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教改革前沿的探索

职教改革前沿的探索

【摘要】:新形势下,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无论采取输出地培训还是输入地培训,其数量都是巨大的。教育部一直很重视职业培训工作,1996年发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并认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今后5年的任务之一就是,调整职业教育相对单一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今年5月教育部又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十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在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对外经济格局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已经和正在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一个涉及全局的问题就是如何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开拓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空间。

一、增长的职业培训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

1.社会与市场对职业培训的巨大需求

首先,根据国家劳动预备役制度,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要经过1~3年的职业培训。由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10%左右,2000年全国约有831万初中毕业生和近97万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预计随着人口高峰的到来,2002~2006年,平均每年全国不能升入高中阶段的初中毕业生将达到1000万以上。

其次,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变化,在职劳动者的技能更新培训需求迅速增长。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998年对全国东、中、西7省市、455家企业、3.5万名职工进行的“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显示;1993~1998五年中,42%的职工经历过一次以上产品或服务对象变换;46%的职工经历过一次以上的设备变换;48%的职工经历过一次以上技术与工艺变换;47%的职工经历过一次以上工作岗位变换。

这样大幅度的变换,在我国进入WTO之后,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大课题《走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对8个行业职工抽样调查,60%的在岗职工迫切希望通过非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为了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使绝大多数劳动者在转换中平稳过渡,社会必须提供数量足够大、质量足够高、相关性足够高、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

在近年国有企业改革中,由于结构性失业和技能淘汰,出现了上千万下岗职工。下岗职工如何实现再就业,除了必要的政策措施外,主要取决于其能否获得劳动市场需要的新技能、新知识,关键在于是否能为他们提供高效、优质的职业培训。目前,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培训任务更多将从企业内部转向社会。

再次,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1999年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6000万人,“十五”末还要转移4000万人。这一转移既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又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由于城乡差别,进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都还比较低。1996年劳动部对部分城市企业抽选2873名民工进行调查,有29.1%的民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而参加过培训的,培训期限在3个月以上者只有30.8%%。在被调查的民工中,有80%的人表示“希望得到职业培训的机会”。不少青年民工已不满足于80年代时的挣钱养家,而是希望通过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为将来回乡创业作准备。新形势下,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无论采取输出地培训还是输入地培训,其数量都是巨大的。

最后,国际劳务输出需要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发展中国家劳务输出是增加国民收入、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菲律宾目前对外劳务输出至少有100万人,埃及劳务输出最高年份达到400万人。我国1999年对外劳务输出只有32.63万人,差距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世界劳务市场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必须按输入国要求进行严格培训,因此,我国相关职业培训发展空间非常可观。

2.职业学校提供培训的潜在能力

职业学校经过改革发展,特别是重点学校建设,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学校熟悉了市场,贴近了企业,培养了双师型教师,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通过对职前学生的双证书教育,不少学校建立了职业资格鉴定站,已经开展了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挖掘潜力、拓展办学功能,许多先行的学校已经闯出了一条路子。

北京将台职业高中算了一笔账,学校教育资源用于职高生的时间,每周5天全年38周共190天,利用率不高。学校自1997年以来,举办各类职业培训班,共培训5156人,其中97.8%的人获得了资格证书。参加培训的人员中,企业在职人员18.25%;下岗职工50.5%;农村劳动力8.88%;外地民工16.7%。学校依托多年来在家电维修、汽车修理、计算机和商品营销等专业的先进设备和理论技能较强的师资,较好地完成了各类培训任务。学校的师资设备在晚间和周末得到充分利用,现年培训量达到1200人,已超过全日制在校生,办学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国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如浙江、四川、湖南、河南等省的职业学校,在对所输出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许多地方还开展了对外劳动力输出的培训工作。河南省新县原是国家级贫困县,1996年县政府组织职业学校开展对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工作,现已成功向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输出建筑工人、护士林业工人等1700人。这项工作使新县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为全县人均增收近300元。

3.政府的明确政策导向

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0年7月,劳动部规定,对限定的技术工种必须经职业资格鉴定合格,企业才能录用。目前已有90个技术工种必须持有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进入劳动市场。1998年国家开始推行劳动预备役制度,规定对于准备进入劳动市场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必须接受1~3年的职业预备教育。

教育部一直很重视职业培训工作,1996年发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并认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今后5年的任务之一就是,调整职业教育相对单一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今年5月教育部又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综上所述,当今中国的职业培训需求,既有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共同性,又具有改革时代的中国所特有的特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所涉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保证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已经超越了教育培训的一般意义。

二、发展职业培训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1.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自1965年由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委员会正式提出“终身教育”议案后,终身教育经过不断实践,已成为世界性共识,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奋斗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001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公布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第二届世界职教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沿用多年的“职业技术教育(TVE)”改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会议的副标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培训与教育的并列不能仅仅看作是名词的变换,而是表达了大职业教育的内涵,体现了职业培训与职业技术教育同等重要,正规教育的学历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培训同等重要。

