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成果及重要文献分析

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成果及重要文献分析

【摘要】:不仅是文书,吐鲁番地区还出土了很多唐代墓志,例如《武周张怀寂墓志》、《唐天山县南平乡令狐氏墓志》、《唐高耀墓志》等,为唐代伊、西、庭三州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史料。除了针对出土文献的研究以外,唐代西域经营史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论著。有丰富的出土文献可资利用,西州行政体制的研究也得以深入开展。

经营西域是唐代历史的重要一页,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唐代西域史领域内,前辈学者的著述十分丰富,涉及历史、语言、文学、考古等各个方面,蔚为大观,难以一一尽数。以下仅就与本书题目相关的重要著作,略作梳理评述。

清代西北史地学是一代之显学,当时已经有不少学者留意于唐代西域史地的考证。徐松[18]、陶保廉[19]、俞浩[20]、李光庭[21]等人,都曾在著作中考述过唐代在西域的军政建置和史地沿革。在讨论唐代西域史地问题时,便时常会追溯到清代学人的观点。虽然受时代和材料所限,清代西北史地学者的考证时有错漏之处,但清人还是开启了西北史地研究之风。

清末民国吴廷燮的《唐方镇年表》[22]专门有“碛西北庭”一节,对北庭和安西节度使的沿革及历任节度进行了梳理,虽然也有不少错讹,依然是最早的参考著作。1936年出版的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23],详细叙述了历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历史,其中也涉及了唐代。此书以经世为己任,黄慕松亲自为其题字曰:“安西良鉴”,其中重点是讨论清代至民国治理新疆的得失,于前代史的研究并未太多着墨。20世纪初敦煌吐鲁番文书陆续现世,为唐代西域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原始材料,我们也得以了解唐朝在西域统治的具体面貌。中国学者很早就关注过这些文书,王国维就曾经利用吐鲁番出土的《唐李慈艺受勋告身》探讨过瀚海军的相关问题[24]。可惜这一时代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多。

日本学者也很早就开始了对唐代西域经营史的研究,早在20世纪前半叶,大谷胜真[25]、松田寿男[26]、佐藤长[27]等学者就对安西四镇、碛西节度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伊濑仙太郎50年代出版的专著《中国西域经营史研究》[28],可以说是对这一时期日本学者相关讨论的总结,书中对安西都护府迁龟兹与四镇设立、金山都护府、碛西节度使等很多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然而同样是受史料所限,书中的很多结论现在看来都是值得商榷的。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的研究》[29],对隋唐史籍中所载的天山形势进行了探讨,涉及了庭州的领县、弓月城、安西四镇中的碎叶与焉耆等问题,也是进行唐代史地研究的重要参考。

国内学者对于唐代西域经营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必须要提到的是出土文献对于研究的推动作用。70年代以来吐鲁番文书的大量出土,为唐代西域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其中有大量关于唐朝在西州、庭州等地的军政建置及反映唐代经营西域史事的文书,使得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唐朝统治西域的各种细节。有如此大量的出土文献作为史料支撑,在唐代其他区域的研究中是很难见到的,这也是唐代西域史研究得以深入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吐鲁番出土文书》[30]的整理刊行,国内的相关研究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利用出土文献进行研究也成为新的潮流。唐长孺先生对西州差兵文书的研究[31],以及黄惠贤先生对西州高昌县征镇名籍的研究[32],都是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讨论唐代垂拱年间金牙道行军及拔四镇的历史情况。陈国灿[33]、朱雷[34]、姜伯勤[35]、荣新江[36]等学者都是利用出土文书,对唐代西域史上的“西域道行军”、“西州营”、“波斯军”等问题进行了考证。

近年来,吐鲁番及西域文书仍然在陆续现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37]的整理出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荣新江先生即是通过对新获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揭示了此前不见记载的龙朔年间西州都督府与燕然都护府合作安抚哥逻禄破散部落的历史过程,对西域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8]。文欣对于西州征钱文书的研究[39],以及毕波对天威健儿及客使文书的研究[40],都丰富了我们对于唐代西域史的认识。

