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方古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原理

西方古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原理

【摘要】:在西方古代环境设计史中,欧洲的建筑遗产极为丰富。严整而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古埃及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图2-37卡纳克神殿遗址废墟图2-38卡纳克神殿入口处的雕像2.2.1.2古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古希腊建筑是西欧建筑的典范。图2-39卡纳克神殿——埃及承柱式的代表图2-40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希腊建筑的最高成就是雅典阿克罗波里斯圣城。

在西方古代环境设计史中,欧洲的建筑遗产极为丰富。建筑艺术超越了建筑功能、技术的发展。西方古代文化是由希腊式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源头而运作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形成了整个西方的古典建筑文明。公元前7世纪和公元前6世纪,希腊向埃及精心学习了刻石艺术,并于公元前5世纪发展出伟大的、对西方艺术设计影响深远的,乃至推动艺术设计成长的希腊建筑和雕刻

2.2.1.1 古埃及金字塔和坟墓殿堂建筑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埃及人处于奴隶制和中央集权统治之下,在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中王国时期是埃及的鼎盛期,建造的大批石窟墓、王陵,众多的太阳庙、神庙、陵墓群,规模宏大,威严壮观。南部山区石窟庙中凿山而成的巨大帝王像——阿布辛贝勒的阿蒙神大石窟庙[18]等,呈现了一种粗犷、浑厚、博大的气势。

严整而科学城市规划是古埃及建筑的又一大特色。以经历数千年风雨的都城底比斯为例,按照日出和日落的启示,划河为界,尼罗河东岸主要为宫殿和城市,称为“生之谷”;西岸则主要是墓地和神殿,称之为“死之谷”。这种棋盘式的格局在许多古城遗址中可以看到。

然而,充分反映古埃及人高超科学技术和建筑才能的杰作,当推金字塔王陵建筑。古埃及人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灵主宰命运,因此流行宗教信仰,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住宅仅仅看作临时寄居的客栈,而把陵墓当作永久的栖息地。古埃及的奴隶主总是梦想着依托陵墓这个“永久地”来维护自己的永久地位。因此,历代法老王都不遗余力地营造陵墓——金字塔。埃及金字塔在建筑设计上突出了高大、稳定、沉重和简洁的风格,以恢弘的气势、单纯朴实的造型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威严,对世人产生一种威慑力。最早的金字塔是第三王朝法老王左塞尔(Zoser)[19]在萨卡拉建造的陵墓,最著名的金字塔是位于开罗附近吉萨的金字塔群,因胡夫(图2-35)、哈夫拉、孟卡拉三大金字塔而著称于世。其中,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723—前2563年)建成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塔基边长230米,塔高146米,形体呈现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用230万块平均重约2.5吨的石块堆砌而成,塔身倾斜角度为51°52′,入口在北面距地面17米处,通过长甬道[20]与上、中、下墓室相连,地上两墓是法老与皇后的墓室(图2-36)。埃及金字塔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形式,反映出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力量,高高竖起古代埃及人民文明创造的历史丰碑。

图2-35 胡夫金字塔

图2-36 金字塔横截面图

埃及艺术有两大动机:一是坟墓的艺术要求;二是自然神教的艺术要求。因前者产生了金字塔,因后者产生了神庙。埃及建筑同金字塔一样伟大。最伟大的当属卡纳克神殿。卡纳克神殿里住的是阿蒙神及其妻子穆特和儿子孔斯,卡纳克神殿的前面宽110米,长366米(图2-37)。门外路的两侧蹲着无数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为神殿的门卫,上面覆着深绿的棕榈树(图2-38)。殿自外而内,须经过六个巨门。第一个巨门宽110米,厚15米,高46米。门上雕着帝王的功业。门前有一对方尖塔,塔尖上涂以白金,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塔的四周用象形文字记载着帝王的事迹。门口有一对图特莫斯大帝的大石像。又有一对大斯芬克斯。殿内分三进:第一进,四周是巨大的石柱,中央陈列着种种高贵的供物,如大瓶的香油,盛黄金的象牙的箱,肥大的牡牛、骏马等;第二进,四周仍是巨大的石柱,柱上刻着浮雕,赞美神的恩惠;第三进,是一个巨大而幽暗的柱堂,宽104米,深52米,共有大石柱130余根,分作16列,中央两列石柱最大,直径3.5米,高21米,柱头作花形,左右两旁各8列石柱稍小,直径2.6米,高21米,柱头作蕾形。传记作者曾称:每根大石柱的莲花柱头上可以站立100个人。又说:巴黎圣母院可以全部纳入这柱堂内。各柱全体为浮雕,涂金,非常庄严伟大。