然而,实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还是相当艰巨的,除了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外,必须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尤其是量大面广,与经济社会紧密相关的职业培训。突破职业培训这一瓶颈,也是全面振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最有效措施,可能比无视社会人才结构需求,一味提高学历教育层次更为有效。对教育界而言,要转变囿于学校教育、学历教育、正规教育、忽视职业培训的观念;要解决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在实施上和管理上的相脱离现状。不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就无法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优化

2.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的必然选择

现代教育的最主要指标至少要包括:教育普及程度、教育多样化、教育的高质量。教育的普及在九年以内可以通过单一的学校教育解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多数国家的做法是,一方面靠学校教育,一方面靠职业培训。德国以企业培训为主、职业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保证了60%同龄青年在普通高中学校以外实现了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至今仍保留、改进学徒制度,以满足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普及的总体水平。在高中后和高等教育阶段,高普及率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扩大该阶段的各种职业培训实现的。澳大利亚的高中后教育机构TAEF学院,1998年有153.5万名在校生,而正规大学在校生只有67.2万名。在TAFE学院中获取第1~4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就占50.7%,其他非学历证书者13.3%,其以职业培训为主的性质十分明显。美国社区学院中进行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证书与职业课程)者,占总学生数的30%以上。

世界许多国家之所以能建成终身教育体系,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把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任务结合起来在同一院校内完成。

3.提高质量效益的有效措施

职业培训无论职前还是职后,都以就业和再就业为目标,学习者的目的十分明确,一般要获得社会承认的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对内容的相关性、有效性要求往往比学历教育更高。面对有工作经验的成年人,培训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培训的内容更具有实用性,更贴近现实。由于培训标准明确,便于质量检验;由于周期短,培训效果可以及时反馈,职业培训可以及时更新内容、方法;职业培训主要在业余时间,使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的使用效益。职前的职业教育受到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和学生就读意愿的影响,很难一直保持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率。如果把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教育纳入同一学校,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这已被多数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我国大规模高效益的重点职业学校的发展壮大也走了这样一条相同的道路。

由于许多职业培训是企业委托合同培训,学校可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从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需求信息。也有不少职业培训属于政府购买培训,受劳动部门委托,学校从中获得劳动市场需求信息,以促进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的改革。这种联系,对于克服职业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企业,脱离生产、服务实际,与劳动市场供需错位的弊端大有益处。在职业培训领域获得的新观念和新的信息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改革,拉近学校校园与工作世界的距离。

三、职业培训是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1.增加功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劳动市场需求变幻莫测,在劳动力流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时越发突出。人口出生率的波动,群众对教育选择的变迁等等,无一不对以学历为主、职前为主的职业学校教育形成冲击。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偶然性的,是世界范围普遍、长期存在的。加大职业培训的比例,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

1996年,上海海运学校办学经费开始由企业供给向学校自负盈亏过渡。同时由于三大海运公司组成了中远集团,运营机制更新,调整船员编制,使相当数量船员滞岸。1999年上海海运学校就遇到了来自劳动市场的挑战,国内海运企业减人增效,对应届毕业生需求锐减。与此同时,劳动市场也提供了新机遇,东南亚缺国际海员20万;2002年国际海运公约的实施,原有各类船员证书将全部按新标准要求培训换证,仅上海地区就要培训1500人。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果断地把重点从国内转向国外,从学历教育转向职业培训。几年来,学校开出20多个船员培训项目,年培训达9200人,是前几年的10倍,学校培训创收占到学校事业费的70%。这种国际海员标准的职业培训,既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又解决了生源缺乏的危机。

四川江柚建材技校多年来与周边企业联系,承担各种岗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目前学校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部分通用职业和建材特有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任务,年创收100万元,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北京朝阳区的将台路职业中学,90年代中期发现北京初中毕业生2004年将出现低谷,从14万降到7万,将面临生源危机。学校领导未雨绸缪,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由于培训学员大多来自附近社区、企业单位,地方政府对培训工作非常关心支持,也帮助了学校的发展。

2.面向市场创建新的运行机制

面向市场首先要关心教育培训对象的切身利益,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就业创业问题。学校要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间接目标,转化为以为人民群众这一教育对象提供优质多样教育服务的直接目标上;把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落实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普及率上;落实到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上;体现为学生学习成绩、证书、文凭的获得率上;体现为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创业率、致富率、个人经济回报率和较低的支付成本上。同时要注意培训的相关性,要把最好的培训提供给最需要培训的人,真正激发学生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面向市场就要遵循职业培训的顾客需求导向原则,即根据劳动市场反映的企业、个人需求和由政府提出的社会需求开展培训。发现和满足培训需求,可以从市场对以往的培训效果反馈入手,从培训供给与需求的错位纠偏入手。以接受培训方的意愿为例:美国成人教育调查显示,影响成人接受教育与培训的前四位因素,分别是:培训内容的相关性;培训质量的高低;培训地点的远近;培训时间的合适与否。与此相对应,我们现在培训的反映如何呢?根据《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所涉及的准备自费学习的14455名职工的调查,认为入学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开课时间不合适”占38.6%;“学校培训地太远”占22.9%;“学制不灵活”占21.5%。