不仅是文书,吐鲁番地区还出土了很多唐代墓志,例如《武周张怀寂墓志》、《唐天山县南平乡令狐氏墓志》、《唐高耀墓志》等,为唐代伊、西、庭三州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史料。陈国灿[41]、柳洪亮[42]、吴震[43]等先生都有专门的考述。内地出土的墓志也有涉及唐代西域史事者,如《唐阿史那忠墓志》、《武周袁公瑜墓志》等,郭平梁[44]、鲁才全[45]等先生都曾利用相关墓志进行过西域史研究。

除了针对出土文献的研究以外,唐代西域经营史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论著。张广达《唐灭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46]一文,考察了唐灭高昌国后西州地区的军政建置、西州的人力紧张、显庆二年以后的西域形势、节度使·镇守使与羁縻性都督府的关系等问题。文中的很多结论已成为学界对相关问题的一般性认识。

薛宗正先生在唐代西域史研究方面论著颇丰,他的著作《安西与北庭》[47]对唐代经营西域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论说,对很多基本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论述,认为碛西军府存在从一元统管到二府分治的转变。该书对三州、四镇的军政建置、交通经济文化都有所涉及,可谓面面俱到。不过其中很多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他的另一部著作《北庭历史文化研究》[48],则对从庭州到北庭都护府、节度使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其中也涉及了西州和伊州,但主体还是对北庭历史的梳理。

孟凡人先生专门研究过北庭的历史,他的《北庭史地研究》[49]论述了北庭自汉代车师后部至回鹘别失八里的演变过程,其中涉及了可汗浮图城、北庭都护府的建置和变化、北庭历任刺史节度使编年、轮台方位、征讨阿史那贺鲁之役、北庭与外界的交通等问题。

刘安志先生近年来发表了很多关于唐代西域史事的研究成果。他的博士论文《唐朝西域边防研究》[50],梳理了自伊州创立直到安史之乱以后的西域边防形势,认为唐朝最初在西域设立了以西州为核心的边防体系,安西都护府西迁和金山都护府设立后,又形成了以西州为中心,安西、北庭分别经营天山南北的态势,此后则逐渐固定为两节度使。该文被广泛引用,只是论述较为简略,很多问题还有深入思考的余地。他的专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51],则收录作者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结合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和传世史料的记载,对唐代西域史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该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

有丰富的出土文献可资利用,西州行政体制的研究也得以深入开展。李方先生的《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52]分别从西州都督府(州)县司机构、西州地方官员的职掌、西州地方官吏的兼摄与升迁、西州机构的运作及相关制度四个方面,讨论西州地方的行政体制,同时探讨了西州的城傍朱邪部落和西突厥游弈部落的情况,认为西州都督府与西州政府是合署办公的关系,长官和上佐的存在证明了西州政府的存在。此著更多地是以官吏为核心来进行讨论。她的另一本著作《唐西州官吏编年考证》[53]则完全是围绕西州官吏展开,对西州都督府、州、县等机构的地方官员、军府官吏、胥吏、职役杂任等进行了编年考证。该书考证翔实、材料丰富,是研究西州官吏的重要参考。

军事体制方面,孙继民先生有不少研究成果。他的《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利用与瀚海军相关的出土文书,研究了瀚海军的兵员构成、兵种、组织制度等方面的问题[54]。《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初探》[55]则是利用出土文书对唐代军事制度进行研究,其中也涉及了唐代西域的军政。

