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瀚海天山

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瀚海天山

【摘要】:然而,唐朝有效控制区域的边界,实际上远在玉门关、阳关以西。唐朝成功地在传统上的“西域”地区最东端建立起伊州、西州、庭州,这三州之地也就成为了唐朝的“域内”,而非“域外”。说明唐朝建立西州之后,西州已西方可称为“西域”。可以说,唐朝在西域的成败,与整个帝国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从交通上说,唐代的伊、西、庭三州,正是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唐代的伊州在汉代为伊吾,西州为汉车师前国之地,庭州为汉车师后国之地。

西域”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汉。一般认为,汉代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全部地区;狭义的“西域”则是指葱岭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区域,汉代人所谓“西域三十六国”者是也。汉代人所称的“西域”,实际上是对汉王朝西方外邻的一种称呼。尤其是对于狭义的“西域”来说,它是指“民族结构成分复杂,中原文化影响薄弱,中央政权行政力量已经介入,却不能有效全面控制的边远地方”[1]。也就是说,这一概念包含了相对于中原本土的“域外”和“化外”的意义。汉朝列置郡县的疆域,只是西到敦煌,没有超出玉门关、阳关,故而这两关也就成为了“中原”与“西域”的界限。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认识“西域”的传统。在讲到唐代时,我们依然可以按照这一传统,广义地将敦煌以西的广大区域都统称为西域[2]。然而,唐朝有效控制区域的边界,实际上远在玉门关、阳关以西。唐朝成功地在传统上的“西域”地区最东端建立起伊州、西州、庭州,这三州之地也就成为了唐朝的“域内”,而非“域外”。唐朝人关于“西域”的具体概念也就随之发生了转变。最显著的例子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按照政治正确的原则,是从焉耆国开始他的“西域”记述,而没有写他曾经到过的高昌国,亦即后来的西州。说明唐朝建立西州之后,西州已西方可称为“西域”。而当唐朝以伊、西、庭三州为跳板,有效控制了天山以南的绿洲国家之后,唐朝的“西域”便再次向西推移,成为了葱岭以西[3]。唐朝甚至一度在西突厥腹地碎叶设立军镇,于葱岭之西的吐火罗诸国列置羁縻府州,极盛一时,声威远播。

唐朝对于西域的经营,必然会获得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但更重要的是,西域关涉唐朝的国家安全。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就谈到了“外族盛衰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问题:

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借保关陇的安全为国策也。[4]

这段话道出了唐朝边政之大势,为了集中精力经营西方,唐朝只能在东北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是被迫放弃了历经艰险才最终攻克的高丽。而在西方对吐蕃采取的防御策略,也对唐朝军事制度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唐朝前期在西域的经营,确实成功地牵制了吐蕃和突厥等势力,保障了帝国腹心的安全。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了河、陇、西域的蕃屏,关中便时刻处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可以说,唐朝在西域的成败,与整个帝国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

伊、西、庭三州正是唐朝进入西域的关键所在。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路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往来贸易的通道,更是东西方各种文明交汇的途径。受阻于高耸的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以及险峻的天山、阿尔泰山等山脉,商旅在通过古代新疆地区时,大多会选择通行于山间谷地和绿洲。这就使得位于亚洲腹地的天山以南绿洲国家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使其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政治、经济资源的场所。尤其是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在北方的草原通道被游牧民族控制、西南有高山阻隔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天山及其周边地区,才可以将其势力延展至中亚,进而通达大陆的另一端。而唐代伊、西、庭三州之地,正处在自河西走廊进入天山南北的连接点上。根据唐代的丝绸之路路线,自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今甘肃省瓜州市)向西北跨越莫贺延碛,行九百里可到伊州;而自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北偏西行,经矟竿道,行七百里亦可到伊州[6]。从玄奘等人的行走路线看,唐代人大多会走自瓜州过莫贺延碛到伊州的道路。自伊州向西,经柳谷道或伊西道,行九百里可以到达位于今吐鲁番盆地内的西州。再自西州西南行,经银山道,行七百二十五里便可抵达焉耆,也就进入了今塔里木盆地地区。这是唐代与西域交通之大孔道。唐朝通西域之路还有很多条,但这条道路却是自然环境最好、且里程相对较近的一条,最利于通行。今日进入新疆的铁路及高速公路,也是走瓜州、哈密、吐鲁番的线路,与古道相合。如果自伊州或西州出发到达庭州,再沿天山北麓西行,可经弓月城、热海到达碎叶,这又是唐代丝路的一条干道。从交通上说,唐代的伊、西、庭三州,正是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位于天山东端的唐代伊、西、庭三州之地,不仅靠近河西走廊,也靠近阿尔泰山和蒙古草原,也就同时成为了北方草原势力进入天山以南绿洲国家的门户。例如,唐代就有所谓“回鹘路”,即自北庭经蒲类县,东北经郝遮镇、盐泉镇、特罗堡子,进入漠北草原,抵达回鹘牙帐。这应当也是自草原进入西域的一条重要途径。日后成吉思汗的西征,也是翻越阿尔泰山,取道别失八里,即唐代的庭州、北庭,再沿天山北麓西行,经阿力麻里(在今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附近),通往花拉子模。故而传统上伊、西、庭三州之地也是一个游牧势力经常往来、绿洲文明与草原文明频繁互动的区域。为了争夺丝路沿线的政治、经济利益,自汉朝开拓西域以来,此地就成为了中原王朝与草原帝国争夺西域的核心。