如何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德国瓦楞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提出的如下四项行动宗旨可能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是请进来:请广大企业、个人、其他顾客光临我们的中心,我们提供灵活多样的,短至一天,长达3年的培训与教育,并按ISO9000保证培训质量。

第二是走出去:走访企业和顾客,按企业具体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企业培训项目。

第三是送上门:把先进培训项目与技术送上企业门,开动“媒体巴士”把先进培训项目与技术送到企业,开展活动培训。

第四是信息传播与咨询服务:中心告诉顾客有什么新的信息,提供人力资源与组织开发的企业培训方面的咨询服务。

面向市场还要开展招生、就业方面的咨询与服务,开展对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咨询指导,组织对学校的招生就业信息服务。目前,国内许多学校成立职业培训部、就业办公室,开展了大量信息服务,不少地方建立了面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河南省开封县还建立了包括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联系落实就业单位、办理当地和外地就业手续的一条龙服务。河南省教育部门最近开通了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人才网,通过网络手段把就业和培训信息沟通起来,把职业教育与国内外劳动市场连接在一起。

3.提高质量意识和标准的新途径

职业培训的开展使职业学校的质量意识得到强化,顾客导向的社会化质量控制标准由此逐步引入职业学校。国内许多开展职业培训的学校率先引入了ISO9000管理标准和其他质量评估方法。ISO9000将培训产品定位于服务,从而确定了学校为培训对象和企业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办学宗旨。同时,根据这一管理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拟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控制措施,使培训质量得到根本保证。这项工作,对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这种情况在国外职业培训机构中已较早得到采用。

德国什维林市企业外职业培训中心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提出通过中心的教育培训,要为企业带来收益。中心主任说:如果我们为一家旅店培训了员工,就一定要使它比隔壁旅店的竞争能力高出一筹,否则企业是不会来的。中心的高质量靠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中心根据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参照ISO9000管理标准,形成了科学严谨的管理程序、可操作的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很多指标体现了新的观念和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深入的认识,如:输入条件中的培训市场分析、培训对象提升目标的确定,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措施;过程部分中的目标内容的转化落实、学习结果的过程控制、与顾客的经常联系;输出结果中的参加者满足程度、考核成绩、培训对象提升的结果、成本核算和对培训措施的回顾。

4.师资能力开发的新课堂

职业培训是职业学校教师的大课堂,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动力源和信息源。通过职业培训,专业教师对劳动市场需求更熟悉,与行业企业联系更紧密。同时,加强了自身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双师型教师成长了起来。新疆农校把科技服务与面向农村的技术培训结合起来, 10年来,举办农业新技术培训班300多期,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已完成21项科研项目。该校响应劳动部、农业部号召,首批建立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培训和鉴定站,选送16名教师参加“考评员”培训,在开展中、高级农业技术工人培训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

承担职业培训的学校发现,学员常常把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与教师切磋,从而促进了教师自身业务学习的提高。本校教师在与作为兼职教师的行业专家的接触中,在成人学员的教学中也找到了教学改革的途径。更可贵的是,教师从学员中得到不少职业岗位技能新要求和劳动市场供求信息,拓宽了学校开办新专业、新培训项目的思路。适应市场新需求的成功培训项目往往成为新专业的“孵化器”,职业培训成了教师联系行业、企业、社会的最快捷的通道,为教师建立了能力开发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与书目

[1]郝克明. 走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报告. 研究动态.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1,(1).

[2]刘建进.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工的就业培训. 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 中德职业教育项目研究核心小组. 1999.

[3]新县职业高中. 抓就业促发展真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7).

[4]刘淑珍.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拓展社会化教育职能适应学习化社会.北京中职职业培训现场研讨会. 2001,(6).

[5]新疆农业学校. 坚持面向“三农”深化教育改革办出职教特色 为新疆经济建设服务.崛起的年代 丰硕的成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1).

[6]蒋久熹.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学校新局面. 2000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

[7]Where to next?Graduate outcomes from the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NCVER.p9.

[8]Adult Students Today,CarolB Aslanian,American.

[9]余祖光.原东德厂办职业学校在企业转轨时如何生存、发展. 职业教育研究动态.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2001,(13).

[1] 本文原载于《职教通讯》20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