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完成了新一轮的调整。那么在这一时期,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之间有着怎样的军政关系呢?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P.2754文书所载的判词,应当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正如池田温所述的那样,因为判文中的事件被认为是与安西都护府管内军事事务有关,故将其称为“安西判集”。然而,判文中同时提到了西州和伊州,涉及西州都督崔智辩救龟兹的事件,此战恐怕并非仅与安西相关。......
2023-10-03
开元二年,阿史那献平定西突厥都担,郭虔瓘击杀东突厥同俄特勤,巩固了唐朝在天山以北的统治。开元二年末至开元三年初,胡禄屋、鼠尼施、葛逻禄等大批西域部落向唐朝请降。关于这些部落的归降,《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三年”载:
默啜发兵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等,屡破之;敕北庭都护汤嘉惠、左散骑常侍解琬等发兵救之。五月,壬辰,敕嘉惠等与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及定边(远)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互相应援。[283]
可见,葛逻禄、胡禄屋等部归降前后,依然受到东突厥默啜侵扰的威胁。从《阙特勤碑》及《毗伽可汗碑》的记载来看,主要活动在金山一带的三姓葛逻禄部,正是从开元三年开始与东突厥为敌[284]。这一事件正与葛逻禄归附北庭的时间相合。这些部落赴北庭降附,也是想依靠唐朝在伊、西、北庭的军事力量,来抵御东突厥的侵扰。唐朝在开元二年十一月专门派遣解琬赴北庭宣慰降附部落[285]。此时,又命令北庭都护汤嘉惠与解琬出兵接应诸部,并与阿史那献互相应援。这一系列措施无疑是为防御东突厥西进而做的针对性部署。值得注意的是,开元三年五月汤嘉惠已经出任北庭都护,而阿史那献则是以定远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接应北庭。又《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引《玄宗实录》云:
五月,“诏葛逻禄、胡屋、鼠尼施等”;又云:“宜令北庭都护汤嘉惠与葛逻禄、胡屋等相应”,“安西都护吕休璟与鼠尼施相应”;又云:“及新来十姓大首领计会掎角”。[286]
大致在开元三年五月,安西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对西突厥部落的安抚。但从上引《资治通鉴》来看,负责正面抵御东突厥的仍然是北庭。此时有北庭都护汤嘉惠、安西都护吕休璟,阿史那献应当不再兼统安西、北庭军事,只是以定远军大总管的身份应援安西与北庭。
开元三年,除了西突厥部落外,高丽莫离支高文简、跌跌都督思太等亦来降[287]。前后归朝的还有默啜妹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女婿阿史德胡禄等[288]。东突厥默啜的力量开始削弱。为了进一步经略东突厥,开元三年四月,薛讷出任凉州镇军大总管,居凉州;郭虔瓘则任朔州镇军大总管,居并州,共同防御东突厥[289]。可见,北庭都护汤嘉惠与定远道大总管阿史那献的东突厥防御,实际上是唐朝整体部署的防备东突厥战略的一部分。自并州至凉州、北庭,在唐朝的西北边疆形成了对东突厥的一条防御线,北庭则处在此防线的西端。开元四年,东突厥发生重大变故,默啜北伐拔曳固部,被拔曳固击杀。开元四年六月,拔曳固将默啜首级送至长安[290]。阙特勤杀默啜之子,拥立其兄默棘连为毗伽可汗,阙特勤则为左贤王,专领兵马[291]。此前归附的阿悉烂、思泰等部叛逃,投靠毗伽可汗[292]。虽然经历了汗位的变化,东突厥依旧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北庭在成功抵御了东突厥的西进后,依然要继续承担经略东突厥的重要任务。
唐朝在西域东部抵御东突厥的同时,也没有放弃与吐蕃在葱岭一带的角逐。开元三年十一月,吐蕃一度北上进入葱岭以西的拔汗那,监察御史张孝嵩劝安西都护吕休璟出兵,攻破吐蕃所立拔汗那王阿了达,威震西域[293]。同年十一月,唐朝又以郭虔瓘为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大使,郭虔瓘奏请招募关中兵一万人赴安西讨击[294]。郭虔瓘赴安西接任吕休璟任都护的时间,应当就是在拔汗那之战后不久。他奏请招募关中兵一万人赴安西,无疑会大大加强安西的军事力量,而他讨击的对象就是此前将势力渗透至拔汗那的吐蕃。开元四年正月,陜王嗣昇被任命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西四镇诸蕃大使,同时郯王嗣直则出任安北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部落大使[295],亲王遥领边镇之制开始出现。值得注意的是,陜王、郯王虽然分别出任大都护,但他们的职责应当是安抚诸蕃落,而并非节制诸道的军政长官。而且亲王并不出阁,郭虔瓘以安西副大都护的身份成为实际的安西长官[296]。在东突厥势力退出西域后,突骑施首领苏禄趁机在西突厥故地崛起,自号为可汗。开元五年七月,突骑施苏禄与吐蕃连兵,谋取四镇,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发三姓葛逻禄及阿史那献共同讨击[297]。可以看到,新崛起的突骑施苏禄又与吐蕃联合在了一起,这对安西四镇的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故而这一时期安西四镇的主要职责是抵御吐蕃在葱岭一带及西突厥故地的活动。
