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完成了新一轮的调整。那么在这一时期,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之间有着怎样的军政关系呢?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P.2754文书所载的判词,应当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正如池田温所述的那样,因为判文中的事件被认为是与安西都护府管内军事事务有关,故将其称为“安西判集”。然而,判文中同时提到了西州和伊州,涉及西州都督崔智辩救龟兹的事件,此战恐怕并非仅与安西相关。......
2023-10-03
(一)四镇、碛西节度使的出现及其性质
玄宗初年正是西域新的军政体系构建的时期,节度使时代已经到来。先天元年(712)十一月,北庭已有伊西节度使之设。作为唐朝西域另一重要战区的安西四镇,在玄宗初年也有了节度使的设置。
前文提到的《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节度使》中有:
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元六年三月,杨(汤)嘉惠除四镇节度、经略使,自此始有节度之号。[243]
由此看,似是开元六年汤嘉惠出任四镇节度使后,安西四镇才有节度使之号。然而,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唐开元二年闰二月西州都督府牒蒲昌府为李思绾》文书中有:
①陈国灿、刘永增编:《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第37页。
这里就赫然出现了四镇节度使。从文书残存的内容看,很可能是四镇节度使先为某事牒西州都督府,西州都督府再牒蒲昌府。这件文书本无纪年。陈国灿先生指出,桥本关雪藏开元二年闰二月五日蒲昌府文书中见有“李绾所负练勒……典范阿祚领送州”云云,与上引文书相关,故将其时间定为闰二月五日前[244]。此说大致不误。因为这组蒲昌府文书有纪年的时间大致都在开元二年二月至八月间,这件文书的时间应当也不会相差太远,应在开元二年初。这件文书说明,开元二年闰二月之前已有四镇节度使。
除了四镇节度使之外,文献中还出现有碛西节度使。《新唐书·突厥传》载:
未几,擢献碛西节度使。十姓部落都担叛,献击斩之,传首阙下,收碎叶以西帐落三万内属,玺书嘉慰。[245]
《新唐书·玄宗本纪》、《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同样记载了阿史那献以碛西节度使身份擒杀都担之事[246]。唯有《册府元龟》卷一三三《帝王部·褒功第二》载阿史那献开元二年六月献都担首级于长安时的头衔为“北庭大都护、瀚海军使”[247]。前文提到,阿史那献在先天元年是以北庭都护、瀚海军使的身份任伊西节度使,但此时却又出现了碛西节度使的头衔。该如何来理解史料中的碛西节度使,及其与四镇、伊西节度使的关系呢?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将“碛西北庭”列为一个节度使,认为其与“安西四镇”是并立的两节度[248]。松田寿男、佐藤长将碛西节度使作为一个独立的节度使来看待,并认定阿史那献为初代碛西节度使,其任职时间一直延续到开元七年,并最终导致了焉耆代替碎叶成为四镇之一[249]。伊濑仙太郎认为,碛西节度使是根据唐朝西域统治的需要而临时设立的节度使,碛西节度使设立时可以兼统安西与北庭,成为西域最高长官,并指出已知的碛西节度使有三任,分别为阿史那献、杜暹和盖嘉运[250]。薛宗正亦认为碛西节度使最初是为了节制安西、北庭二府兵力而临时设立的节度使,废置不常,阿史那献和汤嘉惠都曾短暂出任碛西节度使,至开元十五年碛西节度使定制化,延王李洄、盖嘉运先后出任节度使[251]。唐长孺则认为,碛西节度使就是四镇节度使,为安西道的节度使,与北庭道的伊西节度使为两节度。刘安志认为,碛西节度使设立于开元十二年,碛西节度使统领西域军政,是在伊西节度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52]。
