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教改革前沿:探索职业教育中的新价值观课程

职教改革前沿:探索职业教育中的新价值观课程

【摘要】:200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领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出版。部分职业院校以《学会做事》为蓝本进行了选修课试验,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初步成效。

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企业、社会以至国家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劳动市场的评价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正在向素质取向发展。劳动者个人素养和品质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因为,如何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已成为21世纪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200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领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出版。该书介绍到我国后,引起了职业教育界的关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于2006年初,启动了以该书为主要借鉴的“职业教育中价值观与态度培养的比较研究与实验”课题。比较研究中的一个聚焦点就是,该书作为价值观教育原型课程所基于的新学习理念、选取的内容构架和教学结构流程。部分职业院校以《学会做事》为蓝本进行了选修课试验,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初步成效。经过对原著的研究和对教学实验过程与效果的初步分析,一个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新范式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本文拟就此作一介绍。

一、价值观教育中的学习理论

(一)价值观形成的规律

《学会做事》一书认为,价值观代表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是我们追求的动机和目的。价值观激发情感,它给予我们思想和理解的动力,构成了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价值观覆盖人的不同维度,如身体、智力、伦理道德、审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精神的各个方面。因此,道德教育也是构成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主要部分。不论我们自觉或不自觉,价值观都在影响着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着我们应变的水平、决策的能力以及我们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毋庸置疑,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人的价值观形成规律,是科学有效地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重要基础。人的价值观是根据个体的生命经历、社会经验,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不断生成的。个人价值观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理解和正确认识;在情感层面,通过价值观评价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肯定或否定情感;在践行层面,依照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应然要求去实践。在此,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践行是目标,三者是一个缺一不可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价值观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价值观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形成价值观的评价选择能力、参与价值观实践活动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从价值观教育教与学的要素看,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途径和学习情境;要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其学习潜力;要设计好学习者价值观形成的整体流程。

(二)传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在内容选择上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内容和技能,忽视发展学习者的价值判断、抉择和行动的能力,没有摆脱“美德袋”式的陈旧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方式,教师被视为知识和技能的所有者(专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经过改革注意了价值观课程要与知识逻辑、学生认知结构相吻合,但对价值观形成中情感和行为能力的关照依然缺失。

《学会做事》一书提供了新的、整合后的教学法,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了从重内容向重过程、从重认知向重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三个转变。转变的中心环节是价值观评价,通过反思、顿悟,使价值观在情感层面得到肯定。这一环节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前、学生与自己内心以及学生与客观世界之间产生互动。科学、有效的价值观评价过程离不开体验学习。价值观课程通过创设可以激活或诱发学生体验的情景和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价值观体验场,创设或诱发价值观冲突,促进反思性表达,导引学生认识生活、生成价值、构建意义,实现由价值观教授范式向价值观体验范式的转型。

总之,要使价值观概念与学习主体的动机及其生活的情境结合起来学习,价值观教育既是对价值观概念的学习过程,更是个性化、情境化的价值构建过程。

二、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构架

(一)价值观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1.确定价值观条目的一般方法

现代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发展趋势,作为价值观教育必须有所选择,紧紧把握社会主流价值观。选择价值观教育内容时,须确定相应的价值观条目,也有多种方法。通常采取的方法一是核心—边缘模式,即列出少量核心价值观条目,其他条目则居于次要地位;二是源—流模式,即认定某个或某几个为根源式价值观条目,其他则是由此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里衍生出的更加具体的价值观条目。

《学会做事》一书综合运用了上述两种方法,将价值观分为三层:第一层基础价值观,也可以看成是根源价值观条目;第二层核心价值观,是其他价值观所汇聚的中心;第三层相关价值观,由核心价值观衍生出并围绕、支持核心价值观的一组具体价值观。

