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教改革前沿:教育的第三次跨越预期

职教改革前沿:教育的第三次跨越预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两次跨越:一是20世纪末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二是高等教育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1%,迈进了大众化的门槛。教育的第三次跨越预期是在2010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普及。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转移农民工教育年限只有8.88年,平均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两次跨越:一是20世纪末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二是高等教育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1%,迈进了大众化的门槛。这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成果。教育的第三次跨越预期是在2010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普及。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组成教育事业的三大支柱,但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的发展目标。2005年高等职业院校招生268万人,占高等院校招生数的53%,已提前达到要求,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56万,离目标差距还比较大。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重点和难点都在中等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近年来,机械制造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技能人才短缺严重,劳动市场中技工和高级技工高薪难聘,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转移农民工教育年限只有8.88年,平均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而教育部一项调查则显示,广东80家企业招聘员工大部分需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初中毕业生的需求只有16%左右。目前,我国一线劳动者素质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当然,企业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但需求量最大的还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正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日本、韩国的相应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比例都超过了50%,制造业强国德国至今这一比例仍高于70%。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是平衡人力资源供求关系、促进就业的需要。根据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应是大底盘、低重心的。我国每年高等院校招生5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00多万,这个比例使教育整体结构的重心显得偏高,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比高等院校高10多个百分点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国务院《决定》提出,2010年以前,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院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上,都不能脱离现阶段我国劳动市场需求的实际。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却长期在50%以下徘徊,70%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仍无法升入高一级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公平性问题凸显出来。在现有高考制度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还无法改变升学预备教育的单一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模式,这当然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此,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开辟一条以就业为主兼顾继续学习的成才道路是完全必要的。然而,职业教育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压缩了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的空间,职业学校投入不足造成的收费高也使大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望而却步。这些问题,仅靠市场机制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发挥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的作用。中央财政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的政策,将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服务能力和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为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教育部今年再次扩大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只要各地落实好国务院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就能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就能为繁荣经济、促进就业作出重要贡献。

[1] 本文原载于2006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