前文提到的《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节度使》中所载安西四镇节度使“十二年已后,或称碛西节度,或称四镇节度”[253]。实际上就明确表示,碛西节度使就是四镇节度使的别称。这完全符合唐长孺的论断。《新唐书·方镇表》载:
开元六年 安西都护领四镇节度、支度经略使,副大都护领碛西节度、支度、经略等使,治西州。[254]
由此看来,似是四镇节度使与碛西节度使为两节度,安西大都护领四镇节度、副大都护领碛西节度。但这段史料存在明显的错误,西州归伊西节度使节制,除非伊、西、北庭整体改隶四镇,否则西州不可能会隶属于安西。而且西州一直是都督府建制,如果安西副大都护驻西州的话,西州都督与安西副大都护的军政关系如何调理呢?从大量的吐鲁番出土文书看,目前似乎还没有见到安西副大都护或碛西节度使在西州处理军政事务的实例。因此,这段记载并不足以作为判断碛西节度使性质的依据[255]。
史料中所见带碛西节度使职衔的人并不多,除了阿史那献以外,有杜暹、延王李洄、盖嘉运、郭昕等人。可以先来看一下李洄和郭昕的情况。《旧唐书·玄宗本纪》载:
延王洄为安西大都护、碛西节度大使。[256]
《旧唐书·延王玢传》[257]、《册府元龟》卷二八一《宗室部·领镇第四》[258]皆载其为安西大都护、碛西节度使。《唐大诏令集》卷三六《庆王潭凉州都督制》则载:
延王洄为安西大都护、兼四镇节度大使。[259]
可见,延王李洄以安西大都护身份兼任的节度使衔,或称碛西节度使,或称四镇节度使。另外,《元和姓纂》卷十载有:
生昕,检校左仆射、碛西节度。[260]
昕,即郭昕,为安史之乱后坚守四镇的军事长官。《旧唐书·德宗本纪》载建中二年以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李元忠同时任伊西北庭节度使[261]。则《元和姓纂》实际上是将郭昕的四镇节度使称为碛西节度了。从这两个例子来看,碛西节度使皆是与四镇节度使相对应,碛西节度使实际上就是四镇节度使之别称。
所谓碛西节度使兼统安西、北庭,实质上就是四镇节度使兼统安西、北庭。《旧唐书·玄宗本纪》有:
(开元二十三年)冬十月,辛亥,移隶伊西北庭都护属四镇节度。[262]
开元二十三年以后的情形,是伊西节度使撤销,安西、北庭统归四镇节度使节制,并没有新设立节度使。张九龄《敕北庭都护盖嘉运书》中所谓“西庭虽无节度”,便是说此时伊西节度使已经取消[263]。开元二十九年才又分为两节度[264]。《唐六典》卷五《兵部郎中员外郎》载:
凡天下之节度使有八……其七曰碛西节度使,其统有安西、疏勒、于阗、焉耆,为四镇经略使,又有伊吾、瀚海二军,西州镇守使属焉。[265]
根据此处记载,碛西节度使是统有四镇、伊、西、北庭的全部军务。从时间上看,《唐六典》自开元十年便开始筹划编纂,但一直未成书,直至李林甫监修时才取得进展,于开元二十六年成书,二十七年二月宣示[266]。此处所载的天下八节度使,应当反映的是成书前不久的情况。刚好是在开元二十三年以后,伊西北庭移隶四镇节度使时间段内。那么《唐六典》中所记的碛西节度使统领西域,实际上应当就是四镇节度使统领西域。
要之,碛西节度使实为四镇节度使,两者只是同一节度使的不同名称。碛西节度使、四镇节度使,与伊西节度使、伊西北庭节度使,为两个不同的节度。碛西节度使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四镇、伊西之外的节度使。在伊西北庭隶属四镇节度的时候,碛西、四镇节度使才会节制整个西域,如碛西节度使盖嘉运统领西域。而在四镇与伊西分别为两节度的时候,碛西、四镇节度使的节制范围仅限于四镇,如《元和姓纂》中的碛西节度郭昕乃是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分统西域。
(二)从北庭都护到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职衔考辨
阿史那献是玄宗初年唐朝经营西域的重要人物。他既是首任伊西节度使,又是史料中所见最早的碛西节度使。《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二年”便载有“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克碎叶等镇,擒斩都担”[267]云云。前文提到,阿史那献在先天元年十一月就已是北庭都护、瀚海军使、伊西节度使。至开元二年又有了碛西节度使的头衔。阿史那献职衔的变化,也体现出节度使初设时期安西与北庭的状况。
