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问题及职教改革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问题及职教改革探索

【摘要】:职业教育的课程是指某一专业教学的总体方案及其实施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工作,在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决定》,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进一步探讨。这种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基础,就是要把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和与其相关的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土的思想统一到全教会和《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上来。

职业教育课程是指某一专业教学的总体方案及其实施过程。课程开发则是包括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诸方面工作在内的课程改革发展的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工作,在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前不久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强调要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决定》,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1.需求与目标的确定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具有社会公益性和市场商品性两种属性。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教育方针、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应符合国家利益和全社会民众利益,具有社会公益性;另一方面,它也是对具体教育对象产生个人收益的服务,所以它又可以是商品性服务。因此,职业教育要在培训和就业两个市场中运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具体培养目标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法规和政策指导下的一种市场定位。这种市场定位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地区、行业,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劳动分工水平对高职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可能达到的目标。因此,高职培养目标的层次、类型有与社会职业相对应的关系(如技术员),然而由于社会教育水平变化、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及毕业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对应实际中有一定上下浮动的弹性学历教育与社会职业一一严格对应的观点,还没有脱离工业经济的思维模式,在培养目标设定时要注意克服。

(2)我国经济所有制成分的多元构成、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学生共同投资,共同参与办学,分享教育投资利益的多元办学体制正在逐步形成。办学主体间关系是平等、互利、互动、协调的社会伙伴关系,具体体现在共同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共同决策如何满足对高职的社会需求,这也是办学主体各方责任、权利、义务相一致的体现。政府是社会利益的总代表,其意见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学生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作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其意见也不可忽视;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购买方,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其意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劳动市场需求主要是企业需求、劳动市场标准主要是企业标准、劳动市场的专业化程度体现了企业的劳动分工水平;学校以外教育资源的最大提供者还是企业。因此,企业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最大动力源,在现阶段高职决策中,企业意见应优先考虑。我国高职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要想得到企业更多的支持,就要使企业在合作办学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并得到符合企业要求的高质量的人才。高职办出特色的标志是深受企业欢迎,高职在日本被称为“企业眼里的高等教育”,在德国成为“企业手中的高等教育”,在中国也应成为“企业心中的高等教育”。

(3)建立共同的价值观。高职教育决策,不但要多方合作决策还要建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这种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基础,就是要把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和与其相关的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土的思想统一到全教会和《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上来。共同价值观可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高职发展上要采取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的,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为“一种有效和有回报的投资”的观点积极发展,采取“发展与需求双驱动”的动力机制,市场运行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其次,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并重,企业需求与个人需求兼顾。再次,校企合作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实用人才的必由之路。最后,根据终身教育思想,高职教育要与其他教育衔接沟通,学生要有终身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培训教育要并举,既培养技术员型人才又培养技师型高技能人才(高中、中职后教育);高职院校应当同时担当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任务。

2.目标与内容的确定

(1)培养目标特征是一类教育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因此,各种模式的课程开发无不以此为起点。培养目标集中表现在培养对象的规格,即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方法,但总要与一定的职业或职业群所要求的资格标准相联系。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检验预定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目标的偏差,调整现有课程结构内容,趋近预定目标;二是对预定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分析,首先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而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结构内容,逼近预定培养目标。后者可以使目标内容具体化,打开了教学过程的“黑箱”,使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使职业教育过程有利于企业、社会的参与,职业教育成果便于社会检验。从加强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这也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心理学界为推进素质教育正在进行的素质研究,也是将素质分解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要素,否则可操作的科学化的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的冲击下,工作世界需要再认识。职业分析这个有利工具不可丢弃,但也要在内容方法上不断更新。在内容上,要根据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新图景对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新需求,扩大分析的范围,如,不仅分析专业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仅分析职业能力还要分析个人素质。在个人素质中要特别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职业道德,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提出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目前均已在职业分析中体现出来。分析方法也在更新,从侧重工艺技术角度,向同时注重劳动组织角度转变;从金字塔加简单流水线下的单一职能分析,向扁平网络加小组工作下的劳动过程分析转变;从单一职业的分析、单一专业的分析,向职业群的分析、一组相关专业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化。职业分析方法的改进,明显提高了课程开发的相关性、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2)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并得以实现的前提。将职业分析的结果直接作为教学内容,往往是职业培训的做法。系统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由教学分析完成。教学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结合起来。首先,要优选职业活动中的具有典型性、有普遍意义的内容;要利用已有课程框架去组织综合相关教学内容。其次,要用综合的办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基础性、专业基础性和专业性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课程内容组成综合课程和模块式课程。根据核心内容和非核心内容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不要按知识的形态、知识的层级、能力的类型、技能等设置教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而应根据人的学习心理规律来组织。职业教育一大优势是利用还原法,就是可以参照职业活动过程或劳动过程的时空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对于三层课程内容,不一定按顺序学习,可以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界限。学生提前接触专业,个别前期知识按黑箱处理,采取螺旋上升型课程顺序。实践证明,对于一种技术设备,可以先学使用操作、再学结构与维修、最后再学工作原理。

