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六年九月癸酉,唐朝正式任命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西州刺史。《旧唐书·郭孝恪传》载: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对当地居民、镇兵、流人“推诚抚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维护了西州社会的稳定[408]。(一)伊、西、庭保卫战大约就在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不久,势力膨胀的乙毗咄陆可汗就对伊、西、庭发动了攻势。西突厥各部再次陷入混乱的局面。......
2023-10-03
乙毗咄陆可汗的强势给唐朝新建立的伊、西、庭三州造成了很大威胁,同时西州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力紧张状况[389]。故此,唐朝在对西州进行进一步安抚的同时,也开始通过徙死罪、流徒之人及招募戍守士兵的方法,来加强伊、西、庭的防御。
《新唐书·太宗本纪》载:
十六年正月乙丑,遣使安抚西州。戊辰,募戍西州者,前犯流死亡匿,听自首以应募。辛未,徙天下死罪囚实西州。[390]
《旧唐书·太宗本纪》载:
十六年春正月辛未,诏在京及诸州死罪囚徒,配西州为户;流人未达前所者,徙防西州。[391]
又《册府元龟》卷六一二《刑法部·定律令第四》载:
十六年正月,制徙死罪以实西州。其犯流、徒则充戍,各以罪名轻重为年限焉。[392]
可见,就在贞观十六年正月九日乙丑遣使安抚西州后不久,正月十二日戊辰唐朝即开始招募愿意戍守西州之人,同时允许“犯流死亡匿”者应募。三天之后的十五日辛未,又下制将全国的死罪囚徒迁徙至西州作为民户,正在发配途中的流人也一律改至西州戍防。这样一方面是增加了西州的民户数量,一方面也增加了参与防戍的人数。
出土文献中也可以看到西州外来镇兵和迁徙人口的情况。《唐贞观十八年(644)镇兵董君生等牒为给抄及送纳等事》文书中见有“年五月廿二日镇兵董君生牒”[393],又《唐贞观十九年(645)牒为镇人马匹事》中见有“肃州镇人文智”[394]。董君生和陈文智都是西州的镇兵,其中陈文智是自肃州而来。又《唐残名籍》中有:
③《吐鲁番出土文书》图版本叁,第19页。
名籍中所见的数人,可能是来自雍州的栎阳县和云阳县[395]。同墓所出文书,最早为贞观十七年,最晚为贞观十九年,名籍的时间可能也在此前后。大致可以说,这些人应该也是贞观十六年以后来到西州的,但很难判定他们是戍人还是民户。刘安志指出,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曾因忧虑雍州百姓田少不给,诏雍州录尤少田者移至宽乡,他认为名籍中的雍州人正是因此被移至西州[396]。然而西州并非宽乡,唐太宗既然是怜悯雍州百姓,何故将他们送到万里之外的狭乡呢?据《唐会要》卷八四《移户》载:
贞观元年,朝廷议户殷之处,听徙宽乡。陜州刺史崔善为上表曰:“畿内之地,是谓户殷,丁壮之民,悉入军府。若听移转,使出关外,此则虚近实远,非经通之义。”其事遂止。[397]
京兆附近的居民是唐朝关中府兵的重要兵源,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力量,可能不会轻易外迁到较远的地方落户。但因为其战斗力强[398],作为镇兵来到西州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此,我猜测这些雍州人是应募的戍人。
另外,吐鲁番文书中又有一组给粮文书,包括《唐苏海愿等家口给粮三月帐》等共十件[399]。关于这组文书中家口的性质,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其中程喜霖先生认为他们属于官户、杂户[400],李锦绣先生认为他们是流放的刑徒和家属[401],刘安志先生亦认为他们是从内地迁来的中原民户[402]。但是裴成国指出,给粮帐中的“刘济伯”又出现在了高昌国文书中,证明他是当地土著居民,那么将给粮帐中的民户认定为刑徒或移民的说法似乎就不能成立了[403]。故而尚不能轻易断言苏海愿等家口就是内地迁来的,只能暂且存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幸在墓志资料中看到了流人改戍西州的实例。千唐志斋博物馆藏《唐盖蕃墓志》中提到,盖蕃的兄长盖伯文贞观中“坐事幽絷,将置严刑”,后“得减死配流高昌”,盖蕃为了照顾兄长,特地申请了西州蒲昌县丞官职,并最终在永徽元年(650)与兄长一同返回中原[404]。盖蕃的兄长盖伯文自当是贞观十六年诏中所言“在京及诸州死罪囚徒,配西州为户”之人[405]。
总之,从出土文书和墓志的情况来看,唐朝在贞观十六年招募戍人和徙刑徒至西州的政策,还是得到了贯彻落实。大量中原人口来到西州,无疑会为西州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缓解人力紧张的状态,保证作为伊、西、庭核心的西州的防御力量。
贞观十六年九月癸酉,唐朝正式任命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西州刺史。《旧唐书·郭孝恪传》载: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对当地居民、镇兵、流人“推诚抚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维护了西州社会的稳定[408]。(一)伊、西、庭保卫战大约就在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不久,势力膨胀的乙毗咄陆可汗就对伊、西、庭发动了攻势。西突厥各部再次陷入混乱的局面。......
