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手必懂:假山、水景、景观小品布局

高手必懂:假山、水景、景观小品布局

【摘要】:假山的造型主要应解决假山山形轮廓、立面形状态势和山体各局部之间的比例、尺度等关系。设计和堆叠假山,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变,更要会变和善变。堆砌假山的山石形状可以千变万化,但其表面的纹理、线条要平顺统一,石材的种类、颜色、质地要保持一致,假山所反映的地质现象或地貌特征也要一致。尤其是在“仿真型”假山造型中,在确保对山体布局进行全面层次处理的同时,还必须确保游人能够在移步换景中感受到山形的种种层次变化。

假山的造型主要应解决假山山形轮廓、立面形状态势和山体各局部之间的比例、尺度等关系。

1.变与顺,多样统一

(1)多样的变化性。设计和堆叠假山,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变,更要会变和善变。要在平中求变,在变中趋平。用石要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并且随机应变地应用多种拼叠技法,使假山造型有自然之态,更有艺术之神,还有山石景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假山造型中,追求形象变化也要有根据,不能没有根据地乱变,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变有变的规律,变中还要有顺,还要有统一。

(2)统一的和谐性。假山造型中的“顺”就是其外观形式上的统一和协调。堆砌假山的山石形状可以千变万化,但其表面的纹理、线条要平顺统一,石材的种类、颜色、质地要保持一致,假山所反映的地质现象或地貌特征也要一致。在假山上,如果在石形、山形变化的同时不保持纹理、石种和形象特征的平顺协调,假山的“变”就是乱变,是没有章法的变。

(3)既变化又统一。只要在处理假山形象时一方面突出其多样的变化性,另一方面突出其统一的和谐性,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做到既变化又统一,就能够使假山造型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2.深与浅,层次分明

叠石造山要做到凹深凸浅,有进有退。凹进处要突出其深,凸出点要显示其浅,在凹进和凸出中使景观层层展开,山形显得十分深厚、幽远。尤其是在“仿真型”假山造型中,在确保对山体布局进行全面层次处理的同时,还必须确保游人能够在移步换景中感受到山形的种种层次变化。这不只是正面的层次变化,同时也是旁视的层次变化;不仅只是由山外向山内、洞内看时的深远层次效果,还要是由山内、洞内向山外、洞外观赏时的层次变化;不仅只是由低矮的山前而窥山后,使山石能够前不遮后,以显山体层层上升的高远之势;而且要由高及低,即由山上看山下的层次变化,以显出山势之平远。因此,叠石造山的层次变化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3.高与低,看山看脚

假山的立基起脚直接影响到整个山体的造型。山脚转折弯曲,则山体立面造型就有进有退,形象自然,景观层次性好;而山脚平直呆板,则山体立面变化少,山形臃肿,山景平淡无味。叠石造山不但要注意山体、山头的造型,而且更要注意山脚的造型。山脚的起结开合、回弯折转布局状态和平板、斜坡、直壁等造型都要仔细推敲,要结合着可能对立面形象产生的影响来综合考虑,力求为假山的立面造型提供最好的条件。

4.态与势,动静相济

石景和假山的造型是否生动自然,是否能表现出较深的内涵,还取决于其形状、姿态、状态等外观视觉形式与其相应的气势、趋势、情势等内在的视觉感受之间的联系情况。只有态、势关系处理很好的石景和山景才能真正做到生动自然,也才能让人从其外观形象中感受到更多的内在的东西,如某种情趣、意味、意境和思想等。

(1)势的表现。具有写意特点的山石造景,能够让人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运动性和奔趋性,这种运动型和奔趋性就是山石景观中内涵的势的表现。在山石与山石之间进行态势关系的处理,能够在假山景观体系内部及假山与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景观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做到山石景物之间的“形断迹连,势断气连”,相互呼应,共同成景。

(2)静势与动势。从视觉感受方面来看,山石景物的势可大致分为静势和动势两类。静势的特点是力量内聚,能给人静态的感觉。山石造型中,使景物保持重心低、形态平正、轮廓与皴纹线条平行等状态都可以形成静势。动势的特点则是内力外射、具有向外张扬的形态。山石景物有了动势,景象就十分活跃与生动。

造成动势的方法有:将山石的形态姿势处理成有明显方向性和奔趋性的倾斜状,将重心布置在较高处,使山石形体向外悬出等。

(3)动静结合。山石的静势和动势要结合起来,要静中生动,动中有静;以静衬托动,以动对比静,同时突出动势和静势两方面的造景效果。

5.藏与露,虚实相生

假山造型犹如山水画的创作,处理景物也要宜藏则藏,宜露则露,在藏露结合中尽可能扩大假山的景观容量。

(1)藏景做法。藏景的做法并不是要将景物全藏起来,而是藏起景物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还得露出来,达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以露出部分来引导人们去追寻、想象藏起的部分,从而在引人联想中扩大风景内容。

(2)藏露方式。假山造景中应用藏露方法一般的方式是:以前山掩藏部分后山,而使后山神秘莫测;以树林掩藏山后,而不知山有多深;以山路的迂回穿插自掩,而不知山路有多长;以灌木丛半掩山洞;以怪石、草丛掩藏山脚;以不规则山石墙分隔、掩藏山内空间等。

(3)藏露效果。经过藏景处理的假山虚虚实实,隐隐约约,风景更加引人入胜,景观形象也更加多样化,体现出虚实结合的特点。风景有实有虚,则由实景引人联想,虚景逐步深化,还可能形成意境的表现。

6.意与境,情景交融

园林中的意境是由园林作品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艺术境界,即它是“境外之境,象外之象”,是能够使人觉得有“不尽之意”和“无穷之味”的“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特殊风景。成功的假山造型也可能产生自己的意境。假山意境的形成是综合应用多种艺术手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