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河陇西域的空虚与吐蕃入寇:《瀚海天山》研究

唐代河陇西域的空虚与吐蕃入寇:《瀚海天山》研究

【摘要】:唐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从河、陇、西域抽调了大量部队赴中原作战,直接削弱了西北的防御力量。这也决定了河、陇、朔方的入援兵会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安史之乱爆发之初,河、陇镇军及诸部落尚能积极勤王,但在长安失守、安史之乱陷入僵持之后,西北诸军的入援便不再坚定。无论如何,河、陇、西域兵的入援还是造成了唐朝西北边疆兵力的空虚。

唐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从河、陇、西域抽调了大量部队赴中原作战,直接削弱了西北的防御力量。河西、陇右兵在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的当月就被征召入援,先后抵达长安的部队,连同朔方兵和诸部蕃兵总计有超过十万人。而安西、北庭的兵马最初并没有被征召。唐玄宗或许是想迅速击溃叛军,但安史之乱最终还是演变成了漫长的拉锯战。长安失守之后,肃宗即位,便立即征召安西、北庭及西域诸国兵。入援的李嗣业安西兵有五千或七千人,马璘等北庭兵有三千人。安西、北庭入援的总兵力可能有将近一万人。而此时河西、陇右兵也依旧在中原战斗[44]。可见,唐朝自其西北诸节度使征调的兵力是相当多的。

我们来看一下唐朝在西北地区的兵力部署。据《旧唐书·地理志》所载,安西节度使管兵24 000,北庭节度使管兵20 000,河西节度使管兵73 000,陇右节度使管兵70 000,朔方节度使管兵64 700[45]。可以看出,唐朝在河西、陇右、朔方囤积了重兵,其总兵力实际上远超安西、北庭。这也决定了河、陇、朔方的入援兵会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从比例上看,河西、陇右、朔方的总兵力是200 000,入援兵达到了100 000,已接近半数,当然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蕃兵。安西、北庭总兵力有44 000,入援兵10 000,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显然,河西、陇右的兵力损失是相当大的,安西、北庭的情况稍好一些。

可以看出,无论从绝对数量上来说,还是从占总兵力的比例上来说,安西、北庭的入援兵在西北诸节度使中都是非常少的。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安史之乱爆发之初,河、陇镇军及诸部落尚能积极勤王,但在长安失守、安史之乱陷入僵持之后,西北诸军的入援便不再坚定。这或许多少可以反映出安西、北庭的一种可能的想法,即留下尽可能多的军队驻守,只派出一小部分人马入援。

无论如何,河、陇、西域兵的入援还是造成了唐朝西北边疆兵力的空虚。唐朝与吐蕃的战略形势逆转,吐蕃于是抓住机会侵入河、陇。从敦煌P.2555《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看,吐蕃论赞摩早在乾元二年(759)就曾经攻击过肃州[46]。不过吐蕃最初的攻击重心在更靠近长安的陇右。至德二载(757)十月,吐蕃就曾一度攻陷了陇右节度使所驻之西平郡(即鄯州)[47]。在唐朝的交涉下,吐蕃可能一度撤出了西平等郡[48]。然而在唐代宗即位前后,吐蕃再次对陇右地区展开攻势,肃宗上元元年(760)夺取廓州[49],上元二年(761)得到岷州,宝应元年(762)攻陷鄯州、兰州、河州,宝应二年攻陷秦州、渭州、洮州[50]。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又借仆固怀恩反叛之机,一举攻入长安,但旋即撤走。在占领陇右诸州之后,吐蕃开始自东向西攻略河西,凉州、甘州、肃州相继陷落。戴密微认为,吐蕃自东向西征战,其战略意图就是要切断边塞州城和中原的联系[51]。王小甫则认为,吐蕃似乎并没有这种主观意愿,形成这种趋势主要是吐蕃限于兵力等客观条件[52]。无论如何,唐朝西北边疆的兵力空虚,给了吐蕃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了河、陇的失陷和安西、北庭的隔绝。至此,我们多少会理解玄宗希望一举击溃安禄山叛军的心情。正是因为安史之乱陷入了持久战,河、陇、西域的入援部队被拖在中原战场,才使得唐朝失去了河、陇以及经营数十年的西域。

图4 唐朝西北州县陷蕃图

注:陇右诸州陷落时间,多采《元和郡县图志》。唯廓州采《新唐书·肃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