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农村职教发展的前沿探索

我国农村职教发展的前沿探索

【摘要】:在新形势下,如何选择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形势下,政府部门也应转移教育投资重点,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结构,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为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把一般号召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教育经费中应当划出更大的比例用于农村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严峻挑战,急需大批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和开发人员。但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办学质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不仅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而且制约着我国小康社会标的实现。在新形势下,如何选择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满足不了需求,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教育内部结构看,主要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协调,高中阶段结构失衡问题;从教育外部功能看,主要是普遍存在的职业教育资源短缺、适应市场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从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上看,不少地方存在摆脱公共服务职责、减少对职业教育投入、向市场一推了之的倾向。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办学指导思想的把握偏差造成的。因此,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必须首先从调整指导思想入手。

1.贯彻科学发展观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以往的发展总是以经济总量增长为评价指标,而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软指标,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农村整体发展规划;重视农村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开发,而忽略了人力资源开发,难以实现协调发展。事实证明,人力资源投资回报率最高、见效最快的投资。世界银行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在中国农村的各项基础投资中,教育投资对减贫的作用位列第一,投资于教育对中国减贫的影响系数达到6.3,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通讯和农业科技推广分别为4.02和3.36,道路、电力水利等位居其后。职业教育成功服务当地的关键就是职业教育的供给适应农村社会的实际需求,其重要途径是政府统筹规划,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相协调,形成教育、经济、科技、就业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政策组合。在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形势下,政府部门也应转移教育投资重点,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结构,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农村就是以农民为本,对农村职业教育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往的农村职业教育以人为本思想不突出,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忽视了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利益,没有从学生和农民的需要出发;城乡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与简单划一的办学模式,不能适应城乡教育的差别和农民多样化的需求,突出表现就是在教育政策制定与推行中普遍存在城市化取向,在资金投入、评估标准的制定、师资力量的配置、学业资助等方面,均存在着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问题。农村职业学校的布局、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就业去向等与城市模式雷同,脱离农村实际,对农民的吸引力减弱。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的陈述,应当将过去抽象、宏观的描述,转变为具体的指向学生个人的指标,如学历证书、培训证书获得率、就业率、就业质量、对口升学率,等等。农村学生面对的是更加严峻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政府和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与服务,努力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差别,清除带有歧视性的政策和规定。

3.遵循职业教育的市场规律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要载体,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细胞”,职业教育事业的生机、活力取决于学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农村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市场意识不强、经营能力弱、模式单一、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其原因是在考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时,忽视职业学校的主体地位,对农村职业学校只有目标要求、没有支持措施,造成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需要,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强。因此,要从资源配置、市场开发、办学自主权落实、放开搞活等方面予以扶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完成从计划办学到市场需求驱动办学的真正转变。

4.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建立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以补偿市场机制带来的缺陷。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曾一度忽视了农业的特点,实行了过度市场化的农业政策,造成了用市场调节替代政府责任的现象,缺少公共支持,不仅无法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筹资和服务成本控制的难题,而且造成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导致资源分配更大程度的不平等。发展教育可以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对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具有战略意义。所以,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中央一号文件采取的措施证明,我国公共财政已经进入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为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把一般号召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教育经费中应当划出更大的比例用于农村职业教育。而且,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思路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要让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解决公平问题,在政策上采取措施保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做好相关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等服务工作。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通过政府的政策保护、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部门的综合协调、农村职业学校的全面改革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强化公共服务,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首先,应把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纳入县(市)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考核指标。制定新时期县(市)级政府政绩考核标准,重点考核县(市)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是否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经费投入、招生、师资培训、重点学校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危房改造等方面保持普职协调发展;是否开展就业服务;是否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是否坚持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等。要采取“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比例要高于普通高中;对西部地区和尚未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其次,应把对职业教育的督导纳入教育督导的范围之内。各级人大应定期对各级政府贯彻落实职教法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要像对“两基”工作那样,定期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项督导,并将结果在全省范围内予以公示。同时,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建议着手制定《农村职业教育法》,明确其适应范围、学校定位、教学内容改革、办学层次、保护农业类专业的政策、社会力量办学、教师资格与队伍建设、考试与证书、培养培训人资格、主管机构、配套资金与罚金规定等内容。

第三,要切实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明显高于同级普通教育,但近几年我国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与普通高中大体持平,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水平。《职业教育法》规定的经费投入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更为严重。

实质上,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既然农村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石,那么农村的教育投入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投入,是让全社会受益的明智之举。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农村享受到的发展成果却比城市少得多。既然知识、技能可以改变个人命运,那么教育就可以改变农村的现实。因此,在严格执行原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出的经费投入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建立中央财政对经济困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或设立农村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或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鼓励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有效地解决沉重的“三农”问题。

(二)对农业类职业学校和专业采取特殊政策

为防止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弱质化,应采取特殊的保护政策,把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纳入“紧缺型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农业应对WTO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降低农村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还可以采取半工半读返还学费等措施,减轻农村青年或农民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负担,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学生的收益。二是在学校建设、专业建设、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向农村职业学校倾斜,鼓励学校走产学结合道路。三是设立涉农类专业学生助学金和奖学金,对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每年给予500~1000元的学费补助或奖励,还可以减免学农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等。四是设立涉农类学校和专业专项基金,鼓励开办农业类专业,主要用于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设备更新、实训基地建设等,支持并鼓励学校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相关企业合作。五是设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农业职业院校建设农业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从而通过多种渠道培植一定数量的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为农村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努力扩大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出路

在就业服务方面,政府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安置等中介服务,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为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服务的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就业,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扩大农村学生的就业空间;为农村职业学校在校生发放无息贷款,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为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小额贴息贷款,鼓励毕业生回乡创业

