转化,可谓知识的直接应用,我们在此亦将之称为学术创业。可见,一所大学除了知识储存的静态功能外,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创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应用,这种应用既体现在教学育人上,也体现在成果转化上。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研究或者说创造知识只是实现大学功能的一种手段,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才是大学的真正使命。而事实上,现代大学偏离了方向,以追求学术成果作为最大追求,对知识的直接或者间接应用并不热衷,造成大量理论知识的闲置与空疏,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正如有文指出的,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的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这三种职能融合度不高,停留在彼此分隔的状态。[27]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必须以知识应用作为改革方向,大力推动学术资本转化,更好地履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这也表明,创业型大学将是我国高校变革的重要走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势将成为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28]

长期以来,大学被认为除了人才培养外,主要职责就是生产知识,至于知识的直接应用应该由社会完成。确实,历史上许多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在若干年之后才被人们利用起来。但是,这种坚守学术本位立场的传统大学观,没有深刻领会学术的目标与取向,不利于大学使命的充分展现,不利于学术成果的迅速转化。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其学术发展正是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就是大学中那些传统的基础研究,也具有明显的应用取向。时至今日,理论与实践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学与企业的属性越来越交叠。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大学应该注重学术的应用取向,推崇实用主义,构建完整开放的学术链条,更多地从实践中找到理论研究的源头,尽可能地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正如有文指出的,“实用主义绝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我们的大学理念,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实用主义基础之上,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理念”[29]

毫无疑问,学术成果的公开发表,也可谓知识的应用,不一定要由知识生产者直接开展学术创业。例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著书立说,传播人间正道,正是其应用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许多应用性的知识,其生产者本人最清楚该知识的应用领域、途径等,由其参与应用与推广,能够缩短转化周期与节约转化成本。何况,如前所述,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其重要使命就在于为大学教师的学术成果转化承担大量联络、协商与推广工作,这是创业型大学应有的组织功能。例如,MIT的技术转移组织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签订合同,为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提供资助;同时,它帮助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成果申请知识产权,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30](www.chuimin.cn)

总之,推动学术资本转化,促进知识直接应用,是检验真学术与假学术的重要标准,是创业型大学履行使命、彰显活力、服务经济转型的最佳途径,由此有文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作为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区域创新主体,应该主动将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地方大学而言,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朝着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然选择”[31],“行业特色型大学要率先举起创业大旗”[32];同时,以“学术创业”为基本特征的学术资本转化,作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必将引领大学的变革,成为大学的“第三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