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元、明、清:陈新甲一案揭示了崇祯帝的虚伪、昏庸和冷酷

元、明、清:陈新甲一案揭示了崇祯帝的虚伪、昏庸和冷酷

【摘要】:陈新甲一案就充分体现了崇祯帝的虚伪、昏庸和冷酷无情。一代名将袁崇焕是明朝后期最有能力、最忠君爱国的大臣,但他的结局也是最凄惨的。镇守辽西的袁崇焕得到情报,立即率领明军赶到北京,与敌展开激战。这两个太监回到宫中便把听到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崇祯帝,昏庸的崇祯帝竟然深信不疑,立即下令逮捕了袁崇焕。两个月后,后金军队撤走,崇祯帝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从而自毁长城,导致明朝败局一发而不可收拾。

崇祯帝以一己之力除掉魏忠贤一事,显然让他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他在此后十余年的统治中,事事独断,事事亲为,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这样,他的自信,慢慢地变成了自负,变成了刚愎自用,并进而一意孤行。一旦败之,就文过饰非,拉个大臣当替罪羊;侥幸成之,则越发自负,越陷越深。

陈新甲一案就充分体现了崇祯帝的虚伪、昏庸和冷酷无情。

松锦失守之后,崇祯便想和清军议和,以便专心对付起义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与皇帝筹划讲和。一日,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议和。陈新甲不在家,那人便将密诏留在了书案上,陈家的书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驻京人员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就拿出去交给各部门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崇祯帝无法抵赖,恼怒之余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李自成开封,烹杀福王),兵部尚书应负全责。

被崇祯帝冤杀的大臣绝不止陈新甲一人,而且往往是干正事的被杀,不干正事的下场还好一点儿。一代名将袁崇焕明朝后期最有能力、最忠君爱国的大臣,但他的结局也是最凄惨的。冤杀袁崇焕是崇祯帝犯下的最严重、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初,崇祯帝是非常信任袁崇焕的,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将整个对金(即后金清朝前身)的防务都交给了他。袁崇焕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打了很多漂亮仗,使明朝的劲敌努尔哈赤在宁锦兵败后连伤带病郁郁而死。

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后金军绕道直扑明朝都城北京。镇守辽西的袁崇焕得到情报,立即率领明军赶到北京,与敌展开激战。此时,魏忠贤的余党散布谣言,说后金军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皇太极也利用在北京城下俘虏的两个太监陷害袁崇焕,他在军营中广泛散布与袁督师有约在先的谣言,并故意让那两个太监听到,然后放了他们。这两个太监回到宫中便把听到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崇祯帝,昏庸的崇祯帝竟然深信不疑,立即下令逮捕了袁崇焕。两个月后,后金军队撤走,崇祯帝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从而自毁长城,导致明朝败局一发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