2023-10-03
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完成了新一轮的调整。那么在这一时期,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之间有着怎样的军政关系呢?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P.2754文书所载的判词,应当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正如池田温所述的那样,因为判文中的事件被认为是与安西都护府管内军事事务有关,故将其称为“安西判集”。然而,判文中同时提到了西州和伊州,涉及西州都督崔智辩救龟兹的事件,此战恐怕并非仅与安西相关。......
2023-10-03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唐朝内部的制度变革对于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展的带动。放在整个唐帝国的视野中看,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也是进行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的旨趣之一。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生的二些重要变化,基本都是与安西四镇联动的。......
2023-10-03
这些部落赴北庭降附,也是想依靠唐朝在伊、西、北庭的军事力量,来抵御东突厥的侵扰。这一系列措施无疑是为防御东突厥西进而做的针对性部署。故而这一时期安西四镇的主要职责是抵御吐蕃在葱岭一带及西突厥故地的活动。总的来看,开元初年安西和北庭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分工,安西防备吐蕃在葱岭及西突厥故地的活动,北庭则防备东突厥向西的侵扰。......
2023-10-03
安西、北庭的镇军最早赴中原靖难,是在肃宗即位之后。不过最终,安西还是决定派遣李嗣业统兵五千入援。尉迟胜应当也是在此时响应唐朝的号召,随安西兵赴难的。关于安西、北庭入援兵马的数目,又有不同的记载。李嗣业实际上就是安西、北庭兵马的统领。故而,此次入援依然是以安西为主,安西、北庭行营的主将李嗣业和段秀实都是来自安西。薛宗正认为,王惟良谋乱之事是安西、北庭两系军将斗争的结果[35]。......
2023-10-03
控制了伊吾之后,唐朝只是夺取了进入西域的第一道门。隋亡唐兴之际,麴氏高昌国已经在西域立国超过百年。由于其在丝绸之路的特殊地位以及在各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高昌国不幸成为了西域政治风暴的中心。面对西突厥的内乱,唐朝一度采取不介入的政策。身为译语人的揖怛然纥出使,显然就是侦查西域情况。无论如何,从贞观六年七月派出使节册封泥孰开始,原来保持中立的唐朝正式介入了西突厥的纷争。......
2023-10-03
作为唐朝西域另一重要战区的安西四镇,在玄宗初年也有了节度使的设置。这件文书说明,开元二年闰二月之前已有四镇节度使。实际上就明确表示,碛西节度使就是四镇节度使的别称。开元二十九年才又分为两节度[264]。此处所载的天下八节度使,应当反映的是成书前不久的情况。刚好是在开元二十三年以后,伊西北庭移隶四镇节度使时间段内。......
2023-10-03
继北庭之后,西州也曾被吐蕃攻陷。关于西州陷落的相关过程,学者们已有清楚的讨论,此处仅略述之。《元和郡县图志》载西州贞元七年陷蕃[205]。其经去年西州顷陷,人心苍忙,收拾不着。[206]由此可知,西州陷于吐蕃的时间实际上是贞元八年[207]。然而吐蕃可能很快就退出了西州。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北庭和西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唐朝统治时期的秩序,但唐朝却与之形成了彻底的隔绝,唐朝也就此退出了西域。......
2023-1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