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行动研究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行动研究

【摘要】:(一)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下面根据国内外学者确立的行动研究的基本思想,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以下的行动研究的步骤:1.发现问题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实际上,教师一贯“科学”的教学行为与学生需要是否相符,是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所以,英语教师要想同时实现以下三个目的: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加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就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

(一)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

下面根据国内外学者确立的行动研究的基本思想,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以下的行动研究的步骤:

1.发现问题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已有所了解,有的还须进一步发现。通过下列方法可进一步发现问题:

(1)尽量采取多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录像和录音。

(2)通过对学生、同事、家长和学校领导等的访问与问卷调查,发现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和学的问题,了解这些问题的背景及其影响。

(3)充分收集与记录学生的资料(家庭背景、成绩表现、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以了解课堂教学的情况并发现问题。

(4)教师要有意识地记录自己教学中所见、所闻、所感,以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

2.分析问题

有了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就要对英语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确认。比如这个问题是教学方法问题,还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动机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环境文化的影响,还是教学策略的影响。这个问题是否就是费时多、收效低的原因。总之,分析问题就是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英语教学实践中行动研究实例分析

1.行动研究案例一

以我国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为例,口语教学被认为是较困难、效果也是较差的。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进步缓慢,不少人到毕业时尚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各校普遍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学重点:在课程设置、师资(如聘请外教)以及平时训练方面都给予相当的重视。那么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呢?尽管我们已经知道,语言环境对良好口语能力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仅仅知道这一点,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口语教学中的问题。实际上,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反思,找出影响自己课堂教学的问题,发现问题的实质,制订出合理的行动计划从而努力去解决问题。实际上,教师一贯“科学”的教学行为与学生需要是否相符,是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为了了解英语口语教学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的英语学习者的效果如何,研究者从一所学校非英专业班级中随意挑选了35名学生,分别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题为“我的大学生活”的英语口语测试,并就同样的话题写了一篇文章。还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有关英语课堂学习、课堂互动和操练以及课外活动的问卷调查。

调查基本情况:受试者年龄在18~20岁之间,来自广东某高等院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者了解到该校授课方式以听说、讲解语法和词汇为主;课内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书面英语写作正确或翻译正确;课外时间与英语的接触主要是听英语磁带、阅读简易读物和看英语电影。问卷调查还表明半数受试者认为他们的英语一般,但是女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比男生更有信心。

然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口语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

调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一是课堂环境缺乏用英语交流的气氛。受试者在课堂练习和课堂交际中使用的英语绝大部分是机械的语言操练,真正需要灵活利用所学知识的练习极少。此外,由于教师授课时大都用汉语讲解内容,师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还是以汉语为主。这种情况不利于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愿望。

二是重知识轻口语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所关心的是受试者掌握语言知识的情况,除了经常用考试来检查他们这方面的水平,课堂上看不出教师采用了什么特殊方法让受试者多用英语自由表达思想。考试也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查受试者的语言知识。这种情况使受试者看不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需要。这促使他们带着一种功利性的心态对待口语练习,即只为通过考试练习,因此对口语活动也就越来越不感兴趣。

第三个原因可以看成是前两个原因导致的必然结果。由于课堂环境不鼓励提高口语,受试者长期得不到练习,觉得自己无法流畅地用英语表达,因此不好意思或没有兴趣参加口语活动,而由于参加口语活动少,口语提高慢,更使受试者不愿参与,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调查启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在面对教学中的不利情况时未能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是对被教育者教育需要的漠视,是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贬低,这种行为是学术懒惰的表现。而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能够及时地解决这些教学实际问题,是因为教师未能掌握一种能够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设想,如果我们通过行动研究,不仅能够发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够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制订和实施有效的行动策略,经过反复的实践过程,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改善。一贯经验式的教学以及教学服从考试是导致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所以,英语教师要想同时实现以下三个目的: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加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就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目标可以把一名教师转化为研究者,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一种简单、直接、实际的工具,是实现教师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行动研究案例二

◇研究背景

本案例素材来源于江苏省黄桥中学丁亚娟发表于2005年3月第21卷第2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学行动研究在高一英语阅读教学”一文,为了使案例的结构更加清晰和有利于详细的分析,研究者将原作中提供案例的结构进行了细化和分解。研究对象为高一英语的两个教学班。

◇研究时间

10个教学周发现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偏低,阅读速度不快,对待不同的阅读材料大多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和方式,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量。发现问题的过程也就是选题的过程。所选行动研究的科研课题的内容应该是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应该是来自教师本人亲身经历的教育实践。

提出假设:(1)学生在初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2)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教师授课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点讲解;(3)缺乏篇章分析和技巧讲授;(4)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够;(5)有时考试中阅读材料偏难、偏长、生词量过多;(6)阅读课时量少。

