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东突厥与西伊、州设立的研究成果

唐代东突厥与西伊、州设立的研究成果

【摘要】:但短短数年间,唐朝与东突厥的形势就发生了逆转。但在武德、贞观之际,回纥等部落开始脱离东突厥的控制。东突厥颉利可汗破亡后,东突厥诸部流散,唐朝采取了尽力招抚的政策,东突厥诸部纷纷降附。唐朝并不准备放任这些部落盘踞伊吾,于是命李大亮以西北道安抚大使的身份,招抚这些散落在伊吾的部落。可以说,伊吾城主率七城归唐,就是颉利可汗战败后唐朝招抚东突厥部落策略的产物。

贞观四年(630)伊吾降唐,唐朝于伊吾设立西伊州。有了前文的讨论,就可以很自然地将伊吾的来降与东突厥颉利可汗在是年的破灭联系起来。不过我们还是要先回过头来看一下武德、贞观之际东突厥汗国的衰落,以及当时的西域形势。如前文所述,武德九年唐太宗甫一执政,便遭受了颉利可汗突袭长安的打击。但短短数年间,唐朝与东突厥的形势就发生了逆转。实际上,自武德末年开始,东突厥汗国内在的政治矛盾就已经在逐渐酝酿,至贞观初年便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政治危机。首先是阿史那王族内部的矛盾,颉利可汗与始毕可汗嫡子突利可汗、处罗可汗长子郁射设矛盾激化;其次是在王族内乱的影响下,突厥汗国役属部落纷纷叛离[33]。这些离叛部落中最具影响力的恐怕就是铁勒诸部了。隋唐之际,铁勒诸部分为东西两支,“回纥等六部在郁督军山者,东属于始毕,乙失钵所部在金山者,西臣于叶护”[34]。被西突厥射匮可汗征服的铁勒部落,当是在金山的乙失钵所领部落。而在郁督军山的回纥等部一度役属于东突厥。但在武德、贞观之际,回纥等部落开始脱离东突厥的控制。负责镇抚铁勒诸部的东突厥拓设阿史那社尔、欲谷设,讨击反叛的回纥等部,反为其所败。《旧唐书·阿史那社尔传》载:

武德九年,延陀、回纥等诸部皆叛,攻破欲谷设,社尔击之,复为延陀所败。贞观二年,遂率其余众保于西偏,依可汗浮图[35]

阿史那社尔讨伐回纥等部不利,退居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地近伊吾、高昌。几乎是与东突厥内乱同时,贞观二年统叶护可汗被害后,西突厥也发生了严重的内乱[36]。夷男趁西突厥内乱之机率西支薛延陀部东归,旋而反攻颉利可汗[37]。内乱和属部叛离,使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实力大大削弱。唐朝于是趁机出兵进讨。贞观三年十二月李靖出师,贞观四年正月大破突厥,是年三月即生擒颉利可汗[38]。唐军出击得手,迅速击溃了东突厥汗国,唐太宗也报了渭桥求和的一箭之仇。

东突厥颉利可汗破亡后,东突厥诸部流散,唐朝采取了尽力招抚的政策,东突厥诸部纷纷降附。贞观四年九月,伊吾城主也率众归唐。《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载:

九月,戊辰,伊吾城主入朝。隋末,伊吾内属,置伊吾郡;隋乱,臣于突厥。颉利既灭,举其属七城来降,因以其地置西伊州。[39]

前引《新唐书·突厥传》、《通典》所记之伊吾归唐内容,大致相同。伊吾可能原本就役属于东突厥,颉利可汗败亡,伊吾也举城归附。伊吾城主,应当就是前文提到的粟特聚落首领。《资治通鉴》所载的九月戊辰,为伊吾城主入朝的时间,不知是伊吾城主启程的时间还是到达长安的时间,无论如何,《通鉴》记载的这一标志性事件的确切时间点,可以看作是伊吾正式归入唐朝的时间。

伊吾的归唐,从上引各种史料看,都与颉利的破败有直接关系。关于伊吾降附前后的情形,凉州都督李大亮的上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旧唐书·李大亮传》载:

时颉利可汗败亡,北荒诸部相率内属。有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勤及七姓种落等,尚散在伊吾,以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以绥集之,多所降附。朝廷愍其部众冻馁,遣于碛口贮粮,特加赈给。大亮以为于事无益,上疏曰:“……伊吾虽已臣附,远在蕃碛,人非中夏,地多沙卤。其自竖立称藩附庸者,请羁縻受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怀德,永为蕃臣……”太宗纳其奏。[40]

可见颉利可汗破败之后,有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勤及七姓种落等散落伊吾。其中,拓设就是前文所提及的阿史那社尔[41]。如前文所引内容,阿史那社尔败于薛延陀等部后,已于贞观二年退守可汗浮图城,何以又会在颉利可汗败亡的贞观四年散落在伊吾呢?吴玉贵先生认为,贞观二年为阿史那社尔败逃的时间,他先退至伊吾,贞观四年七月至九月间,才前往可汗浮图城[42]。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恐怕也只能作如是猜测。至于大度设、泥熟特勤及七姓种落等,虽不知其名,但无疑也都是东突厥的破散部落。如此多的东突厥破散部落退保伊吾,无疑也是和当时伊吾与东突厥之间的役属关系有关。

