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北庭与安西两节度使的分合

唐代北庭与安西两节度使的分合

【摘要】:《新唐书·方镇表》载:开元十九年合伊西、北庭二节度为安西四镇、北庭经略节度使。至开元二十三年十月,伊、西、北庭再度隶属于四镇节度使。北庭伊西节度使,治北庭都护府。自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皆是作为两个固定的节度使。

开元九年二月,东突厥毗伽可汗遣使请和[330]。但同年四月,粟特首领康待宾连同突厥降户在六胡州作乱,直到开元十年九月,唐朝才彻底讨平了康待宾的余党[331]。开元十一年正月,唐玄宗亲自北巡,耀兵北疆[332]。此时的北部边疆问题依然是唐朝的大患,北庭作为北部防线的一部分,依旧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后随着唐与东突厥关系的缓和,数年之内未再发生大的战事,北庭的防御压力相对减轻。而安西方面则一直面对着吐蕃与突骑施的军事威胁。开元十二年,杜暹出任安西副大都护[333]。开元十三年,即发生了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的叛乱[334]。所谓“突厥”及“诸蕃国”,很可能是与突骑施和吐蕃有关[335]。开元十四年,因为杜暹拒绝交河公主的宣教及突骑施的互市要求,突骑施大举进攻四镇。是年九月,杜暹入相。赵颐贞代其为都护守安西,突骑施在剽掠之后撤退[336]。故就此时西域形势来说,是来自吐蕃与突骑施的威胁更大。

《唐会要》、《新唐书·方镇表》皆载开元十五年“伊西、北庭”分为两节度[337]。前文已经论及,此处的分“伊西北庭”恐怕是有问题的,多数学者认为“伊西”为“安西”之误。既然有分两节度之事,之前必有兼统之事[338]。但据前文所述,大致在开元七年至十年间,北庭有独立的节度使,并未见有兼统于安西之事。即使有,恐怕也应在杜暹任安西副都护前后。伊濑仙太郎、刘安志等先生认为,开元十二年杜暹出任的碛西节度使,就是针对吐蕃和突骑施而设,兼统安西与北庭[339]。碛西节度使就是四镇节度使,不能因碛西节度使之名就判断杜暹一定兼统安西、北庭。不过从当时东突厥式微、突骑施活跃的情势看,安西兼统北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即便真的有安西兼统北庭之事,持续时间也不会太久,至少在开元十五年三月后,安西、北庭又分为两节度[340]

开元十五年五月,延王李洄出任安西大都护、碛西节度大使[341]。但延王依然只是遥领,并不出阁。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第12号文书正面有:

背面则有:

②见藤枝晃《藤井有邻馆所藏の北庭文书》,《书道全集》第8卷,东京;平凡社,1957年,第1页;刘安志《唐朝西域边防研究》,第20—21页。

此处的“大使延王”无疑是指延王李洄。从这件文书看,延王应当是北庭都护阴某的上级。那么延王李洄实际上很可能是遥领了安西、北庭两镇。刘安志指出,文书中的“大使”是指瀚海军经略大使,而检校北庭都护阴某就是有邻馆39号文书中所见之“阴副使”,即阴嗣瓌,实为节度副使或瀚海军经略副使[342]。此说大致不误。开元十五年以后,延王李洄除了遥领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以外,还同时遥领北庭的军政长官。

英藏S.11453瀚海军相关文书中,也多见有“阴副使”。S.11459F《唐开元十五年十月瀚海军勘印历(乙)》(二)中有:

④录文据孙继民《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第21页;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13,第294页。

孙继民先生指出,这件文书的时间在开元十五年十月或之前。又S.11453J《唐开元某年某月瀚海军请印历》中有:

S.11453K中有:

①录文据孙继民《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第24、27页;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13,第280页。

前件文书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副使,一为“和副使”,一为“阴副使”。而这个“阴副使”显然就是后件文书中的“阴都护”,亦即阴嗣瓌。结合有邻馆藏12号文书来看,阴嗣瓌的职务应当是检校北庭都护兼副使。则在延王遥领大使的情况下,阴嗣瓌为实际的北庭军政长官。而且既然开元十五年瀚海军文书中已见有“阴副使”,说明阴嗣瓌至晚在开元十五年已经接替了杨楚客出任北庭都护。至于“和副使”,孙继民指出其为和守阳,似为北庭副都护[343]。总之,开元十五年延王李洄应当是遥领了北庭节度使,而阴嗣瓌则以北庭都护、副使的身份作为实际的北庭军政长官。这样,虽然延王是作为名义上的安西、北庭两道的长官,但安西与北庭实际上依然是分立的两节度,各自由副使来处理实际事务

开元十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唐朝与吐蕃、东突厥皆无大规模战事。唐朝得以在西域专心经略突骑施。《新唐书·方镇表》载:

开元十九年 合伊西、北庭二节度为安西四镇、北庭经略节度使。[344]

大致此时安西、北庭合为一个节度使。这样的调整应该就是与西域面对的东突厥、吐蕃军事压力减小有关。此时北庭防备东突厥的战略意义已经不再那么强了。又《旧唐书·玄宗本纪》载:

(开元二十二年)四月乙未,伊西北庭且依旧为节度。[345]

(开元二十三年)冬十月,辛亥,移隶伊、西、北庭都护属四镇节度。[346]

开元二十二年四月乙未,伊西北庭独立为一个节度使。但很快在四月甲寅,北庭都护刘涣就因杀突骑施苏禄使臣,以谋反的罪名被诛,突骑施则借机联合吐蕃对安西四镇发起了进攻[347]。至开元二十三年十月,伊、西、北庭再度隶属于四镇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北庭都护盖嘉运方才击破突骑施[348]。开元二十六年六月,苏禄被莫贺达干所杀,其子吐火仙继立为可汗[349]。开元二十七年八月,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擒吐火仙,平突骑施[350]。《新唐书·方镇表》载:

开元二十九年 复分置安西四镇节度,治安西都护府。北庭伊西节度使,治北庭都护府。[351]

至开元二十九年,四镇和伊西才最终固定为两节度,并定名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自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皆是作为两个固定的节度使。直到天宝十三载三月,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才兼领伊西北庭节度使[352]。这已经到了安史之乱的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