唐代的伊州在汉代为伊吾,西州为汉车师前国之地,庭州为汉车师后国之地。汉代中原通西域的道路主要有南北两道,北道是出敦煌后沿今疏勒河谷,经白龙堆,至楼兰(今罗布泊),再沿天山南麓西行;南道大致是自敦煌至楼兰后,沿昆仑山北麓西行[7]。白龙堆自然环境恶劣,并不利于商旅通行。但为了躲避匈奴锋芒,汉朝最初也只能选择这两条路线。虽然这两条主道都没有经过伊吾、车师,但是汉朝与匈奴在西域的争夺,却是围绕车师展开的。自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至宣帝神爵二年(前60),汉与匈奴在车师进行了五次争夺战,史称“五争车师”[8]。地节三年(前67)四争车师成功之后,郑吉“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开始在车师屯田。但在元康年间五争车师后罢废。元帝初元元年(前48),戊己校尉设立,开始在车师故地屯田[9]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北征匈奴,夺取伊吾卢地,并设置宜禾都尉以屯田[10]。至此,自伊吾进入西域的“伊吾路”被开辟出来。东汉时期,西域有所谓“三通三绝”。其间,班勇于延光二年(123)以西域长史的身份将兵出屯柳中[11]。西域长史也取代西域都护成为经营西域的长官。伊吾、车师在汉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后汉书·西域传》即称伊吾、车师为“西域之门户”[12],乃汉与匈奴常争之地。

十六国时期,戊己校尉之地改设为高昌郡。此后,高昌更是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大量的出土文书看,高昌国已经成为了丝绸之路商旅往来的重要贸易中心,也证明了当时经过高昌的交通路线在商贸上的繁荣。不过,由于柔然等草原势力对于伊吾、高昌的影响和控制,中原王朝在魏晋时期并不能充分利用这条交通路线[13]。为了开拓西域、制衡柔然,北魏曾对伊吾发动攻势。太和十三年(489)十二月,有“蠕蠕伊吾戍主”高羔子以城内附[14],北魏从柔然手中夺得了伊吾。隋炀帝时,薛世雄出征攻破伊吾。隋朝于是在大业六年(610)设伊吾郡。经伊吾、高昌进入西域之道路,由此也逐渐成为丝绸之路的主干道。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步,除了控制伊吾以外,更是在高昌设立西州,在可汗浮图城设立庭州。将草原势力排挤到了这一地域之外,牢牢掌控住了西域的门户。唐朝利用伊、西、庭三州各自占据西域东部战略要地、且相互之间的距离比较近的特点,将其逐步构筑成了一个相互策应的军事整体。这样,伊、西、庭三州就成为了唐朝在自东向西经营西域的一个理想基地,由此南下可以经营天山以南的绿洲国家,向北可以羁縻天山以北的诸部落。在与突厥、吐蕃、突骑施、回鹘等势力的角逐中,唐朝正是以伊、西、庭三州为支点,有效控制了四镇地区,并将影响力延伸到葱岭以西,在西域建立起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可以说,伊、西、庭作为唐朝在西北边疆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唐朝经营西域的百余年历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伊、西、庭三州的研究,也是唐代西域史、边疆史乃至丝绸之路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