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业教育:拓展就业舞台

职业教育:拓展就业舞台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就业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实践证明,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重视职业教育的德国青年失业率比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低得多。说明了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职业教育与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刚刚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几年职业教育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对就业的有效促进,需要

就业民生之本,也是我国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最近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产业素质、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

一、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培训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和大批基层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它承担着基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大社会功能。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按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的话说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它涉及千家万户,连接着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职业教育源于手工业时期的学徒培训,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时代职业教育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与经济、就业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职业教育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不仅成为许多工业强国崛起的“秘密武器”,而且也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就业问题。世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来,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组织优化在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为此各国采取了各种促进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其中最为有效、被誉为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不仅体现在欧盟的21世纪议程、美国的从学校到工作法案之中,也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副总干事长在1999年第二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每个国家不论发展状况如何,必须努力革新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解决下一个世纪的就业问题。”实践证明,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重视职业教育的德国青年失业率比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低得多。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报告,2002年,德国青年绝对失业率为9.7%,而OECD国家平均为13.1%;澳大利亚1998年实施“新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1995~2000年几乎近一半的全日制雇工集中在“新学徒制”提供的工作领域,90%的新学徒毕业3个月被录用,大大降低了18~25岁的青年人的失业率;1996年俄罗斯立法规定,职业教育为免费教育,政府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明显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其中80%的中职毕业生和60%的高职毕业生达到对口就业。

二、提高国民技能素质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要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难度,但采取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被证明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政策。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达14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善了劳动力的技术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的转移到20世纪90年代城市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再到新世纪我国制造业加工出口的突飞猛进,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上也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具有一支素质较高、工资成本低、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大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一项新的政策导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下,成功地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短缺人才培养工程”,职业教育瞄准劳动力市场需求,把人才培养培训与促进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在教育部与世界银行的一项合作研究项目成果中反映,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已将“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优先录用的标准。调查企业招聘技术工人时,有90.4%的企业优先考虑持有职业技能培训证书者,对高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的比例分别为59%、24.4%、15.4%和1.3%。同时,有76.6%的企业愿意为受过就业前职业教育和培训者支付更高工资,它们愿意提高工资水平的幅度平均为14.7%。说明了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由于职业院校普遍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在我国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攀升:2000年为85.4%,2002年为94.6%,2004年为95.4%,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也有所上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使职业教育自身也得到了持续发展,截至2004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45万所,在校生规模达1370万人,招生人数564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在校生规模597万人,招生人数237万,占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2004年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类文化技术培训达到6957万人次。职业教育与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三、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根据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职业教育如何为促进劳动就业作出新的贡献,需要站在全局高度提出新的战略措施。刚刚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几年职业教育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决定》站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总的战略思想,要求各级政府在新形势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五个结合关键在于与促进就业结合,因为,就业需求是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切入点,实现就业是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同时,促进就业也是劳动与教育政策组合的结合点。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对就业的有效促进,需要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提供保障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根据《决定》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里要强调的是首先要纳入劳动就业规划,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务,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劳动部门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育部门要像抓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抓好职业教育,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职业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企业要落实发展支持职业教育搞好职工培训的社会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行业企业还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有关管理服务工作。

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就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但要做好战略谋划,采取有力的教育、劳动、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措施,还要提升到先进文化建设高度来考虑。要把尊重一切劳动、尊重一切劳动者作为全社会的文明风尚,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相应的文化建没的需要。

[1] 本文原载于《职教论坛》2006年1月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