2.确定价值观条目的原则

价值观教育课程的对象不同,带来的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再考虑到时代进步的因素,课程内容就会有相应的取舍与变化。《学会做事》一书在确定价值观条目时体现了这样三条原则,一是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二是针对性原则;三是普适性原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是指课程目标以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涉及的知识体系为依据组织内容,凸显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针对性原则是指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一般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突出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和职业岗位的应用,达成高素质劳动者和合格公民的双重培养目标;普适性原则是指以人类共同关注的价值观问题和应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规范为基础,进行人类基本的价值观教育,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基于上述原则,该书的内容主要由道德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观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三方面的内容构成。

(二)价值观教育课程内容的架构

1.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价值观教育课程以尊重人、尊重劳动两个基础价值观为前提,以8个核心价值观(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与同情、创造力、和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全球团结和全球精神)为主导,形成第一层级的课程单元。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每个核心价值观分解、展开成33个相关价值观作为第二级的课程单元,并以此组织价值观教育的35个模块化教材单元。其具体结构功能如下:

(1)模块课程的构成。课程中的每个模块都简单描述了核心价值观和相关价值观,以及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教学循环中的学习活动,结尾都列出了需要的材料和建议的参考资料。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大约为90~100分钟。

(2)原型模块课程主要作为范例和指导,以适应本地需要和具体条件。教师可以自由地删减、变更具体内容,如加入本土化的内容和其他学习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

(3)模块可以用于具体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也可以通过各种渗透、融合方式,创造性地应用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何领域。

2.原型课程特点

(1)《学会做事》一书作为原型课程采取了模块化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和更新弹性,为教师、学生的选择和再创造留有充分余地,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原型课程不仅规定了内容,而且提供了学习流程和配套的教学方法,设置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和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内容与先进方法高度统一,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2)为加强认知基础课程突出了素材的知识性。表现之一是知识面宽广:围绕21世纪的劳动者和21世纪的劳动两个中心展开,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各个方面,开阔了学习者的思路和视野。表现之二是时代感强:涉及了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和平文化等众多21世纪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选取了最新的理念和最近的数据事实,许多文献资料都是2000年以来发表的。

(3)为加强情感体验与价值观评价,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情境素材。书中选取了来自亚太地区不同国家的素材和不拘一格的文本,如,真实事例、散文诗歌寓言故事、名人名言,还运用了大量图片及形象化媒体。书中运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方法时的脚本也十分有趣,有利于形成一个人情味浓、个性彰显的学习环境。

(4)为强调知行统一和价值外显,每个课程模块都设置了必要的活动环节,以践行相应的价值观概念,通过行动予以掌握和强化。

三、价值观教育课程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关键/问题

新的价值观课程需要整合、构建新的教学过程,这给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能否保证认知、评价和行动三个层面的完整过程。认知层面要实现的目标是,学习者要对所学习的价值观有直接和间接的体验,完成知识的构建。评价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联系个人的情况进行反思,要触及学生心灵,形成心动,这是提高一个人情商的关键。行动层面的关键是,将所学价值观整合到学生行动中,实现真正的价值观内化和外显。教学成功的前提是,一定要保证三个层面的教学环环相连,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前一两个层面。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构建阐明价值观的过程。这要求教师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充分检验和阐述自己的价值观。首先,协助学习者察看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考过程,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价值观的辨别、选择能力。其次,协助学习者研究自己的情感生活,让他们洞察到自己独特的情感历史和个人动力,因为“价值观是情感点燃的想法”。最后,要协助学习者考察自身的行为模式,做到言行一致,因为最终表明价值观的还是自身的行为。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形成个人价值观的整合。阐明价值观不是目的,需要引导学习者努力使其自身的价值观符合其所属体系的价值观,如,符合目前所在学校文化的价值观、符合未来将进入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等等。同时,学习者还要找到自己内心价值观之间的一致性,如,道理与精神意识、理想与抱负,等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弥补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解决自己心中的“内战”,伴随着价值的优先排序与取舍,去掉一些而为留下的部分赋予意义。而一旦接受某种价值观就意味着被赋予了力量,这就是改变自己生活和别人生活的力量。