图2-37 卡纳克神殿遗址废墟

图2-38 卡纳克神殿入口处的雕像

2.2.1.2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古希腊建筑是西欧建筑的典范。公元前12世纪左右,爱琴文明突然中断,从巴尔干半岛北部南下的多利亚人,在希腊半岛开创了灿烂的文明,其早期的成就是希腊神殿建筑,并且非常明显地受到埃及承柱式[21](图2-39)和传统的迈锡尼[22]加隆式样的影响。典型的圆柱式希腊神殿是公元前6—前5世纪间形成的,现存的遗址如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图2-40)。

图2-39 卡纳克神殿——埃及承柱式的代表

图2-40 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

希腊建筑的最高成就是雅典阿克罗波里斯圣城(图2-41)。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著名艺术家菲迫亚斯受雅典君主伯里克利委托,领导一个由建筑师和雕刻家组成的设计组将其设计建造而成。迈锡尼时代,这里就是雅典城的外围防卫设施的重要制高点,并得到了雅典卫城的称号。

雅典卫城建筑群(图2-42)大多建于高山之巅,主要建筑有膜拜雅典娜的帕特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女神庙及卫城山门。其中,帕特农神庙(图2-43、图2-44)最引人注目,它不但是整个卫城的中心,而且是这一时期整个希腊最宏伟的建筑。

建筑群有军事和宗教双重功能:军事上,居高临下利于防卫;宗教上,因有洞窟流泉、丛林幽谷,给人以神仙洞府之感。它不但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国家宗教的活动中心,而且自战胜入侵的波斯军队后,更被视为国家的象征。

图2-41 雅典阿克罗波里斯圣城

图2-42 雅典卫城入口(东北侧)

图2-43 帕特农神庙

图2-44 帕特农神庙鸟瞰图

帕特农神庙在设计中,巧妙地利用人的视差现象,对神殿各部分的尺度做了巧妙的安排。例如8根柱子,只有中央两根是垂直于地面的,两边的柱子都向中央倾斜,以凝成雄伟崇高之态。又如,两端两个柱子的间隔比中间各柱子间隔略小,而中间是以神殿内部的黑色空间为背景的,根据“面积相等时,白色块显得大,黑色块显得小”的光渗错觉规律,以调整馈补的方式达到视觉平衡。整个建筑群没有严格按照对称布局,而是依据地形自由安排。柱的表面都刻着细沟,每根柱周围有20道沟。沟的作用一是使柱增加垂直感,二是希腊在西欧,日光强烈,光滑的大理石柱面反射太强,刺激人眼,会使人产生不快之感,设细沟则可以减少反射。柱的头上必加曲线,其作用是使柱与楣的接合处柔和自然,好似天成,从而减少柱的负重感。各部分石材结合的地方,绝对不用胶,全用凿工镶合,毫厘不差,天衣无缝,因此,帕特农神庙好像一套积木玩具,假如有巨人来玩,可以把它全部一块块地拆开,再一块块地搭起来。而且希腊人非常讲究力学,虽然构造上全部不用胶,但非常牢固。神庙的建筑方向设计也非常讲究。在庆典日时,日出时分,太阳正好出现在神庙的中轴线上。

古希腊雕刻艺术在这一时期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雕刻作为建筑的配套装饰,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举世闻名的是《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雕塑(图2-45)。阿芙罗蒂德是古希腊神话中象征美和爱的女神,被称为“维纳斯”,是一种审美的典型。古典艺术时期,希腊雕刻最为繁荣,经典作品有爱盖那岛阿菲亚神庙东西两面的山墙雕刻《赫拉克里斯》(图2-46)、家具宝座上的装饰性雕刻《路德维奇宝座浮雕》[23]

图2-45 《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

图2-46 《赫拉克里斯》

赫拉克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是主神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因其出身而受到宙斯的妻子赫拉的憎恶。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后来他完成了12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伊瑞克先神庙女像柱》(图2-47)则是古希腊建筑柱式的一大创举,是雕刻与建筑良好结合的典范。这些神像雕刻,是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说”中,比人更理想、和谐和美的经典,并成为后来文艺复兴的主要精神境界。伊瑞克先神庙位于埃雷赫修神庙的南面,传说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东为争做雅典保护神而斗争的地方,建于公元前421—公元前405年,这里本为放置八圣徒遗骨的石殿,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建在高低不平的高地上,建筑设计非常精巧。它是培里克里斯制订的重建卫城计划中最后完成的一座重要建筑。