唐朝并不准备放任这些部落盘踞伊吾,于是命李大亮以西北道安抚大使的身份,招抚这些散落在伊吾的部落。然而关于李大亮上疏之事,诸书记载稍异。《唐会要》卷七三《安北都护府》载:

五年,阿史那阿咄苾败走后,其酋及首领至者,皆拜将军,布列朝廷,五品已上有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惟拓跋不至,遣使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用,徒费中国,因疏曰……[43]

这里的“拓跋”,应是指拓设阿史那社尔。而“阿史那阿咄苾”无疑就是东突厥颉利可汗。《贞观政要》卷九[44]、《通典》卷一九七《边防典》[45]亦载此事,其记述与《唐会要》略同,但不记年代。又《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七月”有:

西突厥种落散在伊吾,诏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于碛口贮粮,来者赈给,使者招慰,相望于道。大亮上言……[46]

很明显,《资治通鉴》所谓西突厥种落散在伊吾的描述是错误的,前文所引各种史料都说明散在伊吾的是东突厥部落。诸书所记李大亮上疏内容,并没有太大出入。但《唐会要》和《资治通鉴》所记上疏的时间不同,《会要》为贞观五年,《资治通鉴》为贞观四年七月[47]。实际上在《旧唐书·李大亮传》所载李大亮的上疏中,提到了“伊吾虽已臣附”云云。很显然,李大亮上疏之时,伊吾已经归唐。如此看来,《资治通鉴》将李大亮上疏时间置于伊吾城主入朝时间之前是不妥的。上疏时间应当是在贞观四年九月以后,但是否是《唐会要》所记之五年尚不能确定。伊吾在李大亮招抚突厥事件中的立场也是很明确的,随着李大亮绥集散落伊吾的东突厥种落,伊吾城主也同部分东突厥部落一同降附了。出奔高昌的颉利之弟欲谷设,亦于贞观四年八月戊午来降,就在伊吾城主入朝的前十天[48]。可以说,伊吾城主率七城归唐,就是颉利可汗战败后唐朝招抚东突厥部落策略的产物。

伊吾归唐之后,唐朝在伊吾设立了西伊州。西伊州的性质很可能仍然是羁縻州[49]。李大亮的上疏中提到“伊吾虽已臣附,远在蕃碛,人非中夏,地多沙卤。其自竖立,称藩附庸者,请羁縻受之”云云,从其语气看,虽然当时伊吾已经降附,但是唐朝并没有真正在伊吾建立统治,伊吾仍然是远在“蕃碛”之地。对于伊吾附近的突厥种落,李大亮也建议“羁縻受之”,这也得到了太宗的同意。就此看来,唐朝在伊吾当地最初采取的是羁縻统治。我们知道,唐朝对于归附的突厥部落,采取了设置羁縻府州进行安抚的策略。唐朝在击破颉利可汗之前,即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来安置归附的东突厥部落。颉利可汗败后,唐朝又进一步在东突厥故地设立了北开、北宁、北抚、北安等六州,并设立了定襄、云中、丰州都督府,以监管东突厥部落。在伊吾设立西伊州,也正是在安置突厥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甚至可以说,西伊州的设置很可能就是与安置东突厥配合进行的。

此后,唐朝正式将西伊州更名为伊州。《旧唐书·地理志》所谓“六年,去西字”[50]。《新唐书·地理志》亦载:“贞观六年更名。”[51]一般据此认为西伊州改伊州在贞观六年。然而唐朝本有伊州,《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汝州》有:

隋乱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伊州,贞观八年改为汝州。[52]

可知,武德四年时河南道已有伊州之设。故贞观四年伊吾来降后,唐朝将其命名为西伊州,可能是因为伊吾在西方。但是,贞观八年之时河南道的伊州才改名为汝州。如果西伊州更名为伊州在贞观六年的话,这样唐朝在贞观六年至八年间,就同时存在两个名为伊州的行政建制。《唐会要》卷七〇《州县改置上·河南道·汝州》载:“贞观八年,以西域置伊州,遂改为汝州。”[53]可见,河南道的伊州改名为汝州,正是由于西伊州改为伊州,两者有直接关系。而且诸书皆载伊州改汝州在贞观八年。吴玉贵先生指出,西伊州改伊州的时间,当在贞观八年而非六年[54]。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西域的西伊州与河南道的伊州本可以共存,但唐朝却又大费周折地将西伊州改名为伊州,必然有其意义在。如前文所言西伊州为羁縻州的话,那么改名后的伊州很可能就具有了正州的性质。因为唐代史料中提到的伊州,通常都是以正州形式出现的。改州名实际上表示从羁縻州变为了正州,这就代表着唐朝加强了对伊州的控制。而这一举措,也与下文将要提到的贞观六年以后唐朝开始介入西域事务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无论伊吾归唐还是西伊州的设置,都是与唐朝绥集、安置东突厥部落同步进行的。薛宗正先生认为,伊吾归唐是以粟特人为主体、反对东突厥统治的暴动[55]。然而从上文的讨论可知,伊吾实际上一直与东突厥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伊吾是与散落在伊吾的东突厥部落一同降唐,而且西伊州的设置本身也是安抚突厥策略的一部分,并不存在粟特人暴动之事。伊吾的归附与西伊州的设立,是东突厥汗国灭亡、唐朝安置东突厥的结果。在消弭北面威胁又收得伊吾后,唐朝已经打开进入西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