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陈素真大师《洛阳桥》:元、明、清爱情故事

陈素真大师《洛阳桥》:元、明、清爱情故事

【摘要】:《洛阳桥》是陈素真大师最著名的代表作,讲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元朝末年的一个春天,洛阳侯耶律寿的妹妹耶律含嫣悄悄带着丫鬟郊外踏青,在洛阳桥畔巧遇猎人花云一箭射下空中双雕。芳心难耐的耶律含嫣再次出府到洛阳桥寻找花云,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心上人,但花云却因她是耶律寿之妹而含怒离去。

梅兰芳是名满天下的京剧大师,而在豫剧界则有一位大师被称为“河南梅兰芳”,她就是被尊为“舞台上的一尊美神”,位居六大名旦之首的“豫剧皇后”陈素真。

洛阳桥》是陈素真大师最著名的代表作,讲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元朝末年的一个春天,洛阳侯耶律寿的妹妹耶律含嫣悄悄带着丫鬟郊外踏青,在洛阳桥畔巧遇猎人花云一箭射下空中双雕。耶律含嫣对英俊勇武的花云一见钟情,从此思念不已。耶律寿外出寻乐时遇到一个美貌的采桑女,为了将其强纳为妾,勾结官府害死其夫,采桑女走投无路,投河自尽,被花云母子救起。芳心难耐的耶律含嫣再次出府到洛阳桥寻找花云,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心上人,但花云却因她是耶律寿之妹而含怒离去。耶律含嫣悲痛不已,回到府中后悒郁成疾。花母知道含嫣是个好女子,就以卖野味为名进入侯府,并与含嫣定下一条妙计。耶律寿纳妾之日,花母和众乡邻把装扮成新娘子的花云送入侯府,最后,耶律寿被花云痛打一顿,耶律含嫣和花云结成美好姻缘。

虽然《洛阳桥》中的爱情故事应属虚构,但花云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而且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英雄,甚至他身边的一个侍女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传奇经历,很可能花云被后人写进《洛阳桥》就和这个侍女有着一定关系。

花云是濠州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生于元朝后期的1321年,比朱元璋年长七岁。

花云是于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身佩宝剑来到朱元璋身边的,朱元璋一见到这个高大威武、黝黑结实的淮西汉子,本能地感到这是一个可造之材,而花云此后的表现则充分证明朱元璋有着一双善于识人的慧眼。

朱元璋少年时的伙伴徐达,郭兴、郭英兄弟等人也是这一年在花云的引领下投入红巾军的,他们都是朱元璋最为信赖的淮西二十四将中的骨干力量。

135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带领花云等人南下,先后攻克了定远滁州等地,在滁州一战中,花云一举成名。

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乃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率兵向滁州进军时,突然遇到了大队伏兵,在这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花云率领骑兵像雄鹰的翅膀一样紧紧护卫在朱元璋身边,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在战斗的进程中,花云跃马挥剑,左冲右突,势不可当,吓得敌兵大呼:“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这个黑脸将军勇猛得不得了,千万不要阻挡他的势头)!”

朱元璋率军跨过长江,占据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后,花云以其忠勇升任总管,并且担负起了向东开疆拓土的重任,先后攻克了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江南重镇。马驮沙一战中,花云领兵和几百名凶悍盗匪展开激战,面对数量明显优于己方的敌人他采用边打边走的移动战术,在三天内即让敌人品尝了全军覆灭的苦果。

为了防备对手陈友谅的突然袭击,朱元璋回过头来在太平设立了行枢密院,花云被任命为枢密使。

1360年夏,占据长江中游一带的陈友谅向朱元璋的领地发起了进攻,他亲自率领着数十艘艨艟巨舰,成千上万的军队,从上游的安庆出发,浩浩荡荡地向下游的太平城驶来。

当时的太平城内只有三千守军,和敌军相比明显处于弱势,但花云毫不气馁。他一方面加固城墙,拓宽城壕,积极备战;一方面派人向南京的朱元璋请求援救。凭借花云的身先士卒和有力指挥,太平守军打退了敌兵的一次次进攻,双方的激战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虽然占据兵力优势的陈友谅在花云面前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完全没有撤退的打算,而是不停地派兵增援,太平城内的守军却面临着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绝望处境。

就在双方艰难对峙的时节,老天爷竟然无意中帮了陈友谅的忙。当时正是江南的梅雨季,上游的降雨导致太平城附近江面急剧上涨,于是,水面越涨越高,舰船越升越高,结果陈友谅军的艨艟巨舰几乎和太平城的城墙持平了。在这种情况下,攻城变得越来越容易,守城则变得越来越困难,再加上城内粮食匮乏,花云和他指挥的守城将士已经饿得精疲力竭,难以为继。最后,太平城被陈友谅的军队攻陷了。花云在城头上拼死杀敌,直杀得浑身染血,大刀卷刃,但已是英雄式微,无力回天……

当被敌兵绑缚着推到高高在上的陈友谅面前时,花云心中的悲愤达到了极点,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对天大吼,挣断了绑他的绳子,并且趁机夺下押解者的钢刀,砍翻了周围的五六个人。花云一边奋力砍杀一边厉声怒斥:“贼非吾主敌,盍趣降(你们这帮贼人根本不是我家主公的对手,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陈友谅闻之怒不可遏,几近疯狂,在他的命令下,侍卫们一拥而上,将花云绑在了桅杆之上,随后,陈友谅下令用箭射死花云,花云“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太平城即将失陷时,花云的妻子郜氏领着三岁的儿子前往家庙祭告祖先,随后她眼含热泪,冷静而坚定地对身边的家人说:“一旦城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坚守道义决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能让花家断了后代,你们好好抚养他长大吧。”当花云被害的噩耗传来时,郜氏“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从容跟随丈夫而去……

郜氏的贴身侍女孙氏是个忠诚机智、勇敢坚强的女子,她抱着花云和郜氏的儿子趁乱逃出了太平城,不幸的是,她在路上遭遇了劫匪,被掳掠到九江一带。孙氏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又一次成功逃脱,她在茫茫夜色中找到江边的一户渔民,以簪子、耳环作为回报委托那户人家抚养花云遗孤。

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后,得到消息的孙氏寻找时机把孩子从那户渔民家偷偷抱出,然后乘船奔往朱元璋所在的南京城,却又遇上了陈友谅手下一支溃败西逃的军队。这支溃军打仗不行,欺侮老百姓却出奇地残暴,他们不但抢走船只,还把包括孙氏和孩子在内的船上百姓抛入了滚滚长江……

孙氏背上背着孩子,怀里紧紧抱着一根断木在江面上随波逐流,漂来漂去,最终幸运地进入了江边的一片芦苇荡,从而脱离了时刻濒临死亡的危险处境。孙氏带着孩子一步一步地穿过芦苇荡向岸边靠近,饿了就吃荡里荷花结的莲子,这对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可怜人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才走到了岸边。

一年后,孙氏终于抱着大英雄花云的儿子来到了朱元璋面前,听着孙氏泣不成声的讲述,朱元璋这个铁石男儿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他把孩子抱到怀里,深情地说:“这是大将的后代根啊!”并且亲自给孩子起名叫花炜。作为英烈后人,花炜后来的仕途很顺利,做到了都指挥佥事的三品武官。

后人之所以为花云编写出那么儿女情长、精彩动人的爱情故事,应该和他有一个以身殉情的妻子郜氏,还有一个重情重义的侍女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