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尤其在校园的体育实践活动中,要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动员教职员工参加,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教职员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会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师生们在体育活动中碰撞、交融,会使师生关系保持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
2023-10-21
学校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个性的标志,也是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当然不例外,而且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同样,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遵循各类学校的共性规律,也要突出自身的特点,建出水平、建出特色。
一、产教相连是职业院校文化的根源
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紧密相连,与生产经营休戚与共。早期的工厂学徒学校,商业职员学校都带有鲜明的职业文化色彩,传统的护士学校附设在医院、警察学校附设在警局。时至今日,驰名世界的瑞士洛桑酒店学院依然是前店后校,德国西门子、日本丰田等企业集团都保留着培养技术骨干的职业院校,即使在被称为第四产业的IT领域,印度技术人员培养依然离不开真实的编程工作实际训练。
我国职业教育最早是实业教育,是为发展实业而办的教育,职业院校—诞生就与经济、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1860年清朝洋务派引进的福州船政学堂,还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新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中的大批中专、技校,乃至改革开放后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直至今天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无一例外。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直接办学或参与办学,不论其是基于自身的人才需求还是出于履行社会责任,都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权益者。那些与企业密切合作,且办学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院校,往往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企业手中的教育”。正如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先生所言,职业教育与经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为一的关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家立法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国务院多次召开职业教育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流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资助家庭贫困学生等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职业院校紧密与企业合作,突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职业院校较高的就业率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通道,正在转变我国教育的单一结构和百姓教育单一的选择。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权益者合作的多元办学体制正在完善。一种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文化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形成,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正在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现代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贴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征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道出了职业教育的真谛。现代职业教育不仅与生产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更加深刻。这种影响表现为,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劳动市场需求为驱动,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质量要融合企业要求和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就业率上升为办学效益的第一考核指标,招生、就业工作成了带动学校全面工作的牛鼻子。以就业为导向,校长带领教师深入企业内外劳动市场,把外部需求信息带回校园,也把竞争就业、创业就业的理念在校园中广为传播。校内招聘会频频举办,职业咨询指导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不同年级都在进行。不少学校举办相关讲座、企业家演讲会、毕业生报告会;模拟招聘、创业训练也十分活跃,有的院校还搞了学生创业一条街。一些院校的校庆活动也改变了校友联谊为主的方式,开展大规模企业调查和毕业生调查,系统分析毕业生质量和企业需求,对办学成效进行多方面反馈。总之,校长、教师和学生离劳动市场越来越近了,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和学生服务越来越瞄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学校观念、制度、活动和师生行为方式,都在接受就业新理念的导向。
2.贴近职业岗位,突出实践的特征
职业教育是职业定向人才培养,职业院校要为不同行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创设不同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环境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些院校环境得天独厚,如景德镇的陶瓷学院,长春的汽车高专,苏州的丝绸学校,浏阳的花炮学校,温州的鞋业学院,金牛集团的近邻新疆农职院等,学校毗邻产业重镇,尽享行业文化。没有先天优势的院校,也可以整合资源,创建环境,如,商业职业学院的校办实习超市、模拟公司;旅游院校的实习宾馆、饭店;农业院校的实习农场等,有了这种环境,学生就能更好认识本行业、本职业的历史,形成职业兴趣,增强职业自豪感,有利于掌握职业本领,传承优秀职业文化传统。重要活动仪式也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形式,如,卫生院校为毕业生举行的隆重的传光授帽仪式,在“天使之歌”的歌声中,咏诵“医学生誓词”、“日内瓦宣言”等,让学生感受职业的崇高和神圣,培养学生的人道、博爱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在职业院校校园的各种文化节中,有相当比例是结合专业的才艺展示和职业技能表演。不同专业校内技能展示,还是备战地区或全国的技能大赛,都已成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全国和各地、各行业、各学校的技能比赛此起彼伏,十分踊跃,数控大赛、计算机操作、电工电子、服装、烹饪,各地师生各显其能。大赛的意义并不止于争夺锦标,而在于更新了教师观念,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不少地方,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受到与“数理化竞赛”冠军同样的“状元”礼遇,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有了新的发展。
3.贴近企业,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特征
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不仅具有合作办学的共同利益的外部联系,而且具有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学校教学组织、方法与企业劳动组织、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这就使企业文化渗透成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特征。
现代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现代企业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按照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一书中的比喻,美国社会高速公路上最快的车是企业,每小时100英里,位居其后的分别是民间机构、家庭、工会、政府部门,在此之后才是美国的学校,速度只有每小时10英里。这种比喻的定量不一定准确,但定性分析也不能说没有任何根据。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这样的启发,校企合作,引进、借鉴企业文化对职业院校是可以受益多多。
企业文化进校园主要是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技术交流与物质交流四个途径。先进企业文化具有感召力和渗透力,它自然受到职业院校的青睐。比如企业精神层面的服务社会、顾客至上、产业报国;再如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等,都是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优质资源。企业管理的文化也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如企业新的管理技术(ISO9000、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员工行为规范等,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都可以不同层次的渗透。企业经营文化也给职业院校经营带来了新的启示。
浓厚的企业文化色彩,往往是有水平的职业院校的文化特征。综合实训基地如同企业生产、经营现场一般;合作企业的口号稍加修改成了校训,醒目之处悬挂的不再是科学家的照片而是民族企业家和中国十大杰出高技能人才的照片与卓越业绩,橱窗中展示着创业成功校友的事迹,企业捐助的教学楼、实训室、设备和命名班一目了然。如果说学生报名前,家长参观学校主要看普通教育的文化,那么下培养“订单”前,企业考察学校就不能不看职业教育的特色文化了。甚至,一些学校的文化特色还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资本,当年海尔集团在平度建分厂,就是相中了平度职教中心学校引进德国的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文化。
当然,企业文化并不能替代学校文化,同时企业文化也有高下之分,在此照单全收与格格不入,同样是不可取的。
4.面向全球化,加强国际理解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我国外向经济的发展,一线生产、管理、服务人员与其他国家、地区人员交往、合作的机会不断增加,化解文化冲突,加强国际理解已逐渐进入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视野。正如章新胜副部长所指出的,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对全体公民和劳动者的国际理解教育也逐步列入议事日程,教育还要培养人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沟通与交流能力,正确认识国际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和平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
目前,在外资企业大量涌入的中小城市,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到外国企业就业,遇到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差异。因此,许多地方的职业院校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中外文化的双向沟通,如,组织学生学习就业企业所属国家的语言、习俗,了解其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组织学生去外企展示中国文化艺术;等等。同时,职业院校结合专业积极开展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一位专家所说,“把循环经济的种子种到职业学校学生的心中,一国的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实现”。
