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成果

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成果

【摘要】:此外,还需要注意到唐朝内部的制度变革对于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展的带动。放在整个唐帝国的视野中看,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也是进行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的旨趣之一。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生的二些重要变化,基本都是与安西四镇联动的。

伊、西、庭三州作为唐朝设立的正州,必然会按照唐朝的制度来设立行政和军事机构,以保证当地能够行用唐代律令中关于军防、户口、学校、田地、赋役等由上至下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制度规定。吐鲁番出土的大量西州文书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是如何在帝国最遥远的边州构建起中原体制的州县、镇戍,以及如何贯彻实施各项律令制度。张广达先生曾经用“军政体制”一词来描述唐朝在西州的行政和军事建置,他指出“西州按照唐代律令制度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军政体制,这套体制是安西四镇所不具备的”,而四镇行用的是一种“胡汉结合的军政体制”[15]。张先生提到的西州军政体制,主要讲到了西州的州、县、乡、坊、里的设置,以及都护府、军府、镇、戍、烽铺、馆驿等的建立;而所谓“胡汉结合的军政体制”,说的是以原来的首领或国王为都督或刺史的羁縻府州结合镇守军的体制,很准确地表述了唐朝在西域的经营方式。这里也就沿用张先生的这一说法,用“军政体制”来描述伊、西、庭三州的军政建置,亦即行政和军事机构的设置及其组织形式。可以说,地方军政体制是唐朝统治在当地得以成立的基本结构,唐朝的各种律令制度也是要在此基础上实行的。故而对于地方史的研究,尤其是从政治制度史的层面看,首先是要研究地方军政体制的沿革。本书对伊、西、庭三州的研究也是如此,即通过对其军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考索,来梳理唐朝经营伊、西、庭三州的历史脉络。

自贞观四年(630)西伊州建立,到唐德宗贞元年间北庭、西州的陷落,唐朝经营伊、西、庭三州超过了一个半世纪。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伊、西、庭的军政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军政领导机构方面,伊、西、庭之地先后出现了安西都护府、西州都督府、金山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伊西北庭节度使等。在军事组织方面,曾广设镇、戍、守捉、烽铺、馆驿,西州最初尚设有折冲府,进入军镇时代后,三州之地又先后出现了瀚海军、伊吾军、天山军等军镇。这些州府、军镇的建立、变化,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军政关系,就是所谓军政体制的具体内容,也是本书要讨论的核心。

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发展演变,有两个主要的推动力量:一个是西域政治形势的变化,一个是唐朝自身制度的变革。唐朝在西域的统治绝非一帆风顺,最早是在与东、西突厥的角力中打开了西域的大门,之后又与新兴的吐蕃在西域展开拉锯战,还要与先后崛起的突骑施、回鹘等势力进行较量。为了适应西域风云多变的政治形势,唐朝经常会通过调整其在伊、西、庭三州的军政建置来进行应对。故而在考察伊、西、庭军政体制演变的过程中,总是可以找到隐藏在其后的政治动力。此外,还需要注意到唐朝内部的制度变革对于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展的带动。有唐一代,行政、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制度都曾经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或调整。例如唐代兵制的变革和使职的兴起等自上而下的制度革新,都会对地方的军政体制产生很大的影响。伊、西、庭地区军镇的广泛设置,以及节度使的设立,都有其制度性背景在。这也决定了本书在讨论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时,并不仅仅是关注这三州区域内所发生的府州、军镇的变化,还要在更广阔的格局内,关照整个唐代的西域经营方略,以及唐朝内部的制度演变。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展演变的根源,了解这种发展演变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同时也可以找到伊、西、庭三州在唐代历史以及中亚历史中的位置。这也是本书力图努力达成的一个目标。

放在整个唐帝国的视野中看,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伊、西、庭三州既是唐朝的正州,又属于唐朝的边州。唐代的正州除了上、中、下的等级划分外,还有辅州、雄州、望州、边州等名目。根据《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伊州、西州、北庭都在边州之列[16]。边州绝大多数都位于帝国边疆的紧要之处,与外邻相接,除了履行一般州郡的职责外,还会具有更多的军事色彩。因而边州也经常会与都督府、都护府等地方军政领导机构以及节度使、军镇等相联系。我们刚好可以在伊、西、庭三州看到这一点。正像前文提到的那样,在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展过程中,曾经交替出现过各种名目的都督府、都护府,在节度使时代甚至出现了伊西北庭节度使、北庭都护府、西州都督府并立的情况。在西州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更是唐朝的第一个都护府。借助传世史料和出土文献,可以通过伊、西、庭三州的这些具体例证,来窥探唐代边州以及都督府、都护府等机构运行的实态。这也是进行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的旨趣之一。

在提到伊、西、庭三州时,总是无法避开安西四镇的问题。如所周知,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四镇是唐朝统治西域的两大基石。尤其是在节度使时代,伊西北庭节度使与安西四镇节度使分统西域的形势,更是成为我们对于唐前期西北边疆的一般性认识。自从四镇设立以后,唐朝在西域的经营,便是围绕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这两大区域展开的。王永兴先生在讨论唐代西北军事时,认为唐太宗的西域策略是“以凉州为经营西域的总部,以西州为前沿根据地,以在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为前方指挥机构”;而在设置北庭都护府之后,“凉州仍是后方总部,北庭(包括庭、西、伊三州)既是前沿根据地”,又是天山以北的“前方指挥机构”,“安西都护府则是天山以南以及三十六蕃以外的地区的前方指挥机构”[17]。这就道出了伊、西、庭与安西四镇在唐朝经营西域历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伊、西、庭并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军政区域,而是位于整个唐朝西北边疆的整体框架之中。也正是因为如此,唐朝在西北边疆进行的政治、军事调整,通常都要通盘考虑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的军政关系。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生的二些重要变化,基本都是与安西四镇联动的。故而在探讨伊、西、庭三州时,也必然要以整个唐代西域的眼光,关照到三州与安西四镇的关系。

要在有限篇幅内,概述唐代经营伊、西、庭三州的百余年历史,实属不易。故而这里并不能面面俱到地向大家展示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各个细节,只能勾勒出其发展演变的大貌。幸而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演化有着清晰的时间线索,本书便以时间先后为序,分成四个章节来进行论述。第一章讨论伊、西、庭三州的建立。这也刚好是安西都护府统领三州军事的时期,其军政体制也在此时确立。伊、西、庭三州的州、县、乡、里以及镇、戍、守捉等的大体面貌,也全部在此章介绍。后文只稍涉及其沿革而已。第二章讨论安西都护府西迁后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状况。涉及在西域纷乱的局势中,伊、西、庭三州内部及其与四镇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章讨论北庭都护府、北庭节度使设立以后的伊、西、庭三州。此时,伊、西、庭再度整合在一起,同时,新的制度变革也将其带入了节度使的时代。第四章探讨安史之乱后伊、西、庭三州所处的形势,及其最终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