为了确定问题的实质,这里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假设:①从学生方面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如(1)、(2)、(6);②从教师方面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如(3)、(4)。③从考试方式方面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如(5)。

◇调查结果(www.chuimin.cn)

为了验证以上的初步假设,并查明制约学生有效、快速理解阅读材料的因素,研究者针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抽查对象为广东省中山市某重点高中两个班的学生。结果表明,高一英语阅读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提出的假设仅仅是问题产生的可能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哪些,我们需要通过下一步的调查来进行验证。调查的方法可以是问卷、采访、观摩、教师日志、学生日志等。

◇重新确认问题

(1)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初中的考试模式与高中不一样,初中考试时阅读材料较少,进入高一就是高考模式,感觉不适应。

(2)已形成的不良阅读习惯影响了阅读效果。学生阅读慢。以至于没有耐心看完全篇,最后一两篇根本无法认真思考而草草选择,导致失分严重。

(3)学生词汇量小,阅读量小,无法应用所学的阅读技巧,猜不准生词,以致对大意理解偏差,答题错误。

(4)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督查不力。

行动研究中的行动方案设计应该体现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这样才能保证计划顺利地执行和完成,事后也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观测结果。

收集数据的方式不必追求繁杂,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得到用来分析的可靠的数据。

◇行动计划

(1)心理疏导。向学生介绍高考题型、各题占分及答题时间,介绍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

(2)扩大词汇量。词汇量小是被调查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系统地讲一些基本、有效的词汇学习法,如利用词缀猜测生词的意思,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利用近义词、反义词、同类词等方法记忆单词等,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3)加强阅读技能训练,克服不良阅读习惯。在调查分析中,研究者发现多数学生初中阅读量少,不知道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等,在实际阅读时,他们习惯使用唇读、复读、点读、逐词逐句读等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取得阅读效果的方式。为此,研究者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对学生加强阅读技巧的培训。

(4)推荐阅读书目,指导课外阅读。书本上的阅读材料有限,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这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而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推荐课外阅读书刊,如《英语周报》、《21世纪英语报》、《英语通》、《新概念英语》等,要求学生阅读后做题目,并归纳大意,记下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定期在课上讨论和讲读。

在阅读课上,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培训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1)在预读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所布置的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思考题;(2)根据标题预测篇章的内容;(3)找出文中的中心句、例证和结论,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并弄清逻辑关系,归纳中心思想;(4)根据上下文猜词解意,对关键词利用工具书理解其意。

第二层次:(1)重视同伴活动和小组活动的功能,积极参与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讨论;(2)掌握基本词汇和句型的用法;(3)学会用基本词汇和关键句型概括复述课文;(4)运用发散性思维,围绕教师布置的话题,在课文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并在课堂上进行交际活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及时复习、归纳、内化语言。不是只有考试前才复习,可以复述一下课文内容,也可把课文再读一遍。这一遍不仅可以复习和消化自己学过的材料,而且对文章的内容也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能弥补一些遗漏的地方。在泛读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白泛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把重点放在阅读速度和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上,没必要查阅所碰到的每个生词。

◇主要让学生运用下面一些阅读技巧和策略

(1)目的明确。阅读目的应非常明确:或为阅读一篇梗概,或为了弄懂某个细节,或为了回答一些问题等。

(2)扩大视幅(视距)。通过意群来读,应一眼读懂一组词的意义,然后将这些意思联系起来去理解一个句子或段落的意思。

(3)调节速度。根据阅读材料和目的调节阅读速度。通常,泛读速度可快一些,采用Skim或Scan的阅读策略,利用信号词,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选材多样。应阅读一些能看得懂的杂志、报刊、简易读物,这是培养提高自己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5)避免回视。重复阅读会影响理解力的集中,要有勇气调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敢于跳过障碍阅读。

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培训是落实具体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行动研究的特点之一是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教师和研究者要密切合作,要根据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执行是否有效和结论是否正确等问题,若评价的结果反馈出的是所有的设想、计划都是可行的信息,则进入第二步具体计划、行动。但如果评价的结果反馈出的是不可行的信息,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修改。也就是要在行动中不断地根据行动的实践情况,修正原计划的缺点或失误,不断改进计划,调整行动。

◇教学反思

(1)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学生了解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决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激发阅读热情,扩大阅读量和词汇量。

(2)教师自身收获。教学行动研究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受到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了对教学的自我意识,建构起自己对教学的理解。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及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研究者既找到了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又发现了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首先,教学行动研究从实践上验证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提高能力。其次,教学行动研究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内容不宜宽泛。研究手段要尽可能丰富,研究计划的制订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