《册府元龟》卷一二八《帝王部·明赏第二》载有玄宗下北庭都护郭虔瓘制,其中有:
开元二年四月戊午,进封郭虔瓘为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制曰“:……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瀚海军经略使、金山道副大总管、招慰营田等使、太原县开国子郭虔瓘,……顷者柳中、金满偏师御敌……”[268]
开元二年四月郭虔瓘的职衔已为北庭都护、瀚海军经略使。如前文所述,在先天二年秋至开元二年初抵御东突厥的战斗中,郭虔瓘实际上是作为北庭的军政长官调动伊、西二州共同作战。也就是说,在阿史那献出征后,郭虔瓘实际主持了北庭的军政事务。又《文苑英华》卷四一七《授阿史那献特进制》中记有阿史那献的全部职衔:
招慰十姓、兼四镇经略大使、定远道行军大总管、北庭大都护、瀚海军使、节度巴(已)西诸蕃国、左骁卫大将军、摄鸿胪卿、上柱国、兴昔可汗阿史那献。凌铁关之远塞,威扬万里;雄金山之旧族,诚竭累朝……顷服獯戎,绥其种落……可特进,余并如故。[269]
从“凌铁关之远塞”及“顷服獯戎,绥其种落”等语看,此制一定是在开元二年唐朝在西域对都担及东突厥取得胜利、十姓部落大量归降之后[270]。可以看到,制书中所载的阿史那献职衔,除了继承父祖相传的兴昔亡可汗以外,还有招慰十姓、四镇经略大使、定远道行军大总管、北庭大都护、瀚海军使等。四镇经略大使与瀚海军使同时出现,可以说阿史那献是兼统了北庭、安西军务。
针对以上几种记载,佐藤长、王永兴先生皆认为,阿史那献在先天二年秋出征都担之时,就已不再担任北庭都护,其职位由郭虔瓘接任[271]。松田寿男认为,阿史那献是以北庭大都护的身份出征都担,郭虔瓘同时也是北庭都护,只不过阿史那献为遥领[272]。伊濑仙太郎亦认为北庭可能同时存在大都护和都护,阿史那献为名义上的北庭大都护,郭虔瓘为掌握实权的都护[273]。然而据唐制,大都护府有大都护一人、副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274]。阿史那献出任北庭大都护,说明当时北庭一度升级为大都护府。那么即使阿史那献是遥领大都护,除他以外,北庭应该只有副大都护和副都护,而不应有都护之官称。这一点可以参考安西的例子,在开元四年陜王遥领安西大都护时,原安西大都护郭虔瓘降为安西副大都护,实际主政安西[275]。这样来说,即使阿史那献与郭虔瓘同时任官北庭,也应是阿史那献遥领大都护,郭虔瓘为副都护。但上引《册府元龟》所载封郭虔瓘国公制书中,明确记载郭虔瓘为北庭都护。此制是为奖励郭虔瓘先天二年秋至开元二年初抵御东突厥之战功而下,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里郭虔瓘的职官就是北庭都护,北庭依旧为都护府,而非大都护府,不存在阿史那献在同一时间以遥领大都护的身份出征都担的可能性。故阿史那献和郭虔瓘只能是先后出任北庭长官。也就是说,阿史那献在先天二年秋出征都担时,便不再担任北庭都护。
至于《授阿史那献特进制》中所载之阿史那献任北庭大都护,当是在郭虔瓘卸任北庭都护后。《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二年”载:
(七月)壬寅,以北庭都护郭虔瓘为凉州刺史、河西诸军州节度使。[276]
则郭虔瓘在开元二年七月即卸任北庭都护。又《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三年”载:
默啜发兵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等,屡破之;敕北庭都护汤嘉惠、左散骑常侍解琬等发兵救之。五月,壬辰,敕嘉惠等与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及定边(远)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互相应援。[277]