在升学方面,应扩大对口招生计划,把职业教育生源纳入高等教育扩招范围,按比例扩大对口招生数量,尤其是增加对口本科招生比例,突破重点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计划限制,通过扩大出口拉动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由省级政府确定和扩大对口升学指标,拓宽招收对口学生的高等学校范围,凡省属高校均应对口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允许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与有关高校联办“3+2”分段制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优势。通过对口升学招生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等改革,强化职业教育特色,为培养培训紧缺型人才服务。

(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能力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和农村职业教育规律,以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为切入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组织建设。从资源配置、市场开发、落实办学自主权、放开搞活等方面予以扶持,引导公办学校引进民办机制,使校长不仅管理好学校,更要经营好学校。要把既懂教育又懂经济的人才选拔到职业学校领导岗位上来。要设立校董事会,加强职业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全面推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允许职教中心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引进民营机制,自主使用经费,自主设立校内机构,自主聘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自主招生,自主确定生产经营项目,自主确定合作单位和项目等,从办学机制上完成从计划指令到市场驱动的转变。

其次,启动“农村职业学校名师工程”,加强教师能力建设。除按照全国职教会精神制定政策、鼓励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实行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生产建设第一线挂职或服务期制度之外,要采取新措施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一是实行教师轮换服务期制度,采取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双向轮换。城市职业学校教师在晋升中级教师职务之前,要有一年以上县级职业学校教学服务经历;县级职业学校教师在晋升中级教师职务之前,要有一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学服务经历;省级以上重点学校,每年都要接收1~2名县级以下职业学校教师的实习、见习工作。二是鼓励农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深入实际,每年应有规定70%的时间用于教学、30%的时间用于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学校积极推荐并提供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当地各种农业生产协会,发挥科技咨询、技术服务作用,鼓励教师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挂职锻炼。三是允许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承包实习基地或经营学校的农业科技研究咨询服务公司,在满足学生实习的前提下,推广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四是设置实习指导教师职称序列,解决实习指导教师工作与职称评定条件的矛盾,稳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参加技能鉴定免收鉴定费。对于专业技术能力达到标准的教师,允许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考核,对合格者授予证书。

第三,在农村职业学校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为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村职业学校划拨50~100亩土地,用于建设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汇聚各行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流的实践训练场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或挂牌成为农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或划归农业职业院校管理经营,发挥其生产、科研、技术推广、科技服务等职能,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依托,由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生产、推广部门提供资金,农业职业院校进行管理。

(五)建立城乡职业教育联盟,发挥城市的优势为农村服务

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城市和农村职业学校分别建立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在城乡学校之间形成“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共同体关系,做到师资配备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学校管理一体化等。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划区建立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实施政策、信息、观念、实训、课程、师资培养培训、资格证书、劳动力转移、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服务,并设立对口服务项目。如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片、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片、以昆明为中心的西南片、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片、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片、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片、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片等,逐步形成覆盖面广、资源配置科学、东中西部发展梯度合理、参与各方互动共赢的发展体系。

(六)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

以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为骨干,以乡镇农校为主体,形成横向沟通、上下衔接、立交渗透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积极开展初中后、高中后的各类培训,充分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实行灵活的管理制度,满足学生和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加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把优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改建成县职教中心的分校,组织领导工作一并划归职教中心负责或委托职教中心代管,使其形成上下贯通、利益共享的网络型多功能实体。允许办得好的县职教中心挂牌成立“社区学院”,使其成为农村社区发展的文化、技术、信息中心。

以地(市)为主规划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和骨干农业、林业中等专业学校建设,以县(市)为主规划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校(骨干职业学校)和若干所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建议教育部和各省结合全国和地方骨干学校和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情况,单列发展规划和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加强普职渗透。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四年制职业技术教育,即在开设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基础上,用累计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习实用技术课程,经专业技能考试和考核合格,发给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让农村学生在毕业时有一技之长,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通中学的综合技术课和专业技术课放到职教中心开设,其设备、设施、师资、经费等直接投入到职教中心。职教中心的公共文化课可以聘请县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师担任,提高县级教师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普职渗透的有效性。

(七)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新经验

要进一步明确农科教结合的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优势和作用,调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积极性,在农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培训项目确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加强部门职责。在政府统筹下,坚持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的体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和利益连接的良性运行机制。市和区县政府都应建立专门的宏观统筹机构,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融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科技推广、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教兴农网络。

要加大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在每所职教中心设立一个远程教育站,建立师资、教材、教学资料等网络教育的资源库,把职教中心办成当地的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农民继续教育中心、卫生知识普及中心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强化农村职业学校在推广、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帮助农民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功能。

(八)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们的管理者、研究者深入农村少了,总结基层经验少了,我们的政策与农村的实际产生了距离。一个时期以来,领导同志平时看好学校多,总结成功经验多;考察薄弱学校少,研究教训少;锦上添花,支持城市先进典型多;雪中送炭,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少;习惯用城市学校、先进地区的经验指导农村学校和欠发达地区;往往忙于制定政策而忽略原有政策的效果反馈;等等。

在新的挑战面前,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要改变浮在会议上、文件中的工作作风和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吸收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用新鲜经验推动农村职教的发展。通过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避免用普通教育标准衡量职业教育而产生的质量偏差和教育歧视。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学校审批、办学评估等方面,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需要和特点,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

要继续开展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每个省可选择2~3个县(市),每个县(市)可选择2~3个乡镇和1~2所职教中心,通过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探索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通过改革实验,推出一批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成功典型,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

(本文参考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村职教调研小组的有关报告)

[1] 本文原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29期,余祖光第一作者,张社字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