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雁传书:历史的真性情

大雁传书:历史的真性情

【摘要】:后题“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获者弗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赵翼认为元朝使臣郝经凭借“大雁传书”获救归国的故事是历史事实,但从史书记载来看,被拘十六年的郝经能够从南宋返回元朝并非如此神奇而简单。出乎忽必烈意料的是,他一派使质问,还真把郝经的下落给问出来了,这才有了郝经脱困归国的故事,然后才有了郝经大雁传书的传说。

清代史学大家赵翼在《廿四史札记》的“郝经昔班帖木儿”一节中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

奇闻骇见之事,流传已久,在古未必真,而后人仿之,竟有实有其事者。

苏武雁书,事本乌有,特常惠教汉使者,谓“天子射上林,得武系帛书于雁足”,使匈奴不得匿武耳。而元时郝经使宋,被拘于真州,日久,买一雁,题帛书系其足,放去。汴中民射雁金明池,得之以进世祖,其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后题“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获者弗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后经竟得归国,卒于途。是苏武雁书之事虚,而郝经雁书之事实也。

赵翼认为元朝使臣郝经凭借“大雁传书”获救归国的故事是历史事实,但从史书记载来看,被拘十六年的郝经能够从南宋返回元朝并非如此神奇而简单。

咱们还是从郝经奉命出使的历史背景说起吧。

1234年,蒙古和南宋联合出兵灭掉了曾经不可一世的金政权,此后,蒙古大汗蒙哥和他的弟弟忽必烈一直想饮马长江,征服南宋。作为忽必烈的汉族谋士,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书生,郝经主张以德而不是以力一统天下,他几次建议忽必烈停止南侵,转而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但忽必烈必须要和大汗蒙哥一起向长江中游的湖北和重庆发起进攻,因为他既是臣子又是弟弟,而且他自己也不甘心被长江挡住南进的步伐。

令忽必烈痛心而遗憾的是,蒙哥大汗于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遇到了劲敌,在没有留下遗嘱的情况下死在了那儿,时值1259年。国不可一日无主,消息传到蒙古都城和林,文武大臣准备拥立蒙哥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继承汉位,这下忽必烈坐不住了,和郝经等人商酌后他决定挥师北归争夺汗位。

正在这个时候,南宋大军一号人物贾似道偷偷派人前来求和,表示愿意称臣,岁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忽必烈正好就坡下驴,同意退军,于是双方签订合约,忽必烈带兵北上回到燕京。

贾似道是个奸诈狡猾、出尔反尔的小人,他竟然趁着忽必烈撤兵的机会向落在后面的蒙古兵发起了进攻,并且将其夸大为“空前绝后”的战功向皇帝报捷,却丝毫未提求和的事。昏庸的宋理宗竟然信以为真,让贾似道上位成了势倾朝野的权相。

再说北归夺位的忽必烈。

忽必烈主张汉化,阿里不哥反对汉化,他们之间本来就有矛盾,面对汗位的诱惑,兄弟矛盾急剧恶化,一场延续四年的蒙古内战终于在1260年爆发了。

1260年,忽必烈于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称帝,公开和和林政权对抗。为了保证南宋不会从后方发起进攻,也为了获得贾似道许诺的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作为军资,忽必烈派遣翰林大学士郝经一行数十人出使南宋。

郝经率领的蒙古使团还没进入南宋境内,有一个人已经吓得心神不定,寝食不安,谁呢?奸相贾似道。贾似道当初向忽必烈求和只是权宜之计,所以他才会趁乱打劫,虚报战功,所以他回朝后根本没向宋理宗奏报求和赔款的相关事宜。现在人家忽必烈派遣使节前来要银子、要绸缎、要大宋皇帝称臣接旨了,他该怎么办呢?如果让皇帝知道了真相那可是要杀头抄家的呀!贾似道想来想去,终于有了一个瞒天过海的歹毒计策。郝经一行渡过长江没走多远,就被贾似道秘密派来的人马劫持了,随后被带到真州(今江苏仪征)的一个隐蔽场所羁押起来,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

苏武被困匈奴十八年,郝经被困真州的时间也足足有十六年,几乎是和贾似道专权时代相始终的。虽然郝经的生活条件比苏武要好一些,但他的活动范围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院落之内,实际上是坐了十六年的牢。在这十六年内,郝经和苏武一样经历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艰苦考验,最终凭借着敌人必败的坚定信念坚持到了自由的到来。关于郝经归国,《元史》是这样记载的:“又九年,丞相伯颜奉诏南伐,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问执行人之罪,宋惧,遣总管段佑以礼送经归。贾似道之谋既泄,寻亦窜死。”

郝经大雁传书的故事在《元史》中确实可以看到,但它是在郝经的人生经历之后出现的,具体文字如下:“经还之岁,汴中民射雁金明池,得系帛,书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 ’后题曰:‘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从此段文字的位置来看,《元史》作者很明显是将此事作为传说来对待的,而追慕忠义的赵翼却想当然地把传说当成了史实,并且发出了本文开头的感慨:“奇闻骇见之事,流传已久,在古未必真,而后人仿之,竟有实有其事者。”另外,上文故事中大雁传书的时间也是有问题的,如果郝经不知道忽必烈改元,他应该写“中统十五年……”,如果他清楚改元之事,那么应该写“至元十一年”,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至元五年”这四个字。

既然情况并不像赵翼断定的那样,“是苏武雁书之事虚,而郝经雁书之事实也”,那么,忽必烈是怎样得知郝经被困的呢?

笔者以为,忽必烈在1274年遣使质问南宋朝廷郝经使团下落时应该并不清楚郝经等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这么做其实是别有目的的。

按理说,忽必烈早就该追寻郝经一行的下落了,但他却好像完全忘记了曾经派出这样一队使节一样,对他们的“人间蒸发”并没有过多关注,为什么呢?因为十几年内他一直在忙于争夺皇位,稳定局势,修建新都,改国号立新制(1271年,忽必烈把国号由蒙古改为元),而南宋也并没有趁火打劫,背后插刀。

1274年,大元朝的一切事务都走上了正轨,忽必烈又兴起了大征讨的想法,卧榻之旁的南宋当然是首选的进攻目标。和无端侵略相比,师出有名自然会让战争的发起者占据更大的优势,于是,忽必烈又想起了十五年没有音信的郝经使团,并打算借此事向南宋发难。出乎忽必烈意料的是,他一派使质问,还真把郝经的下落给问出来了,这才有了郝经脱困归国的故事,然后才有了郝经大雁传书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