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格罗皮乌斯在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中的贡献

格罗皮乌斯在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中的贡献

【摘要】:格罗皮乌斯仪表整齐,身材瘦高,头发总是光亮地向后梳着,具有古典德国的高贵和文雅气质。图4-16格罗皮乌斯像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的同事大画家保罗·克利称其为“银王子”,之所以不称其为“金王子”,是因为他虽具有贵族气质但出身于建筑师家庭,并不是贵族。1969年,格罗皮乌斯死于波士顿。1988年TAC由于财务危机被拍卖,1995年彻底关闭。

格罗皮乌斯曾说:让我们建造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它矗立在高高的云端下,变成一种新信念的标志。

1937年,格罗皮乌斯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他举办了展览,名为“包豪斯:1919—1928”,这是格罗皮乌斯领导的包豪斯年代。展览结束后,博物馆建筑部主任菲利普·约翰逊突然辞职,以34岁的高龄来到哈佛大学学习格罗皮乌斯的新建筑,成为后来入学的贝聿铭的学长。

格罗皮乌斯仪表整齐,身材瘦高,头发总是光亮地向后梳着,具有古典德国的高贵和文雅气质(图4-16)。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是德国军队在西线的一名骑兵上尉,几乎重伤致死,但这段经历铸就了他英勇、平静和坚毅的性格。

当格罗皮乌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写信给德国魏玛政府要求开办一所学校时,他的朋友都不相信焦头烂额的政府会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拨款。但机会总是青睐大胆的人,对于政府而言,学校可以把因失业而无所事事但随时可能引起骚乱的年轻人暂时限制在课桌旁,而想改变世界的格罗皮乌斯则需要一个阵地来培养信徒,二者一拍即合。

1919年时包豪斯位于魏玛(Weimar)[2],它不只是个学校,也是一个公社、一项精神运动、一个哲学核心。对于战后荒芜的现状,包豪斯成了“纯净未来”潮流的新起点,格罗皮乌斯则成了这潮流漩涡的中心和领袖。

图4-16 格罗皮乌斯像

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的同事大画家保罗·克利称其为“银王子”,之所以不称其为“金王子”,是因为他虽具有贵族气质但出身于建筑师家庭(他父亲和舅舅都是建筑师),并不是贵族。格罗皮乌斯继承家族传统,先后在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学习建筑。他是四大现代建筑大师[3]中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但他不会画画,雇佣一个助手帮他完成作业,这段经历可能是他痛恨Beaux-Arts[4]的缘由,也是他未来提倡建筑师合作精神的本因。

1922年“进步艺术国际会议”以前,格罗皮乌斯还容忍门德尔松表现主义建筑。1924年以前,包豪斯没有建筑系。1925年之前,包豪斯还是个开放的容许各种尝试的实验室,后来,由于被魏玛的公民质疑滥用纳税人的钱,政府削减了经费,包豪斯被迫搬到德绍,但这也成就了格罗皮乌斯在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包豪斯校舍(图4-17),一个宣称是彻头彻脑的功能主义的“建筑”,而不是“房屋”(希区柯克在1932年介绍欧洲新风格的国际式的展览上,在序言中做了如此区分)。

直线是理性和秩序的,黑白灰色是爱国的,曲线、坡屋顶以及装饰包括大理石是资产阶级的,功能和“真实的结构”才是人民需要的。“艺术和技术——一个新的统一”包豪斯的宣言诞生了。

格罗皮乌斯发展了一个成为建筑师的重要方式:论战。定义、反定义、责难、反责难。言辞要精细周到,要神秘莫测,要学术化。论战的目的在于确认建筑设计存在的理由是如何符合当月最新的“本世纪重大理论”,极端的、无限的、绝对的非资产阶级化。在论战中,建筑师在避免设计竞赛的前提下用纯文字的理论竞赛来获得委托任务。包豪斯里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神圣的,天才、师傅、圣人足不出户就能名扬天下,于是很少或根本不建房屋的著名建筑师出现了。

立志成为伟大建筑师的雷蒙德·胡德(Raymond Hood,洛克菲勒中心[5]的设计者)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肄业时,从欧洲带同美国的书只有一本,就是《走向新建筑》(图4-18)。

图4-17 包豪斯校舍

图4-18 洛克菲勒中心

1928年,一些获得政府资助来欧洲游学的美国学生被包豪斯深深打动,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现代主义者,他们是爱德华·迪雷尔·斯东(Edward Durell Stone,典雅主义大师)、拉尔夫·沃克(Ralph Walker,未来的AIA主席)、L.斯基德莫尔(Louis Skidmore,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办者之一)、沃利斯·K.哈里森(Wallace K.Harrison,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师)、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总建筑师,利华大厦的设计者,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所以格罗皮乌斯可能没有意料到,在美国他的事迹早在媒体和崇拜者的反复咏叹和传颂中成了传奇。

格罗皮乌斯不会画画的短板要求他需要合作者才能完成设计,1945年,他和7个年轻美国建筑师成立了名噪一时的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简称TAC)。TAC没有个人主义,作品产权共享,它代表了格罗皮乌斯的作品,但也消减了格罗皮乌斯作为名词的魔力。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界具有魔力的名词是密斯·凡·德·罗——他的前同事。

1969年,格罗皮乌斯死于波士顿。1988年TAC由于财务危机被拍卖,1995年彻底关闭。当今的中国学生只把格罗皮乌斯看成一个古老名词,银王子终会被氧化。现在柏林仍有一个区以格罗皮乌斯命名,叫Gropiussta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