则开元三年五月,汤嘉惠已经接任北庭都护。同样,阿史那献此时不可能同时任北庭大都护,他只有定远道大总管的头衔了。这样,阿史那献为北庭大都护的时间,只能是在郭虔瓘卸任北庭都护之后、汤嘉惠接任北庭都护之前,大致是开元二年七月至开元三年五月这一较短的时间内。开元二年七月的时间点,也刚好与开元二年六月都担首级传至长安的时间吻合。随着唐朝击破都担、东突厥后西域诸部落的大量来降,阿史那献作为可汗后裔的地位及安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玄宗在开元二年六月后不久专门下书,褒扬阿史那献破都担及招抚胡禄屋等部之功[278]。《授阿史那献特进制》中也提到其“顷服獯戎,绥其种落”。故在开元二年六月都担首级至长安后,唐朝对北庭长官进行调整,以阿史那献为大都护对西突厥等部落进行招抚,完全符合当时的局势。而前文提到的胡禄屋、葛逻禄等部归降的时间,正是集中在开元二年末、开元三年初,亦即阿史那献任北庭大都护的时间。在阿史那献的这一任上,北庭自都护府临时升级为大都护府,同时阿史那献一度兼领四镇经略大使、瀚海军节度使,应当也是要通过赋予阿史那献以更高的职权、威望以招抚诸部落。总之,玄宗初年北庭都护的任职情况应当是,先天元年十一月阿史那献为北庭都护,先天二年秋郭虔瓘接任,开元二年七月后阿史那献再出任北庭大都护,开元三年五月前汤嘉惠继任北庭都护。
结合前引《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关于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征都担的记载,可以认为,阿史那献正是在先天二年秋至开元二年七月离任北庭都护的这一段时间内,转任碛西节度使,并以碛西节度使的身份征讨都担。伊濑仙太郎也认为阿史那献在此时出任了碛西节度使,但他同时认为阿史那献是以碛西节度使的身份兼统安西、北庭[279]。但如前文所述,阿史那献此时不可能再领北庭大都护,因此阿史那献之碛西节度使与北庭没有关系,他应当只是统领安西四镇。这也正印证了前文关于碛西节度使与四镇节度使对应关系的讨论。可以看一下先天前后安西长官的在职情况。《资治通鉴》卷二一〇“睿宗景云元年”末载:
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280]
可知,景云元年张玄表为安西都护。但先天年间谁为安西都护则并不明确。《唐方镇年表》卷八《安西四镇》下景云二年至开元元年(711—713)即阙载[281]。直至开元三年五月才见有吕休璟任安西大都护[282]。也就是说,在先天元年至开元三年初没有明确的关于安西大都护的记载。阿史那献离任北庭都护的时间,正好在这一时间段内。可以认为,阿史那献在先天二年秋以后就是以安西大都护的身份兼任碛西节度使,统领安西四镇。上引《唐开元二年闰二月西州都督府牒蒲昌府为李思绾》文书中的四镇节度使,很可能就是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还可以据此推测,在先天二年秋阿史那献任碛西节度使时,四镇(即碛西)节度使已经设立。根据《授阿史那献特进制》看,阿史那献在第二次出任北庭大都护时,同时兼领四镇经略大使,应当也是其曾任碛西节度使职权的延续。
总之,阿史那献在先天二年秋是以碛西节度使的身份出征都担,此碛西节度使即四镇节度使,是与伊西节度使并立的两节度。四镇节度使在文书中出现的时间,最早在开元二年闰二月。如果根据阿史那献任碛西节度使的时间推测,四镇节度使应设于先天二年秋以前。最后需要总结的是,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立的两个节度使,一为伊西北庭节度使,亦称北庭节度使、伊西庭节度、伊西北庭节度使,置于北庭,节制伊州、西州及北庭;一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亦名安西节度使、四镇节度使、碛西节度使,置于安西,节制四镇。玄宗初年就已经形成了两节度分统西域的格局。
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完成了新一轮的调整。那么在这一时期,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之间有着怎样的军政关系呢?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P.2754文书所载的判词,应当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正如池田温所述的那样,因为判文中的事件被认为是与安西都护府管内军事事务有关,故将其称为“安西判集”。然而,判文中同时提到了西州和伊州,涉及西州都督崔智辩救龟兹的事件,此战恐怕并非仅与安西相关。......