三、价值观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1.校园文化的根本是核心价值观
职业院校校园社区的和谐与发展靠的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根本是一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共同价值观、制度和行为层面的共同规范和物质层面的和谐环境。在三个层面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根本,是统领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物质环境优化的关键。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王明达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这一直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灵魂。价值观教育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的核心,它不仅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发展、成长,也影响到民族素质和国家的兴衰。”目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实质也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品位,表现出一些违反学校规范、社会准则的行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过程有时也不能体现育人所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继续搞好制度和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当前的关键是要加强和改善师生的价值观教育。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在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大局指导下进行,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建出特色、建出成效。在职业院校层面,如何抓住职业教育的特色开展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21世纪各国职业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200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领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出版。该书介绍到我国后,引起了职业教育界的关注,被认为是价值观教育领域的一本重要的教师参考书。《学会做事》一书提出了两个基础价值观和8个核心价值观,其中基础价值观是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8个核心价值观是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与同情、创造力、和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全球团结和全球精神。从人的尊严出发,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人自身的和谐,即自尊、自信、自强;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道德伦理、公民素质;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成为资源环境的看护者。以上体现了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共性。从劳动的尊严出发,提出了工作的意义、劳动服务的价值;提出工作场所的平等、公正问题;提出了工作中的团队精神合作关系;提出了工作中的追求卓越、革新和创业;提出了劳动生产安全和工业伦理,倡导可持续的工作场所。以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和职业教育文化的特性。
2.改进方法加强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当说在相关课程中已有体现,问题是课程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06年以《学会做事》一书作为蓝本和原型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受到实验学校师生的欢迎,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从中归纳出价值观教育课程可借鉴的模式和可操作的教学方法。课程模式:一是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二是针对性原则;三是普适性原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是指课程目标以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涉及的知识体系为依据组织内容,凸显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针对性原则是指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一般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突出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和职业岗位的应用,达成高素质劳动者和合格公民的双重培养目标;普适性原则是指以人类共同关注的价值观问题和应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规范为基础,进行人类基本的价值观教育,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基于上述原则,该书的内容主要由道德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观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三方面的内容构成。该书8个核心价值观、33个相关价值观和35个教学模块构成3级模块课程结构,具有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案。教学方法是:新的、整合后的四步循环教学法,即第一步认知层面——知晓;第二步概念层面——理解;第三步情感层面——评价;第四步活动层面——行动,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了从重内容到重过程、从重认知向重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三个转变。转变的中心环节是价值观评价,通过反思、顿悟,使价值观在情感层面得到肯定。这一环节要让每个学生与自己内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客观世界之间产生互动。科学、有效的价值观评价过程离不开体验学习。价值观课程通过创设可以激活或诱发学习者体验的情景或一系列体验活动,导引学习者进入价值观体验场,创设或诱发价值观冲突,促进反思性表达,导引学习者认识生活、参加实践、构建意义,实现由价值观教授范式向价值观体验范式的转型。
职业教育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与实验的开展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延伸到活动课程、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之中。因此,这一课题研究不仅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构建作出贡献,同时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1] 本文是作者2007年2月8日在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该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战略学会与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共同举办。
有关职教改革前沿的探索的文章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尤其在校园的体育实践活动中,要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动员教职员工参加,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教职员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会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师生们在体育活动中碰撞、交融,会使师生关系保持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
2023-10-21
校园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位、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底蕴,对学校师生有着巨大的激励和指导作用。总之,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023-07-19
(二)精神美化环境美化既包括物质的美化,如校园建筑的设计、绿植的栽培等,也包括精神的美化,即通过文化的建设来美化校园环境。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其次是班风的建设,这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
2023-11-17
本节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为例展开叙述。随着汽车后市场业态新的变化,校企共同改造了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产生了一批适用于中高职贯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汽车机械检修系统、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8门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及课程资源;中高职贯通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校企合作课程于2014年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2023-08-28
因为,取得这一称号意味着与传统“博学专业”的绅士身份联系在一起,同时,其知识化的内涵使得专业人员可以取得国家的特许权支持。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专业人员的数量与称为专业的职业同步发展。专业设置与划分,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体现“高职”特色,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
2023-08-28
只有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环节,才能真正优化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完善、调节和补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就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学校领导管理思想升华的一个标志。只有这样揭示校园文化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在联系,才是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高校领导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到议事日程上来,自觉地把它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就为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01-22
本文阐述了农业高等院校当前经济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当前经济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高校需要建立更加民主、公平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加强心理咨询、针对贫困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等改进措施。2010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的新成效。其中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成为地方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主要模式。......
2024-07-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