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环境艺术设计原理:突破思维壁垒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突破思维壁垒

【摘要】:对建筑环境艺术而言,个性与民族性、地方性密切相关。

1.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文化范畴

设计应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修养是因人而异的。建筑师、设计师的文化修养及其作品的质量与他本人的表达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师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其民族或地域文化的感悟能力和时代感,都是其整体修养的体现。

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思维的层次、能力和结构。同时,艺术思维也限定表现思维的走向和状态。可见,表现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文化本身,这种密切关系,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形态与文化风格对表现思维的制约。表现思维的结构与走向受到文化范围的导向与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类科学文化知识与艺术科学融合起来,给艺术与设计界带来了绚丽缤纷的多元局面。

作为设计表现学科,运用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法与艺术表现相融合,必将帮助我们提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艺术创作和设计表达(图5-4)。

图5-4 用大面积落地窗和简单的设计使麦当劳给人以视觉上的多元化的感受

2.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目的

设计文化的核心是对如何实现设计目标的科学设计方法途径的探求,真正的设计应该是创造,而不是模仿,从这种意义上讲,设计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因此,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开发人的创造力的科学方法在设计表达中被广泛应用,并受到极大的重视。

设计思维与表达是设计方法的重要设计途径与环节。设计方法是实现设计预想目标的途径,如果想把预想变为视觉图形符号就必须通过设计思维与表达来完成。

建筑师、设计师要实现设计使命和目标,就必须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与技巧,并以现代科技和经济为基础,从人类生活及环境综合的观点来思考设计的问题。换言之,设计的真正使命是为了提高生存环境质量,满足人类新的需要,从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这就一方面需要建筑师与设计师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进取的态度,另一方面要掌握熟练技能与表现技巧,才能使设计思维驰骋于思想与现实、科学与美学、抽象与具体的世界之中,把想象的东西转化为可视的影像符号,以各种造型的手段和技巧,来传达建筑师与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搭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使想象转化为可视的图形,这就是设计思维与表达的目的所在。

3.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研究的方式

知识交叉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每个设计师、建筑师的职业要求。英国皇家美术大学教授布鲁斯·阿彻尔认为:过去的设计师往往是依靠直觉来进行设计的,现今以直观的方法为基础的设计方法虽然存在,但是现代设计技能是在完成复杂设计使命基础上的发挥与延伸,它必然会从多方面与相关学科发生联系,产生学科之间的交叉,所以设计师仅仅凭直觉来进行设计的可能性愈来愈小了。

在设计活动中,必然会涉及众多的设计方法、规范和程序,如果没有按一定明确目的的计划和相关解决设计问题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没有明确的设计基本要素与技能,是不可能有好的设计方案的。这里指的设计要素,主要是指设计物在具体化前所制作的雏形(即方案图纸和模型)和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为此,阿彻尔认为,可将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控制论、经营工程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的领域相对应起来进行思考,由此去选择适当的设计方法。

文化修养是思维表达的坚实基础和灵感中介。优秀设计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均需在一定的文化体系、文化思想的引导下才能形成。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是必然的,然而,有意识地去学习他国或他乡的经验与下意识地被外来文化影响之间是有原则区别的。论及修养,设计师存在着知识面的问题,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具体对于设计实践而言,自觉地去了解、比较东西方设计语言上的共性与个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从思维方法到表达方式,甚至表现手段(媒介)上深入地比较与学习显然是有益的。

对建筑环境艺术而言,个性与民族性、地方性密切相关。这是对传统的设计思维方式、构造技术等认识的关键。在学习传统、了解地方文化之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时,往往能在设计中见精髓——一种与自己文化传统相关的设计精神。在这方面,老一辈设计师,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有着杰出的表现(图5-5)。

图5-5 日本设计师将自己的个性与民族性的环境艺术相结合所设计的作品

从文化修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政治学,还是从实际工作的需求出发,抽象与具象的表达能力对于设计师而言都是必要的。理性地去思考,感性地去认识空间关系与物象存在方式这两种认识方法并存与并用,构成了设计师区别于他人的观察与思考的方法以及表达方式,它也是确保设计全过程得以顺利操作的业务基础,是从思考走向具体设计成果的“语言”途径。

