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安史之乱后的西北边疆,必须要提到的就是河西、北庭的诸位杨姓节度使,从杨预到杨志烈、杨休明、杨袭古,他们在河西节度使与北庭节度使之间的迁转与兼任,是认识整个西北边防状况的关键。此后杨预被擢任瓜州都督、关西兵马使,又从瓜州迁任伊西北庭节度使。最重要的一点是,唐长孺认为两人在河西的任官不同。如此说来,撰写《杨公纪德颂》之杨某,应是来自瓜州,而非沙州。而在徐松著录之前,《杨公纪德颂》碑的情形不得而知。......
2023-10-03
开元九年二月,东突厥毗伽可汗遣使请和[330]。但同年四月,粟特首领康待宾连同突厥降户在六胡州作乱,直到开元十年九月,唐朝才彻底讨平了康待宾的余党[331]。开元十一年正月,唐玄宗亲自北巡,耀兵北疆[332]。此时的北部边疆问题依然是唐朝的大患,北庭作为北部防线的一部分,依旧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后随着唐与东突厥关系的缓和,数年之内未再发生大的战事,北庭的防御压力相对减轻。而安西方面则一直面对着吐蕃与突骑施的军事威胁。开元十二年,杜暹出任安西副大都护[333]。开元十三年,即发生了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的叛乱[334]。所谓“突厥”及“诸蕃国”,很可能是与突骑施和吐蕃有关[335]。开元十四年,因为杜暹拒绝交河公主的宣教及突骑施的互市要求,突骑施大举进攻四镇。是年九月,杜暹入相。赵颐贞代其为都护守安西,突骑施在剽掠之后撤退[336]。故就此时西域形势来说,是来自吐蕃与突骑施的威胁更大。
《唐会要》、《新唐书·方镇表》皆载开元十五年“伊西、北庭”分为两节度[337]。前文已经论及,此处的分“伊西北庭”恐怕是有问题的,多数学者认为“伊西”为“安西”之误。既然有分两节度之事,之前必有兼统之事[338]。但据前文所述,大致在开元七年至十年间,北庭有独立的节度使,并未见有兼统于安西之事。即使有,恐怕也应在杜暹任安西副都护前后。伊濑仙太郎、刘安志等先生认为,开元十二年杜暹出任的碛西节度使,就是针对吐蕃和突骑施而设,兼统安西与北庭[339]。碛西节度使就是四镇节度使,不能因碛西节度使之名就判断杜暹一定兼统安西、北庭。不过从当时东突厥式微、突骑施活跃的情势看,安西兼统北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即便真的有安西兼统北庭之事,持续时间也不会太久,至少在开元十五年三月后,安西、北庭又分为两节度[340]。
开元十五年五月,延王李洄出任安西大都护、碛西节度大使[341]。但延王依然只是遥领,并不出阁。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第12号文书正面有:
背面则有:
②见藤枝晃《藤井有邻馆所藏の北庭文书》,《书道全集》第8卷,东京;平凡社,1957年,第1页;刘安志《唐朝西域边防研究》,第20—21页。
此处的“大使延王”无疑是指延王李洄。从这件文书看,延王应当是北庭都护阴某的上级。那么延王李洄实际上很可能是遥领了安西、北庭两镇。刘安志指出,文书中的“大使”是指瀚海军经略大使,而检校北庭都护阴某就是有邻馆39号文书中所见之“阴副使”,即阴嗣瓌,实为节度副使或瀚海军经略副使[342]。此说大致不误。开元十五年以后,延王李洄除了遥领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以外,还同时遥领北庭的军政长官。
英藏S.11453瀚海军相关文书中,也多见有“阴副使”。S.11459F《唐开元十五年十月瀚海军勘印历(乙)》(二)中有:
④录文据孙继民《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第21页;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13,第294页。
孙继民先生指出,这件文书的时间在开元十五年十月或之前。又S.11453J《唐开元某年某月瀚海军请印历》中有:
S.11453K中有:
①录文据孙继民《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第24、27页;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13,第280页。
前件文书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副使,一为“和副使”,一为“阴副使”。而这个“阴副使”显然就是后件文书中的“阴都护”,亦即阴嗣瓌。结合有邻馆藏12号文书来看,阴嗣瓌的职务应当是检校北庭都护兼副使。则在延王遥领大使的情况下,阴嗣瓌为实际的北庭军政长官。而且既然开元十五年瀚海军文书中已见有“阴副使”,说明阴嗣瓌至晚在开元十五年已经接替了杨楚客出任北庭都护。至于“和副使”,孙继民指出其为和守阳,似为北庭副都护[343]。总之,开元十五年延王李洄应当是遥领了北庭节度使,而阴嗣瓌则以北庭都护、副使的身份作为实际的北庭军政长官。这样,虽然延王是作为名义上的安西、北庭两道的长官,但安西与北庭实际上依然是分立的两节度,各自由副使来处理实际事务。
开元十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唐朝与吐蕃、东突厥皆无大规模战事。唐朝得以在西域专心经略突骑施。《新唐书·方镇表》载:
开元十九年 合伊西、北庭二节度为安西四镇、北庭经略节度使。[344]
