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庭之后,西州也曾被吐蕃攻陷。关于西州陷落的相关过程,学者们已有清楚的讨论,此处仅略述之。《元和郡县图志》载西州贞元七年陷蕃[205]。其经去年西州顷陷,人心苍忙,收拾不着。[206]由此可知,西州陷于吐蕃的时间实际上是贞元八年[207]。然而吐蕃可能很快就退出了西州。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北庭和西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唐朝统治时期的秩序,但唐朝却与之形成了彻底的隔绝,唐朝也就此退出了西域。......
2023-10-03
在伊、西、北庭的军事体系中,伊州在最东面,而吐蕃侵略唐朝西北疆域的方向正是自东向西,那么伊州自然会最先受到吐蕃的进攻。敦煌所出天启元年(885)《沙州伊州地志》载:“宝应中陷吐蕃。大中四年(860)张议潮收复。”[185]然而戴密微、陈国灿都已指出,伊州陷落不应早至宝应年间(762—763)[186]。王小甫认为宝应元年(762)吐蕃曾一度攻陷伊州,但旋即被杨志烈收复[187]。不过宝应元年河西诸州尚在坚守,吐蕃当时的主攻方向是陇右诸州,或许并不会调集重兵专门攻取伊州。无论如何,伊州并没有在宝应元年就立即被吐蕃控制。
史书中有关于伊州刺史袁光庭殉难的记载,《旧唐书·袁光庭传》有:
袁光庭者,河西戍将,天宝末为伊州刺史。禄山之乱,西北边戍兵入赴难,河、陇郡邑皆为吐蕃所拔。唯光庭守伊州累年,外救不至,虏百端诱说,终不之屈,部下如一。及矢石既尽,粮储并竭,城将陷没,光庭手杀其妻子,自焚而死。朝廷闻之,赠工部尚书。[188]
从这段记载来看,伊州的情形与沙州很像,玄宗朝积累下来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可以支撑数年的防守,但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最终也只能是陷落。然而这里却没有记载袁光庭城破身死的时间。《资治通鉴》卷二二七“建中二年(781)七月”载:“丙子,赠故伊州刺史袁光庭工部尚书。”[189]《旧唐书·郭昕传》载袁光庭“因昕使知之,赠工部尚书”[190]。可知,建中二年北庭、安西向朝廷遣使之时,才将袁光庭的事迹报告给了朝廷。戴密微据此认为,袁光庭身死及伊州陷落就是在建中二年[191]。然而建中年间正是唐朝与吐蕃关系缓解的时期,在德宗“德怀吐蕃”政策的作用下,两国使者频繁往来。吐蕃大概不会在此时大举进攻伊州。而且建中二年北庭、安西来的使者,似乎也未提及北庭附近有大规模战事。故而袁光庭身死,应是在德宗即位之前。陈国灿认为,袁光庭就义、伊州陷蕃的时间是永泰三年(即大历二年,766)[192]。这一推断看起来更有道理。
不过并不能将袁光庭身死的时间定为伊州最终陷落的时间。伊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同时控制了中原及草原通达北庭的门户。如果吐蕃自大历二年起就一直控制住伊州的话,就可以从非常近的距离发动攻势,而回纥就会因为被隔断而很难及时救援,那么北庭一定无法坚守太久。故而以情理推测,在北庭自隔绝以后坚守的二十余年里,伊州应当大部分时间是在北庭控制之下。至于唐朝势力最终退出伊州的时间,恐怕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进一步证明。
继北庭之后,西州也曾被吐蕃攻陷。关于西州陷落的相关过程,学者们已有清楚的讨论,此处仅略述之。《元和郡县图志》载西州贞元七年陷蕃[205]。其经去年西州顷陷,人心苍忙,收拾不着。[206]由此可知,西州陷于吐蕃的时间实际上是贞元八年[207]。然而吐蕃可能很快就退出了西州。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北庭和西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唐朝统治时期的秩序,但唐朝却与之形成了彻底的隔绝,唐朝也就此退出了西域。......
2023-10-03
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完成了新一轮的调整。那么在这一时期,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之间有着怎样的军政关系呢?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P.2754文书所载的判词,应当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正如池田温所述的那样,因为判文中的事件被认为是与安西都护府管内军事事务有关,故将其称为“安西判集”。然而,判文中同时提到了西州和伊州,涉及西州都督崔智辩救龟兹的事件,此战恐怕并非仅与安西相关。......
2023-10-03
贞观十六年九月癸酉,唐朝正式任命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西州刺史。《旧唐书·郭孝恪传》载: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对当地居民、镇兵、流人“推诚抚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维护了西州社会的稳定[408]。(一)伊、西、庭保卫战大约就在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不久,势力膨胀的乙毗咄陆可汗就对伊、西、庭发动了攻势。西突厥各部再次陷入混乱的局面。......
2023-10-03
作为唐朝西域另一重要战区的安西四镇,在玄宗初年也有了节度使的设置。这件文书说明,开元二年闰二月之前已有四镇节度使。实际上就明确表示,碛西节度使就是四镇节度使的别称。开元二十九年才又分为两节度[264]。此处所载的天下八节度使,应当反映的是成书前不久的情况。刚好是在开元二十三年以后,伊西北庭移隶四镇节度使时间段内。......
2023-10-03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唐朝内部的制度变革对于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展的带动。放在整个唐帝国的视野中看,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也是进行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的旨趣之一。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生的二些重要变化,基本都是与安西四镇联动的。......
2023-10-03
控制了伊吾之后,唐朝只是夺取了进入西域的第一道门。隋亡唐兴之际,麴氏高昌国已经在西域立国超过百年。由于其在丝绸之路的特殊地位以及在各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高昌国不幸成为了西域政治风暴的中心。面对西突厥的内乱,唐朝一度采取不介入的政策。身为译语人的揖怛然纥出使,显然就是侦查西域情况。无论如何,从贞观六年七月派出使节册封泥孰开始,原来保持中立的唐朝正式介入了西突厥的纷争。......
2023-10-03
这些部落赴北庭降附,也是想依靠唐朝在伊、西、北庭的军事力量,来抵御东突厥的侵扰。这一系列措施无疑是为防御东突厥西进而做的针对性部署。故而这一时期安西四镇的主要职责是抵御吐蕃在葱岭一带及西突厥故地的活动。总的来看,开元初年安西和北庭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分工,安西防备吐蕃在葱岭及西突厥故地的活动,北庭则防备东突厥向西的侵扰。......
2023-10-03
安西、北庭的镇军最早赴中原靖难,是在肃宗即位之后。不过最终,安西还是决定派遣李嗣业统兵五千入援。尉迟胜应当也是在此时响应唐朝的号召,随安西兵赴难的。关于安西、北庭入援兵马的数目,又有不同的记载。李嗣业实际上就是安西、北庭兵马的统领。故而,此次入援依然是以安西为主,安西、北庭行营的主将李嗣业和段秀实都是来自安西。薛宗正认为,王惟良谋乱之事是安西、北庭两系军将斗争的结果[35]。......
2023-1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