图2-47 伊瑞克先神庙

古希腊建筑是相对稳定的石质梁柱结构。希腊神殿建筑的式样,称为“楣式建筑”。楣是屋顶下面的水平横木,在石造建筑上是一根横石条。这石条下面有许多支柱,称为“柱列”。柱列为楣式建筑的主要部分。所以楣式建筑的派别常以柱列的形式为标准进行区分。这与埃及的神殿建筑相同。不过埃及神殿的柱不在外面而在里面,希腊神殿的柱则支在殿的四围,其殿称为“柱堂”。埃及神殿较大,人走进殿内去礼拜;希腊神殿的柱堂较小,里面仅供神像,人都在柱堂外面的空地上礼拜,因此希腊神殿外观非常重,即柱列的形式非常讲究。

古希腊时期,人们先后创立了多立安柱式(doricorder)(健全)、爱奥尼亚柱式(ionicorder)(典雅)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order)(华丽)(图2-48~图2-51),这三种柱式体现了不同的风格和美学思想。古希腊的建筑形式、结构方式和设计原理,对后来的古罗马建筑和19世纪欧美的古典主义建筑,甚至是对世界现代建筑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图2-48 多立安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图2-49 多立安式柱头

图2-50 爱奥尼亚式柱头

图2-51 科林斯式柱头

2.2.1.3 古罗马建筑

地中海沿岸的古代文明,经历了埃及、两河流域、爱琴文明和希腊文明之后,约1—3世纪,位于亚平宁半岛上的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设计开始兴盛起来。古代罗马人和他们的祖先伊特拉斯坎人[24],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一切异文化,尤其对希腊文化的成就采取了宽容的、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各族文化优秀成果都成为罗马人的艺术营养。

图2-52 塔司干柱式

罗马人设计的伟大成就也是建筑,它和古希腊建筑都是古典式建筑的楷模。古罗马建筑是对古希腊建筑艺术成就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加上原有的罗马塔司干柱式[25](图2-52),同时又增加了由爱奥尼亚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结合的“混合柱式”,共5种柱式。古罗马人把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推到一个辉煌的高峰。罗马人修建了道路,像波斯王的“国道”一样,把能够运送兵车和辎重的道路修到四面八方。他们拥有造桥专家,在多瑙河、莱茵河上都有他们的桥梁;他们修造高架水渠,飞山越岭,把水送到宫廷园囿之间;他们建造雄壮的凯旋门,让得胜的将士们从门圈中通过,振奋士气;他们修建了圆形斗兽场,供贵族们观赏人兽格斗的残酷现场……

古罗马建筑广泛采用砖石,以天然的火山灰混凝土来砌筑,构建各类柱式与拱圈相结合的“券柱式”体系,使各种复杂功能的建筑获得理想的空间。古罗马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气势雄伟,装饰富丽,包括城市广场、公共建筑、桥梁、神庙、住宅等,其典型作品如穹隆式半球屋顶的罗马万神庙(图2-53、图2-54)、竞技场、公共浴场、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图2-55)、凯旋门和记功柱等。

图2-53 万神庙

图2-54 万神庙内景

图2-55 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

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建于161年,是罗马大帝时代的哲学家希罗德·阿提库斯为纪念妻子而建造的,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剧场,也是同时期最杰出的建筑物之一。三层楼的建筑共有32排座位可容纳6000名观众。半圆形的露天剧场,直径38米,在场内任何位置都能清楚听到舞台上表演的声音。舞台背景为罗马式的窗型高墙,壁龛处以雕像作为装饰。直到267年受到外来入侵,剧场历经无数灾难,最后因一场大火烧毁了原有的西洋杉屋顶。

古罗马的建筑结构技术相当成熟,当时已十分重视建筑设计。希腊建筑由列柱与横楣组成外观,在罗马则被连续伸展的墙和拱代替。罗马人也使用柱子,但只用来构建回廊或门面,或者作为一种装饰贴在墙面上。罗马人创造了一种建筑样式“巴西利卡式”[26]。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大厅,内部有两排列柱,一端有半圆形凹龛,可作议事厅、会堂、法院等,后来受基督教的冲击,多用作教堂。最古老的“巴西利卡式”建筑是罗马的马克森提乌斯教堂。

古罗马伟大的建筑设计师维特鲁威在《建筑论》中论述了造物活动中美和功能的关系,维特鲁威在该书第三篇第2章“建筑的基本原则”中说:“建筑必须讲求规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他对美的理解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通过比例和对称,使眼睛感到愉悦。他还说:“当建筑的外貌优美宜人,细部的比例符合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另一种含义是通过适用和合宜的目的使人快乐。建筑房屋要考虑到宅地、卫生、采光、造价,以及主人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实际需要。

维特鲁威的建筑理论中的功能美和形式美之间保持着某种平衡。在他这种思想的感召下,罗马人的建筑及环境设计事业极其繁荣,他们所理解的建筑已不只是指房屋的建造,而且延伸到钟表制作、机器制造和船舶制造等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