2023-10-03
贞观十六年九月癸酉,唐朝正式任命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西州刺史。《旧唐书·郭孝恪传》载: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对当地居民、镇兵、流人“推诚抚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维护了西州社会的稳定[408]。(一)伊、西、庭保卫战大约就在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不久,势力膨胀的乙毗咄陆可汗就对伊、西、庭发动了攻势。西突厥各部再次陷入混乱的局面。......
2023-10-03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唐朝内部的制度变革对于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展的带动。放在整个唐帝国的视野中看,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也是进行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的旨趣之一。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生的二些重要变化,基本都是与安西四镇联动的。......
2023-10-03
控制了伊吾之后,唐朝只是夺取了进入西域的第一道门。隋亡唐兴之际,麴氏高昌国已经在西域立国超过百年。由于其在丝绸之路的特殊地位以及在各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高昌国不幸成为了西域政治风暴的中心。面对西突厥的内乱,唐朝一度采取不介入的政策。身为译语人的揖怛然纥出使,显然就是侦查西域情况。无论如何,从贞观六年七月派出使节册封泥孰开始,原来保持中立的唐朝正式介入了西突厥的纷争。......
2023-10-03
这些部落赴北庭降附,也是想依靠唐朝在伊、西、北庭的军事力量,来抵御东突厥的侵扰。这一系列措施无疑是为防御东突厥西进而做的针对性部署。故而这一时期安西四镇的主要职责是抵御吐蕃在葱岭一带及西突厥故地的活动。总的来看,开元初年安西和北庭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分工,安西防备吐蕃在葱岭及西突厥故地的活动,北庭则防备东突厥向西的侵扰。......
2023-10-03
安西、北庭的镇军最早赴中原靖难,是在肃宗即位之后。不过最终,安西还是决定派遣李嗣业统兵五千入援。尉迟胜应当也是在此时响应唐朝的号召,随安西兵赴难的。关于安西、北庭入援兵马的数目,又有不同的记载。李嗣业实际上就是安西、北庭兵马的统领。故而,此次入援依然是以安西为主,安西、北庭行营的主将李嗣业和段秀实都是来自安西。薛宗正认为,王惟良谋乱之事是安西、北庭两系军将斗争的结果[35]。......
2023-10-03
乙毗咄陆可汗的强势给唐朝新建立的伊、西、庭三州造成了很大威胁,同时西州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力紧张状况[389]。故此,唐朝在对西州进行进一步安抚的同时,也开始通过徙死罪、流徒之人及招募戍守士兵的方法,来加强伊、西、庭的防御。戊辰,募戍西州者,前犯流死亡匿,听自首以应募。大量中原人口来到西州,无疑会为西州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缓解人力紧张的状态,保证作为伊、西、庭核心的西州的防御力量。......
2023-10-03
继北庭之后,西州也曾被吐蕃攻陷。关于西州陷落的相关过程,学者们已有清楚的讨论,此处仅略述之。《元和郡县图志》载西州贞元七年陷蕃[205]。其经去年西州顷陷,人心苍忙,收拾不着。[206]由此可知,西州陷于吐蕃的时间实际上是贞元八年[207]。然而吐蕃可能很快就退出了西州。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北庭和西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唐朝统治时期的秩序,但唐朝却与之形成了彻底的隔绝,唐朝也就此退出了西域。......
2023-1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