唐朝在西域的经营,也和周边政权有着密切的关联。关于唐朝与突厥、吐蕃等势力在西域的政治关系,中外学者有很多研究成果。森安孝夫先生的《吐蕃の中央アジア进出》[56],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文书,以吐蕃赞普在位时间为序,论述五代吐蕃赞普争夺中亚的历史。此外,森安孝夫还有《增补:ウイグルと吐蕃の北庭争夺战及びその后の西域情勢にっいて》及《ウイグルから见た安史の乱》,涉及安史之乱前后回纥与西域的关系,均收入在其著作《东西ウイグルと中央ューラシア》[57]中。白桂思(C.Beckwith)的著作《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58],利用古藏文文献、汉文文献和阿拉伯文文献,以吐蕃为中心,探讨了吐蕃帝国进入中亚及其与唐、大食、突骑施争夺中亚的历史过程。由于运用了多语言材料,该书的研究视野十分开阔,为我们理解唐与中亚其他政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王小甫先生的《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59]进一步探讨了唐朝在西域经营中与吐蕃、大食、突骑施之间的政治关系,尤其是对吐蕃进入西域的路线等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吴玉贵先生的《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60],考述了东、西突厥汗国的兴衰及其与隋、唐的政治关系,本书的后两部分“西突厥汗国的内乱与唐朝进兵西域”、“西突厥汗国的覆亡与唐朝在西域统治秩序的确立”共五章,详细论述了西突厥兴衰与唐太宗及唐高宗初年西域经营的关系,将唐朝灭高昌、出兵龟兹、昆丘道行军等历史过程,放置在与西突厥关系这个更宽广的视野中来研究,有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论点。可惜作者只讨论到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为止。薛宗正先生也先后出版了《突厥史》[61]、《回纥史初探》[62],于西域史事也多有考述。

最后要特别强调一下前辈学者在史料整理方面的成绩。唐代西域史的研究涉及传世史料、出土文书和墓志,等等,尤其是史书中对于西域的记载比较零散,不易搜集。为此,有不少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西域史料做了很多梳理汇编的工作,如沙畹《西突厥史料》[63]、吴玉贵《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64]石墨林《唐安西都护府史事编年》[65]等,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本书的写作也同样得此便利。

综观前人对唐代西域的研究,虽然成果十分丰富,却并未见到以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为题的专项研究。伊濑仙太郎、刘安志、薛宗正等学者,都对唐代西域经营史的整体情况进行过梳理,然而此类对于西域史的整体论述框架,都是兼述安西与北庭,论述的重点随唐朝经营西域的顺序而变化,并没有单独对伊、西、庭三州这一军政区域有通观性的论述。薛宗正和孟凡人关于北庭的研究,又基本是侧重于北庭一地的军政沿革,并没有将伊、西、庭三州作为整体来进行论述。本书对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建立和发展变化过程的梳理、研究,正可弥补前人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虽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一些唐代西域史事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具体到伊、西、庭三州,其军政体制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也尚未有明确的结论。前人提出的一些观点,也有继续推敲讨论的必要。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对于唐代经营西域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间不断有新材料和新观点出现,推动着西域史研究的前进。故而研治西域史者,必不能满足于因循旧说,而应该在充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也是本书向往之目标。

总之,这一本小书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考证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建立、发展直至消亡的历史过程,展示唐朝是如何在遥远的天山东部建立起伊、西、庭这三个正州,并以此为基石在西域建立起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稳定而有效的统治。

【注释】

[1]王子今:《“西域”名义考》,《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105页。

[2]张广达:《隋唐西域》,载《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第2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1054页。

[3]荣新江、文欣:《“西域”概念的变化与唐朝“边境”的西移——兼谈安西都护府在唐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113—119页。

[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326—327页。

[5]参见唐长孺《唐代军事制度之演变》,原载《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1948年;此据氏著《山居存稿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29—336页。

[6]此处所说皆为唐代里程,以下道里数字,皆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93—494页。

[7]参见王炳华《“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新收获》,《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此据氏著《西域考古历史论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8]关于五争车师的历史过程,见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48—68页。

[9]《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738页。

[10]《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909页。

[11]《后汉书》卷四七《班勇传》,第1589页。

[12]《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第2914页。

[13]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90页。

[14]《魏书》卷七下《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4页。

[15]张广达:《唐灭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东洋文化》第68号,1988年;此据氏著《文书、典籍与西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16]《唐六典》卷三,第73页。

