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朝第一诗人高启的悲惨命运

明朝第一诗人高启的悲惨命运

【摘要】:高启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能算不上大诗人,但对于明朝来说,却绝对是一等一的大诗人,而且堪称“明朝第一诗人”,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就曾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然而,不幸的是,高启之死在明朝乃至中国诗人中,也是最惨烈的。

《红楼梦》中的《终身误》一曲有这样两句非常唯美的唱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读之令人如沐仙泉,如入仙境。其实,这并非曹雪芹百分百的原创,而是脱胎于明朝诗人、“明初四杰”之首高启笔下赞美梅花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高启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能算不上大诗人,但对于明朝来说,却绝对是一等一的大诗人,而且堪称“明朝第一诗人”,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就曾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然而,不幸的是,高启之死在明朝乃至中国诗人中,也是最惨烈的。

高启出生于元朝末年的江苏苏州,当时叫平江路长洲县,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却聪明伶俐,才思敏捷,过目成诵,经久不忘,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长洲县成了造反派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由他手下的大臣饶介直接管理。饶介是当时的大文人、大书法家,特别重视文艺方面的人才。在他的盛情邀请下,高启在十六岁时进入饶府做了幕僚。但是,生性高洁傲然的高启厌恶官场做派,几年后就借故离开,到吴淞江畔的青丘隐居起来了。

1368年,朱元璋在如今的南京称帝,大明朝正式开张营业。朱元璋虽然小时候因为穷没上过几天学,却是一个求知若渴的人,在打江山的业余时间里竟然凭借自学达到了能够识文断字、吟诗作文的水平。和很多皇帝一样,朱元璋也喜欢让读书人,特别是知名文人,给他捧捧场、装装脸,以便使他的新王朝显得有知识、有文化,于是就向当时的著名文人们发出了参政议政的邀请函,大诗人高启自然在被邀请之列。

高启以为新朝会有一番新气象,就接受朝廷征召来到了南京,任翰林院编修,参修《元史》,同时负责“教授诸王”,也就是给朱元璋的儿子们做家教。

1370年的一天,朱元璋到翰林院视察,给参修《元史》的编修官们提了几个问题,高启的回答碰巧令朱元璋非常满意。皇帝一高兴,后果也很严重,朱元璋决定提拔高启担任户部右侍郎,也就是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要是换了那些权欲熏心的家伙,得到皇帝这样的眷顾,肯定早就一面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一面把脑袋磕得血肉模糊了。但是,高启是个散淡闲适惯了的人,编编史书、教教学生,他还可以接受,如果让他整天忙于看报告、写批示,围着尚书和皇帝转,他就有些受不了了。所以,他委婉地谢绝了皇帝,理由是“年少不敢当重任”。

朱元璋是一个极端而决绝的皇帝,他见高启不领他的知遇之情,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暗暗发起狠来——见过不要脸的龌龊小人,没见过给脸不要脸的!既然不愿意做我封给你的新官,干脆连旧官也别做了,回老家陪老婆孩子去吧!

于是,高启被“赐金放还”。

但我们不要指望朱元璋会像唐明皇打发李白出京那样慷慨大方,出手阔绰,一则百废待兴的明初不是繁华富庶的盛唐,二则贫农出身的朱元璋不是那样的性格。从高启回乡后凭“教书治田自给”来看,朱皇帝的赐金应该少之又少,甚至可能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高启当然不会在乎朱皇帝的赐金,他在乎的是终于逃离了和元末官场大同小异、污浊不堪的新朝官场,终于恢复了“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隐居生活。

然而,朱皇帝不肯如此轻易地放过高诗人。

高启回乡隐居的第三年,他在翰林院时的朋友魏观来到苏州做知府。魏观是文学发烧友,是高启的超级粉丝,他经常邀请高启到府中谈诗论文、饮酒做客。高启难以拒绝老朋友的盛情,又一次走进了官场的边缘地带,然而,就是这一次“失足”把他送上了惨绝人寰的死亡之路。

张士诚当年建都苏州时,将苏州府衙扩建成了他的王宫,把苏州府的办公地点迁到了都水行司。魏观觉得都水行司一带地势低洼狭窄,容易被洪水淹没,就将苏州府衙迁回原址,也就是已经荒废了的张士诚的王宫,并且对相关屋宇设施进行了整修翻新。

平常人家给新盖的房子上梁时都会举行一个像模像样的仪式,苏州府衙的上梁典礼当然更要热热闹闹、风风光光了。为了让这次活动更有意义,魏观特意请高启撰写一篇文章纪念此事,高启推辞不过,就挥笔写成了文采飞扬、气魄雄浑的《郡治上梁文》。不幸的是,正是这篇鸿文最终夺走了高启才华横溢的宝贵生命。

魏观是个为百姓办事,受民众爱戴的好官,他在苏州取得的政绩引起了皇帝朱元璋的注意,这一注意不要紧,他将府衙迁到张士诚故宫的事儿进入了朱皇帝的视野。

朱皇帝对魏知府开始不放心起来,就派张御史到苏州来视察工作。

张御史知道这次苏州之行必须要有所收获,否则他就不能向疑心特重的皇帝交差。可是,鸡蛋里头挑骨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呀,张御史在视察时瞪大了眼睛仔细观瞧,还是没有找到什么可以弹劾魏观的证据。

魏观陪同张御史品读刻在石碑上的《郡治上梁文》时,张御史的双眼忽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放射出了万道光芒。原来,文中的“龙盘虎踞”四个字引起了他暗地里的特别注意——魏观和高启这两个家伙,竟然把张士诚的伪王宫称为龙盘虎踞之地,你们置当今圣上于何处呀?

听到张御史的报告,朱元璋勃然大怒,怒不可遏,而且又想起了当初高启拒绝他的任命那件事。朱元璋因为出身贫寒没有念过几天书,面对博学多才的文人学士时心底里有着深深的自卑感,一旦哪个文人不小心触犯了他,他的自卑感就会迅速变成疯狂以至于变态的报复欲。高启拒绝就任户部右侍郎时已经从鬼门关侥幸逃过了一命,这次恐怕是在劫难逃了。

报复欲让朱元璋最终完全认同了张御史的解读——张士诚是我最痛恨的敌人,可你高启竟然说他的老窝是“龙盘虎踞之地”,你拿我大明皇帝算什么?既然你不把我放在眼里,就别怪我朱某人让你死得难看,死得不痛快,死得惨绝人寰!朱元璋心意既决,立即下旨将魏观和高启押解进京,关进深牢大狱。

朱元璋御定的案子没有人敢站出来说“不”,很快,在朱皇帝的授意下,高启被判处腰斩。

腰斩就是将犯人从腰部砍为两段,是仅次于磔刑的残酷刑罚。

行刑那天,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以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刺眼的“惨”字,无声而惊心地控诉着朱元璋残忍恶毒的暴君行径。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朱元璋就在现场监刑。

朱元璋对于有才学却不肯任他驱使的文人从来都不吝于暗下杀手,和高启同为“明初四杰”的另外三位著名诗人杨基、张羽、徐贲也先后遭到朱皇帝黑手,无一幸免于难——杨基被莫名其妙地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工所;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张羽糊里糊涂地被绑起来扔到长江喂了鱼,尸骨无存。由此可见,在独裁专制、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一个身在官场的知识分子要想保持人格独立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