第四个挑战是能否在学习环境中创造一个民主的空间。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心灵的交流过程,需要一个坦诚、真实的气氛。如果教师只是倾向于学习者说出自己所期望的答案,学习者就难以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教师面临的挑战,是能否持有一种开放的、诚恳的、真挚的、非威胁的态度。所以,只有开放和坦诚的气氛,才能形成富有意义的互动、价值观的分享,关键在于教师循循善诱,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二)重在体验的四步循环教学

根据价值观教学的规律,《学会做事》一书的主编之一奎苏姆宾提出了一个重在体验的四步循环教学法(见下图)。

笔者结合赵飞、刘惊铎对道德体验教学流程的研究成果,对《学会做事》一书中的价值观四步循环教学法作一解读。

第一步:认知层面——知晓。价值观不是存在于真空中,它需要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价值观进行探索和判断。这一层面主要寻找和考察一些具体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影响我们自身和其他人的,是如何影响我们工作中的行为、工作道德、生活方式的。这一步通常需要设置体验引子,通过价值观素材运用去创设体验场,激发引导教师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进而引起学生的移情和共鸣,最终达成师生的视界融合。

第二步:概念层面——理解。有了知识并且理解知识,其所带来的就是深刻见解。这就是为什么概念层面要分为两个步骤学习。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并由学生快速记忆下来并不难。但是,学生如果要理解知识并且具备深刻的见解,他们还需要有智慧。布赖恩·霍尔(Brian Hall)在《价值观发展读物》中提出,所谓智慧就是“了解主观事物和客观现实的本质,从而能够具备理解各种人、各种系统以及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的能力。”如果学生牢固掌握概念,他们就能更全面、更容易地运用这些概念。这一步常采取体验冲突的教学策略,即通过设置典型价值观冲突情境,让体验者身历其境地体验如何思考、分析、决策以及解决价值观问题。由此,引发导引者与体验者以及体验者之间的对话和讨论。互动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话,而对话牵涉到三个维度的实践,即“跟客观世界对话,跟他人对话,跟自身的对话”。

第三步:情感层面——评价。知晓和理解并不能保证价值就被内化和整合,因此,必须确保价值概念渗透到一个人的体验和反省中,最后能够在一个人的情感层面得到肯定。所谓体验反思就是由价值观体验所引起的学生的反省性、反思性以及透视性的思考或者由价值观体验所获得的顿悟。简单来说,这些概念将经过三个过程:被选择、被评价和付诸行动。由于教学和学习是通过小组来进行的,由此可能获得的额外好处是,学习者可以同时学会欣赏、接受和尊重自身的价值观以及他人的价值观。

这一步需要采取的关键教学策略是体验反思。体验反思包括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对社会认同的价值、规范与自我对此价值、规范在科学性、全面性、深刻性方面认识所存在的差距进行反思;在情感层面对社会认同的价值、规范自身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情感存在差距进行反思;在践行层面对社会应然要求与自己实然状况所存在的差距进行反思。体验反思的终极教育价值在于使体验者澄清价值、构建意义,确立今后行为的标尺,最终促成体验者价值观新境界的生成。

第四步:活动层面——行动。经过评价的价值概念最终将导致行动。无论我们此后的沟通技巧、决策、团队合作、非暴力冲突和解等技能是否能够得到提高,价值概念总是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学生所面临的挑战是,能否将从概念中所得到的价值观,经过情感层面,落实到人的行为。有时,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有时,需要在某些特定领域提高学习者的技能。这一步采取的教学策略之一是体验行动。体验行动是由体验者参与的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价值观实践活动。体验活动设置在每个价值模块的最后面,用于深化价值观体验学习。

虽然以上这些步骤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可视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并不一定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

以上,仅仅是比较研究与实验的初步认识,围绕《学会做事》一书中体现的职业教育中价值观课程新范式涉及的课题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在关注新学习理论在课程中应用的同时,更要学习研究现代心理学分支,如积极心理学、和平心理学理念在课程中的渗透,以及心态调整、情绪管理和思维图、意识图等心理、思维科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等新问题。我们要紧密跟踪世界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与新趋势,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有选择地应用,创造性的发展。

[1] 本文原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32期,余祖光第一作者,张俊如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