[17]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8]徐松:《西域水道记(外二种)》,朱玉麒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9]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刘满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俞浩:《西域考古录》《,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第1、2卷影印海月堂杂著本,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21]李光庭:《汉西域图考》,光绪八年(1882)阳湖赵氏寿谖草堂木活字排印本。

[22]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3]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24]王国维:《唐李慈艺受勋告身跋》,载氏著《观堂集林》卷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7—882页。

[25]大谷胜真:《安西四镇の建置と其の异同に就いて》,载池内宏编《东洋史论丛:白鸟博士还历记念》,东京:岩波书店,1925年,第271—292页。

[26]松田寿男:《碛西节度使考》,《史潮》3(3)(9),1933年,第48-—68页;《碎叶と焉耆安西四镇の异同に关して》,载《东洋史论丛:市村博士古稀记念》,东京:富山房,1933年,第1111—1134页。

[27]佐藤长:《初代碛西节度使の起源と其の终末(上、下):碎叶焉耆更换事情の一考察》,《东洋史研究》第7卷第6号,1942年,第371—397页;第8卷第2号,1942年,第73—91页。

[28]伊濑仙太郎:《中国西域经营史研究》,东京:岩南堂书店,1968年。

[29]松田寿男:《古代天山の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70年;《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30]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版)第1—10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版)壹—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996年。

[31]唐长孺:《唐西州差兵文书跋》,原载《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此据氏著《山居存稿三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82—195页。

[32]黄惠贤:《从西州高昌县征镇名籍看垂拱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第396—438页。

[33]陈国灿:《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2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7—36页。

[34]朱雷:《唐开元二年西州府兵——“西州营”赴陇西御吐蕃始末》,《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2期,第1—10页。

[35]姜伯勤:《吐鲁番文书所见的“波斯军”》,《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128—136页。

[36]荣新江:《吐鲁番文书〈唐某人自书历官状〉所记西域史事钩沉》《,西北史地》1987年第4期,第53—55页《;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西域史事二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5辑,1990年,第339—354页。

[37]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8]荣新江:《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唐龙朔年间哥逻禄部落破散问题》,《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44页。

[39]文欣:《吐鲁番新出唐西州征钱文书与垂拱年间的西域形势》,《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1—164页。

[40]毕波:《怛逻斯之战和天威健儿赴碎叶》《,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5—31页《;吐鲁番新出唐天宝十载交河郡客使文书研究》《,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辑,2007年,第55—80页。

[41]陈国灿:《跋〈武周张怀寂墓志〉》,《文物》1981年第1期,第47—50页。

[42]柳洪亮:《唐天山县南平乡令狐氏墓志考释》,《文物》1984年第5期,第78—79页。

[43]吴震:《唐〈高耀墓志〉补考》,《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第61—67页。

[44]郭平梁:《阿史那忠在西域——〈阿史那忠墓志〉有关部分考释》,《新疆历史论文续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2—193页。

[45]鲁才全:《跋武周〈袁公瑜墓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8辑,1986年,第32—40页;《武周〈匹娄焕德墓志〉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9—10辑,1988年,第49—56页。

[46]张广达:《唐灭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第49—150页。

[47]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48]薛宗正:《北庭历史文化研究——伊、西、庭三州及唐属西突厥左厢部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9]孟凡人:《北庭史地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50]刘安志:《唐朝西域边防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51]刘安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52]李方:《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53]李方:《唐西州官吏编年考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54]孙继民:《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

[55]孙继民:《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6]森安孝夫:《吐蕃の中央アジア进出》《,金沢大学文学部论集·史学科篇》第4号,1984年,第1—85页。

[57]森安孝夫:《东西ウイグルと中央ューラシ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5年。

[58]Christopher I.Beckwith,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Turks,Arabs,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付建河译:《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59]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60]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1]薛宗正:《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2]薛宗正:《回纥史初探》,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年。

[63]沙畹(E.Chavannes):《西突厥史料》,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64]吴玉贵:《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5]石墨林:《唐安西都护府史事编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