大致此时安西、北庭合为一个节度使。这样的调整应该就是与西域面对的东突厥、吐蕃军事压力减小有关。此时北庭防备东突厥的战略意义已经不再那么强了。又《旧唐书·玄宗本纪》载:
(开元二十二年)四月乙未,伊西北庭且依旧为节度。[345]
(开元二十三年)冬十月,辛亥,移隶伊、西、北庭都护属四镇节度。[346]
开元二十二年四月乙未,伊西北庭独立为一个节度使。但很快在四月甲寅,北庭都护刘涣就因杀突骑施苏禄使臣,以谋反的罪名被诛,突骑施则借机联合吐蕃对安西四镇发起了进攻[347]。至开元二十三年十月,伊、西、北庭再度隶属于四镇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北庭都护盖嘉运方才击破突骑施[348]。开元二十六年六月,苏禄被莫贺达干所杀,其子吐火仙继立为可汗[349]。开元二十七年八月,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擒吐火仙,平突骑施[350]。《新唐书·方镇表》载:
开元二十九年 复分置安西四镇节度,治安西都护府。北庭伊西节度使,治北庭都护府。[351]
至开元二十九年,四镇和伊西才最终固定为两节度,并定名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自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皆是作为两个固定的节度使。直到天宝十三载三月,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才兼领伊西北庭节度使[352]。这已经到了安史之乱的前夕。
说到安史之乱后的西北边疆,必须要提到的就是河西、北庭的诸位杨姓节度使,从杨预到杨志烈、杨休明、杨袭古,他们在河西节度使与北庭节度使之间的迁转与兼任,是认识整个西北边防状况的关键。此后杨预被擢任瓜州都督、关西兵马使,又从瓜州迁任伊西北庭节度使。最重要的一点是,唐长孺认为两人在河西的任官不同。如此说来,撰写《杨公纪德颂》之杨某,应是来自瓜州,而非沙州。而在徐松著录之前,《杨公纪德颂》碑的情形不得而知。......
2023-10-03
隔绝中的北庭,对回纥的依靠绝不仅仅是传递消息,北庭还需要通过回纥的军事力量来对抗吐蕃。故而回纥会倾全国之力在北庭与吐蕃决一死战。真正与北庭唇齿相依的是沙陀。同时沙陀本就是为避吐蕃而迁回北庭,作为北庭附近最重要的部落,沙陀的存亡也与北庭密切相关,必然会与北庭一起抗击吐蕃。除了回纥与沙陀之外,粟特人也在北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这份牒文来看,北庭都护府所在的金满县户税征收对象为百姓、行客、兴胡三类。......
2023-10-03
节度使实际上成为了北庭当地的军政长官。故可以认为在瀚海军、豆卢军等镇军存在孔目官的同时,也有隶属于节度使的孔目官。当然,在北庭节度使兼瀚海军使的情况下,节度使与瀚海军的孔目官本身就应当是密切联系,甚或是合一的。《金满县牒》中负责金满县户税的孔目司,应当就是北庭节度使下属之孔目司。很显然,瀚海军已然成为了伊西北庭节度的军事重心。......
2023-10-03
伊州、西州、庭州及安西都护府建立之后,唐朝一举控制了天山东部地区,取得了通往天山以南绿洲国家的门户,并通过设立州县的方式在西域建立起相对稳固的前沿阵地。可以说,唐朝的西域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唐朝的强势介入只是稳定了西域东部的局势,西突厥战乱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又发生了薛延陀袭击突厥的事件,北方草原再次出现动荡。......
2023-10-03
且策问中出现了“庭州”,长安二年庭州已改北庭都护府,庭州建制已经取消,“庭州”皆改称“北庭”。由此看来,此道策问的时间应是在长安二年十二月北庭都护府设立之前。从这件文书看,似乎也有“贼”抄掠西州,给西州的折冲府带来了巨大的伤亡。袭击名岸之“贼”应是来自天山腹地或天山北麓,很可能是活动在天山一带的西突厥咄陆部落。......
2023-10-03
北庭都护府设立之后,庭州的建制就已经不存在了。则北庭都护府所属马坊,有可能是管理北庭长行马等相关事宜的机构。这里已经不见有庭州,北庭都护府实际上是作为当地的行政机构来处理长行马的事宜。这表明在承担起军事任务的同时,北庭都护府也负责当地的民政事务。北庭都护府成立后的情况则不同,庭州建制取消,北庭都护府成为当地唯一的州府级军政机构。其中前4人分别为府、史,显然就是北庭都护府的主典胥吏。......
2023-10-03
P.2754文书由数道判词组成,先来看其中与“裴都护左右私向西州事”的判文。于是西州都督府勒令士达等人赶赴龟兹。此判应为西州都督府判集。P.2754文书的这两道判文,是反映西州都督府与安西都护府往来交涉的珍贵文献。史书中不载此次救援的结局。P.2754文书中有关于处置“麴积”职田的判文,其中有:麴积出征,图殄凶寇,陵锋败役,未见生还。......
2023-10-03
北庭的战略地位依然重要,北庭与安西依然存在不同的战略职责。故而,颇疑《唐开元七年洪奕家书》中的节度使,应为治北庭之伊西节度使。这一时期的北庭节度使,有张孝嵩、杨楚客等人。此为有史可考之张孝嵩行止。至于开元十年之前张孝嵩任何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太平广记》卷四二〇《沙州黑河》载张孝嵩开元中曾奉诏“都护于北庭”,并有黑河屠龙之事[315]。从文书上的长官签署,可以看出当时北庭长官的在任情况。......
2023-1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