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西域经营研究成果

唐代西域经营研究成果

【摘要】:唐朝在显庆三年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实际上标志着唐朝西域统治的进一步扩展。由此也暂时解除了处月、处密对西州和庭州的威胁,唐朝重新控制了西域东部的局势。正是在唐朝击败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并在原西突厥控制地域广泛设立羁縻府州的情势下,安西都护府西迁龟兹,统领四镇及新设羁縻府州,安抚诸蕃。安西都护郭孝恪于贞观二十二年底战死于龟兹后,是由唐朝开国功臣柴绍之子柴哲威接任安西都护[37]。

唐朝在显庆三年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实际上标志着唐朝西域统治的进一步扩展。这一涉及伊、西、庭三州及四镇军政体制变化的重大事件,与显庆年间平定阿史那贺鲁、击败西突厥直接相关,也是唐朝继续经营西域的必然结果。

(一)平定阿史那贺鲁与羁縻府州的广泛设立

在贞观二十二年的昆丘道行军之后,唐朝在西域的开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却并未真正与西突厥主力对决。很快阿史那贺鲁崛起,率领西突厥诸部与唐朝展开了正面冲突。《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载:

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庐帐渐盛,闻太宗崩,谋袭取西、庭二州。[16]

瑶池都督府就设立在处密部一带,距离庭州、西州非常近,如果阿史那贺鲁反叛,唐朝在西域设立的伊、西、庭三州无疑会面对巨大的威胁。永徽二年(651)正月,阿史那贺鲁西遁,击破乙毗射匮可汗,统有全部西突厥咄陆、弩失毕部落,建牙于双河及千泉,号称沙钵罗可汗[17]。不久阿史那贺鲁即进寇庭州,攻陷金岭城、蒲类县[18]

唐朝一共对阿史那贺鲁采取了三次军事行动,随着战事的层层推进,唐朝也一步步地在西突厥控制地域设立羁縻府州。可以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历程,就是在西域进一步扩大其羁縻统治的历史过程。

第一次出兵是在永徽二年七月,高宗下诏令左武侯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率兵进讨[19]。此次行军的战果是击败了一直隶属于阿史那贺鲁的处月、处密。永徽三年正月,梁建方、契苾何力大破处月部于牢山,擒杀朱邪孤注[20]。由此也暂时解除了处月、处密对西州和庭州的威胁,唐朝重新控制了西域东部的局势。为此唐朝对当地的羁縻府州进行了调整,永徽四年三月废瑶池都督府[21],次年于处月部落设立金满州和沙陀州,各置都督[22]

第二次出兵是在永徽六年。唐高宗诏以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23]。显庆元年(656)八月,程知节大破哥逻禄及处月于榆慕谷。副总管周智度攻突骑施、处木昆等部于咽麫城。前军总管苏定方又于鹰娑川击破鼠尼施部[24]。九月癸未,程知节又击破阿史那贺鲁之子咥运,取怛笃城[25]。哥逻禄、处月为阿史那贺鲁旧部,突骑施、处木昆、鼠尼施皆是西突厥咄陆部落。可见,唐朝的第二次征讨,虽然没有彻底剿灭阿史那贺鲁,却对阿史那贺鲁所依靠的哥逻禄、处月及咄陆部落进行了打击,进一步削弱了阿史那贺鲁的势力。作为此次征讨的战果,显庆二年正月,唐朝在哥逻禄三部设立都督府,谋落部设阴山都督府、炽俟部设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设玄池都督府[26]

第三次出兵是在显庆二年。是年闰正月,高宗诏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瀚海都督回纥婆闰等进讨,又以原西突厥叶护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分兵征讨阿史那贺鲁[27]。显庆二年十二月,阿史那贺鲁集结胡禄屋、摄舍提、鼠尼施、处木昆以及五弩失毕部落共十万骑,列阵于曳咥河(今额尔齐斯河)西,与苏定方展开决战[28]。唐军大获全胜,最终于石国追获阿史那贺鲁。曳咥河一战,是唐军与西突厥可汗主力的正面决战,唐军的胜利无疑会对整个西域产生巨大的震撼。吴玉贵先生指出,阿史那贺鲁的覆灭,标志着西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确立了其在西域的统治地位[29]。平定阿史那贺鲁后不久的显庆三年二月,唐朝在西突厥之地设立蒙池、昆陵二都护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并册立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昆陵都护,分押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蒙池都护,分押五弩失毕部落[30]。显庆三年十一月,唐朝又在五咄陆部落设立了六个羁縻都督府[31]。此外,西突厥曾统治过的粟特地区及吐火罗地区,大致也在显庆三年设立了羁縻府州[32]

