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朱元璋放弃吴朝的原因-历史的真实揭示

朱元璋放弃吴朝的原因-历史的真实揭示

【摘要】:依次类推,朱元璋建立的王朝应该叫吴朝,因为他曾经被封为吴国公,进而自立为吴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但是,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时,放弃了吴朝的名号,而是将国号定为明。第二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大封文武群臣,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小朝廷。为了区分朱元璋的吴王国和张士诚的吴王国,人们将张士诚的政权称为东吴,将朱元璋的政权称为西吴。

刘邦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汉朝,因为他当年曾经被封为汉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

司马炎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晋朝,因为他当年继承其父爵位成为晋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

杨坚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隋朝,因为他当年继承父亲爵位成为隋国公,进而被封为隋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

李渊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唐朝,因为他当年继承父亲爵位成为唐国公,进而被封为唐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

赵匡胤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宋朝,因为他称帝前的职位是归德军节度使兼检校太尉,而归德军驻地在宋州。

依次类推,朱元璋建立的王朝应该叫吴朝,因为他曾经被封为吴国公,进而自立为吴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

但是,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时,放弃了吴朝的名号,而是将国号定为明。他做出如此选择原因何在呢?

1359年,朱元璋已经控制了江东、浙西的广大地域,即现在的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浙江西部和江苏西南部,这些地方历史上都属于吴地的范围,因此,朱元璋在这一年被他所属的小明王政权封为吴国公。

此后,朱元璋继续执行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韬光养晦,增强实力。

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他的最强对手陈友谅,攻占了江西大部和湖北东南部,统治地域和军事实力都已今非昔比。第二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大封文武群臣,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小朝廷。

有趣的是,就在上一年,即1363年,朱元璋东面的割据者张士诚已经自立为吴王了,张士诚当时占据着江苏大部和浙江东北部,这些地方历史上也属吴地,所以他选择了“吴”作为国号。

为了区分朱元璋的吴王国和张士诚的吴王国,人们将张士诚的政权称为东吴,将朱元璋的政权称为西吴。

当年张士诚自称吴王的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时,老朱肯定恨得牙根痒——我朱元璋是名正言顺的吴国公,你张士诚凭什么在我隔壁称吴王呀?吃了我的早晚得给我吐出来,等我灭掉了陈友谅的汉国再来收拾你这个假吴国,到时候你才知道太岁头上动土会有什么结果!

当时,除了大都的元政权外,还有小明王韩林儿的宋、陈友谅儿子陈理的汉、张士诚的吴、明玉珍的夏和把匝剌瓦尔密的梁。执行“缓称王”策略的朱元璋,彼时名义上是小明王手下的吴国公,对张士诚自称吴王虽然万分痛恨,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把仇恨暂且压在肚子里。

1364年,朱元璋派出的大军包围了新汉王陈理占据的武昌城,陈理打着白旗出城投降,汉国寿终正寝;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恭迎小明王韩林儿进入应天,却暗中命令前者将后者沉于瓜步江中,韩宋政权至此尘埃落定;1367年,朱元璋攻破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吴政权土崩瓦解。

小明王韩林儿死后,朱元璋于第二年(即1367年)开始时放弃了韩林儿的龙凤年号,但他并没有宣布新年号,而是将这一年称为“吴元年”,即吴政权的第一年,而实际上他已经做了三年的吴王了。这是一个非常奇怪又相当有趣的现象,好像暗示着朱元璋已经为正式改元建立新朝做好了准备。

端掉张士诚的东吴国之后,朱元璋就国号和年号陷入了沉思——当初和张士诚一样选择吴作为国号,是为了发扬光大吴国公这个爵位,更是为了“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而今张士诚的东吴政权已经垮台,还有必要守着到死仍是个孩子的韩林儿封给我的这个吴字不放吗?再者,韩林儿背后的韩宋政权也不是一个正统政权呀!

朱元璋思考的结果是放弃旧国号吴,选择一个新国号,他最终将国号定为明,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为了对惨死的韩林儿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