总之,文化修养离不开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设计师来讲,对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对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比较,对传统与现实的深刻理解都是设计与表达的重要基础。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只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来解决。文化修养高低只是相对而言,但作为认识与设计的基础,其研究都将是长期的、严肃的。

4.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过程

设计的中心目的是为人服务,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创造舒适、美观、合理的内外部环境,它是一种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人类创造性行为。对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来说,一个好的设计结果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从无到有的设计程序体系。其目标就在于有效地解决在实现设计最终目的的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遇到的问题。设计的过程实际是将抽象思维形象化的过程,它忠实地记录下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轨迹所使用的表达手段,使设计结果让人们所理解(图5-6)。

环境艺术设计的实施过程虽然无法遵循统一的模式,然而从设计思维演进的过程出发,却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设计的思维演进过程可分为以下10个部分。

①功能的确定。

②理想设计系统的建立。

③设计信息的收集。

④提出你所能想到的所有不同方案。

⑤反复地从各种方案中比较、筛选,找出你认为可以深入的一项。

⑥把选定的方案具体化。

⑦回顾整个方案过程,进一步研究细节。

⑧检查、评估该方案,进行探索性实践。

⑨实际完成该方案(运用各种手段)。

⑩对完成结果进行性能检测,并针对反馈意见进行修改。

图5-6 按照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过程呈现室内餐厅设计的最终效果

日本筑波大学教授吉冈道隆的研究值得借鉴(虽然这是一个产品设计的设计流程),但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设计表达方式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下为吉冈道隆的设计流程(表5-1)。

表5-1 吉冈道隆的设计流程

续表

从以上吉冈道隆的设计流程可以看出,思维更加清晰,设计程序更详细了。

以下给以设计案例来详细介绍吉冈道隆的设计步骤。(设计源自:韩琦)

(1)提出问题。

①现今公厕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在人口密集处普遍存在公厕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情况。

②缺少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的专用厕所设备,缺少人性化设计。

③公厕中男女厕位分配不合理。

④灯光设置不够合理。

(2)设定目标。

①提供可供特殊人群使用的专用厕位。

②有效解决男女厕位分配不合理问题。

③融入现代化元素。

(3)解决方法。

多功能、模块化、分区配置、内外美观化、现代化、布局合理化、人性化、耐腐蚀。

(4)方法合成(图5-7)。

①无性别厕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立体构成、快面切割等方式。外观既有现代风格,又能实现功能分区。

(5)理想构图(图5-8)。

图5-7 方法合成手绘

图5-8 理想构图手绘图

(6)计划说明。

①采用立方体和几何体的组合形式,具有现代美。

②厕位上对特殊人群的关怀体现在使用双开门厕位,将厕位面积增大,方便了特殊人群的使用。

③进行功能的分区,将一般厕位、无障碍厕位和置物间分开,提高利用效率和卫生状况。

④升高地基。

⑤外墙面用水泥材料。

(7)设计条件。

①考虑到公共厕所属于户外的公共设施,因此选用防水防腐的特殊水泥材料,内部使用木材,不仅在质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美,又能具有很好的透气性。

②双开门的厕位设置,方便使用轮椅或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使用,减少了开门时候的阻力,更加符合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

③增加灯光条和照灯,充分考虑夜间适用人群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同时具有美观性。

(8)构思草图(图5-9)。

(9)构造略图(图5-10)。

图5-9 构思草图手绘图

图5-10 构造略图手绘图

(10)初步外形(图5-11)。

(11)构造详图(图5-12)。

图5-11 初步外形手绘图

图5-12 构造详图手绘图

(12)外形尺寸(图5-13)。

(13)细节尺寸(图5-14)。

图5-13 外形尺寸

图5-14 细节尺寸

(14)色彩设计(图5-15)。

(15)效果图(图5-16)。

图5-15 色彩设计

图5-16 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