(3)课程开发中评估反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高职课程开发中还存在重课程设计、轻评估反馈的倾向。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存在调查范围小、内容不够全面和客观性不强等问题。这就难以用绩效衡量方法和客观标准来校正课程计划,指导后继改革。国外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跟踪调查方法值得借鉴,以德国卡尔斯鲁厄职业学院建校十年时的调查为例,通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目前职业层次、毕业生前任的学历层次和企业对院校培养目标的建议等调查结果,反映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毕业生日常工作中各种职业活动的比例,企业对毕业生专业和非专业能力的评价和企业对院校适应国际化市场的建议等,反映教学内容合理先进程度;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的进一步需求量,企业优先选择高职毕业生的原因,学生当初优先选择高职的理由,毕业生对职业满意程度等,反映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市场占有情况。优化教育成果评估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质量,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有可能成为高职课程开发突破瓶颈的关键环节。

3.教学组织与方法的确定

信息技术也引发了学习革命,我们需要一场与信息革命并行的学习革命,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比学习什么更重要。教学组织与方法是课程开发中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能否采用科学先进教学组织与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教学的目的决定了知识、能力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职业活动、劳动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学的特征,也是合理选择教学组织与方法的依据。

(1)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与学过程中,应引进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同时注意不要抛弃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部分。”职业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在当前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学习过程并不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在工作中边干边学(通过实践学习)是最重要的。通过工作进行教育仍然被知识经济经典作家誉为新方法:“——在这里工作不仅是传授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而且给学生以学习为目的应用工作的实践机会,把学校学习与工作实践和脱产培训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的先决条件,就是与产业界密切合作,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一体。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所证明。我国不少院校实行的工学交替模式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都开创了合作教育的新局面。把高职的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向社会延伸,运用社会力量和企业力量共同办好教育。有观点认为这种工学交替模式只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然而事实上这也是高职的有效模式,比如德国职业学院就是靠这一模式办出了特色,以至德国70多所高等专科大学也在企业支持下酝酿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改革。也有观点认为,这种传统的合作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已过时了,而实际上知识经济的经典作家已将这种模式誉为学习化社会“模糊学习与工作界限”的先驱。

(2)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与教学方法关系极大。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与劳动组织近似的学习小组,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是被动地以模仿为主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这种方法,将课题以需要解决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验成果、评估总结。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大多采用小组工作法,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这种近似真实的社会职业交往活动中,师生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实践,从而形成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

(3)模拟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决定其需要高质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拟教学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手段。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模拟教学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如,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自动化控制仿真机;邮电、金融行业的模拟邮局、银行等。目前正向模拟教学的深广度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中的模拟公司已有了较大进展。模拟公司是人造的经济活动仿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可以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各环节间的联系,而又避免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业务模拟是非常有效的知识创造工具。对于微观世界,一些对完整的系统或企业运行的模拟能够帮助揭示原型系统的行为,它有利于建立理论知识学习中的重要假设和概念模型。

(4)多媒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一系列新的信息传输手段和认识工具的出现,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和学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一是利用直观、动感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据测算大约可以使学生节省40%的学习时间或在单位时间多学习30%的知识。二是人机对话学习方式,便于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和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进度,增强了学习动机。三是锻炼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而转换了角色成为咨询辅导员。新的教育技术开拓了个性化学习的途径。每个人的学习类型不同,智力优势不同,职业能力倾向也不同,适应不同学习内容、方法,不同的进度。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才能真正作到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交互操作,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提高效果。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技术,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也要与科学的教学组织与方法相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作用

教师既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教师,已占据了课程教学资源的首位,教育投资中教师资源开发的比例快速上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建议书指出:“必须有新的办法培养新教师,要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对21世纪教师资格的要求,要重新考虑,包括校园内的学习和实地工作间的最佳平衡。需要有新的考核、评估、衔接和资格证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高等教育中的新类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自然要有新的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已成为共识。然而就高职教师知识能力结构而言,除了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和对高职教师的上述特殊要求外,还有一些重要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要对比一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与发达国家教师的工作情况,就可以发现不仅有工作量大小的差别,更有工作职责结构宽窄的区别。国外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同时承担2门以上的理论、实验课教学,还需指导学生实习。在业务工作中要参与课程开发和校企合作,还要兼任学生咨询指导等多方面的工作。我国教师往往教学任务单一,业务范围狭窄。这两种教师职责差别带来了教师能力的差别。两种教师职责分工的不同,反映了代表知识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两种不同的教师工作组织形式。教师职责单一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的分工模式,教师没有机会全面和全过程地了解课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全貌。正如美国管理学家萨维奇描述的:“在工业时代,加工流程的分裂阻碍了对其包含的知识与想象力的认识。人与工作的对话被阻断了。——它对组织的安排使得我们很难认识到我们工作中的全部意义。我们被纳入某个岗位中并且只有部分的剧本,却必须为没有按照完整的剧本来表演而承担责任。”因此,重新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责结构,把全部“剧本”交给教师,建立教师培养、使用、进修的新模式,才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根本性改革措施。当前,除了要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在首位以外,还至少要注意提高教师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参与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的能力;二是跨学科、专业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三是学习运用更接近一线实地工作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新的教学组织、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与书目

1.陈至立.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报, 1999年6月22日.

2.雷振光、郭扬等.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项目研究报告.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出版,1999年2月.

3.黄尧、刘京辉. 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综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7.

4.达尔·尼夫(美国). 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版.

5.杨金土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研究,1999,4.

6.崔红珊.模拟公司与行为导向教学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5.

7.邱炳城. 谈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9,5.

8.余祖光.知识经济时代与职业教育,中国教育报,1999,4,17.

9.戈登·德莱顿和珍尼特·沃斯. 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7版.

10.萨维奇(美国). 第五代管理.珠海出版社,1998版.

[1]本文原载于《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