正是在唐朝击败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并在原西突厥控制地域广泛设立羁縻府州的情势下,安西都护府西迁龟兹,统领四镇及新设羁縻府州,安抚诸蕃。唐朝也在四镇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一种胡汉结合的军政体制。这样,唐朝就以伊、西、庭三州为基地,将其统治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地域[33]

(二)唐朝的怀柔策略与麴智湛重返西州

在征讨阿史那贺鲁的同时,唐朝也对绿洲国家采取了一些怀柔政策。实际上,在贞观二十二年昆丘道行军之后,唐朝对焉耆、龟兹的处置措施就与之前对高昌的处置明显不同。唐朝在贞观十四年是将高昌王及官人、头首等大规模发遣至内地,而对焉耆、龟兹、于阗则仅是通过控制其国王,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并没有考虑像伊、西、庭三州那样设立州县。也就是说,自唐太宗时代起,唐朝就确立了在西域统治的基本模式,即在伊、西、庭三州设立同于内地的州县体制,同时在天山以南的其他绿洲国家建立羁縻统治。在高宗即位之初的永徽元年(650)八月,唐朝又决定将诃黎布失毕、那利、羯猎颠放还龟兹,并让诃黎布失毕复任龟兹王[34]。大致在同时,伏阇信也被遣回于阗[35]。此时唐高宗或已发现了太宗去世后西域隐藏的危机,龟兹王、于阗王的归国,无疑是要稳定各自的国内局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麴智湛等人的重返西州。就在唐高宗下诏征讨阿史那贺鲁之后不久,永徽二年十一月,唐朝又决定将迁居内地的高昌故民遣返回西州。《册府元龟》卷九九一《外臣部·备御第四》载:

高宗永徽二年十一月丁丑,以高昌故地置安西都护府,以尚舍奉御、天山县公麴智湛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安西都护、府(西)州刺史,往镇抚焉。[36]

前文提到,这里的“置安西都护府”之说可能并不正确,永徽二年前后安西都护府的治所都是在西州。安西都护郭孝恪于贞观二十二年底战死于龟兹后,是由唐朝开国功臣柴绍之子柴哲威接任安西都护[37]。至此,麴智湛又接替柴哲威,出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麴智湛为末代高昌王麴智盛之弟,贞观十四年被遣送至长安。他此次返回西州,并没有将全部家眷带回。根据西安出土《大唐甘露寺尼真如塔铭》,其女尼真如即是卒于长安[38]。但从吐鲁番出土墓志来看,很多被迁入内地的原高昌国官人、首望,则随麴智湛返回了西州。

表8 麴智湛任都护后高昌人返乡及州县任职情况表[39]

续 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张团儿、张善和、张相欢、张怀寂都是随麴智湛返回西州。他们4人都姓张,从墓志记载的出身看,可能都是高昌大族张氏的成员。值得注意的是,身为原高昌国王族的麴智湛成为了安西都护、西州刺史,而且随麴智湛返回的原高昌居民也开始在安西都护府或州县中担任职务。张团儿出任交河县尉,张善和先后任安西都护府参军事、士曹参军,张怀寂任行参军。不仅如此,麴智湛返回后,留守当地的高昌旧官人也开始被起用。王欢悦便是得以出任天山县丞。目前还没有看到此前有原高昌国居民出任此类职务的证据。唐朝在此时大量起用高昌旧人,无疑是要进一步安抚当地居民。考虑到阿史那贺鲁叛乱的背景,唐朝的这一策略与遣返龟兹王、于阗王一样,是为了稳定西域局势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作为高昌王族的麴智湛返回西州,唐朝在伊、西、庭三州建立的军政体制也并没有随之改变。麴智湛本人就是出任军政体制内的唐朝地方长官,而非羁縻体制下的国王。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朝在西州建立的各项制度,在永徽二年前后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仍然在有序进行。例如,《唐永徽五年九月西州诸府主帅牒为请替番上事》[40]和《唐永徽五年至六年安西都护府案卷为安门等事》[41],证明府兵制度和行政制度都在平稳运行。唐朝依然希望通过保留在西州建立的军政体制,来支持其进一步经营西域的活动。于是在安西都护府西迁后,西州又有了都督府的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