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实验室管理:加强准入准出与考核评价

高校实验室管理:加强准入准出与考核评价

【摘要】:建立“能上能下”用人机制。高校应在国家及上级部门指导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从顶层设计,科学设置岗位;引育并举,提升人员素质;完善激励机制,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加强管理,构建合理的准入准出和考核评价机制等具体措施入手,打造一支教学实验保障有力、科研实验和技术开发能力强、在学科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良好、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

(1)严把入口关,建立“能上能下”用人机制。

严格实验技术队伍选聘制度,确保实验技术队伍质量。招聘方式公开透明,统一笔试和面试,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品质、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工作潜能等。对于高学历应届毕业生更加关注其专业能力、潜力及可塑性

建立“能上能下”用人机制。能上能下指各岗位各层级之间要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工作环境,克服慵懒、懈怠和不思进取的工作作风,避免层级固化;对于未能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人员,通过转岗、低聘或者进入人才交流中心进行分流。

(2)实施分类管理,评聘分离。

建立分类分层的岗位目标体系,学院按照实验教师岗、实验技术岗、实验室管理岗实施分类管理,每一类又划分成四个不同层级,实施责任和权益的差异化管理;

评聘分离是指实验技术队伍专业技术资格或管理职级与岗位聘任分开,学院提供的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等各种待遇按实际聘任的岗位层级执行。有助于青年人才、领军人物脱颖而出。

(3)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

实验技术队伍考核以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用于岗位聘任、薪酬分配、发展晋升、进修培训、评奖评优等。引入360 度绩效考核法,考评主体包括师生、自己、同事和领导,考评方法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实验教师岗、实验技术岗、实验室管理岗分类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品德与意识、能力与素质和工作与成效三方面。品德与意识作为三类岗位的通用指标,其他两类内容作为不同岗位的KPI指标。品德与意识考核包含爱岗敬业、团结合作、主动进取、奉公自律等方面。

实验教师岗KPI 指标设计以教学能力为导向,能力与素质考核包括理论基础、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工作与成效考核包括教学课时、教学效果、课题创新、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等方面。

实验技术岗KPI 指标设计以实践操作能力为导向,能力与素质考核包括理论基础、设备维护、仪器研制、实践创新等方面,工作与成效考核包括仪器机时量、研制应用情况、课题创新、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等方面。

实验室管理岗KPI 指标设计以服务保障能力为导向,能力与素质考核包括学习研究、筹划能力、协调沟通、执行能力等方面,工作与成效考核包括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全局意识和对外影响等方面。

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需要高校高度重视,构建长效机制。现有实验技术队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加强等共性问题。“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在国家及上级部门指导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从顶层设计,科学设置岗位;引育并举,提升人员素质;完善激励机制,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加强管理,构建合理的准入准出和考核评价机制等具体措施入手,打造一支教学实验保障有力、科研实验和技术开发能力强、在学科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良好、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