总的来看,开元初年安西和北庭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分工,安西防备吐蕃在葱岭及西突厥故地的活动,北庭则防备东突厥向西的侵扰。两节度在两个方向上共同承担起了唐朝经营西域的重任。
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完成了新一轮的调整。那么在这一时期,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之间有着怎样的军政关系呢?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P.2754文书所载的判词,应当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正如池田温所述的那样,因为判文中的事件被认为是与安西都护府管内军事事务有关,故将其称为“安西判集”。然而,判文中同时提到了西州和伊州,涉及西州都督崔智辩救龟兹的事件,此战恐怕并非仅与安西相关。......
2023-10-03
贞观十六年九月癸酉,唐朝正式任命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西州刺史。《旧唐书·郭孝恪传》载: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对当地居民、镇兵、流人“推诚抚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维护了西州社会的稳定[408]。(一)伊、西、庭保卫战大约就在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不久,势力膨胀的乙毗咄陆可汗就对伊、西、庭发动了攻势。西突厥各部再次陷入混乱的局面。......
2023-10-03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唐朝内部的制度变革对于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展的带动。放在整个唐帝国的视野中看,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也是进行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的旨趣之一。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生的二些重要变化,基本都是与安西四镇联动的。......
2023-10-03
作为唐朝西域另一重要战区的安西四镇,在玄宗初年也有了节度使的设置。这件文书说明,开元二年闰二月之前已有四镇节度使。实际上就明确表示,碛西节度使就是四镇节度使的别称。开元二十九年才又分为两节度[264]。此处所载的天下八节度使,应当反映的是成书前不久的情况。刚好是在开元二十三年以后,伊西北庭移隶四镇节度使时间段内。......
2023-10-03
控制了伊吾之后,唐朝只是夺取了进入西域的第一道门。隋亡唐兴之际,麴氏高昌国已经在西域立国超过百年。由于其在丝绸之路的特殊地位以及在各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高昌国不幸成为了西域政治风暴的中心。面对西突厥的内乱,唐朝一度采取不介入的政策。身为译语人的揖怛然纥出使,显然就是侦查西域情况。无论如何,从贞观六年七月派出使节册封泥孰开始,原来保持中立的唐朝正式介入了西突厥的纷争。......
2023-10-03
安西、北庭的镇军最早赴中原靖难,是在肃宗即位之后。不过最终,安西还是决定派遣李嗣业统兵五千入援。尉迟胜应当也是在此时响应唐朝的号召,随安西兵赴难的。关于安西、北庭入援兵马的数目,又有不同的记载。李嗣业实际上就是安西、北庭兵马的统领。故而,此次入援依然是以安西为主,安西、北庭行营的主将李嗣业和段秀实都是来自安西。薛宗正认为,王惟良谋乱之事是安西、北庭两系军将斗争的结果[35]。......
2023-10-03
乙毗咄陆可汗的强势给唐朝新建立的伊、西、庭三州造成了很大威胁,同时西州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力紧张状况[389]。故此,唐朝在对西州进行进一步安抚的同时,也开始通过徙死罪、流徒之人及招募戍守士兵的方法,来加强伊、西、庭的防御。戊辰,募戍西州者,前犯流死亡匿,听自首以应募。大量中原人口来到西州,无疑会为西州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缓解人力紧张的状态,保证作为伊、西、庭核心的西州的防御力量。......
2023-10-03
西州都督府接到支度营田使牒,令西州申报当州镇戍营田的亩数。类比伊吾军向支度营田使申报营田、斸田的情况,北庭的统计结果应是由瀚海军向支度营田使申报。通过这一组文书来看,伊州、西州、北庭三地的营田、斸田是由北庭支度营田使来统管。副使守信越过北庭支度营田使,直接赴京“入计”汇报营田情况,也并不合理。......
2023-1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