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统建筑中的空间观-《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分享

传统建筑中的空间观-《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分享

【摘要】:“三”则成为中国建筑最基本的空间单元。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观是由“门堂之制”所构成。

“空间”一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两种观念:一是以方位建立的空间观,即东西南北的方位性;二是以数字为基础的平面布局,即“居中为尊”的奇数排列空间,二者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在水平向度的体系中建立,与西方的垂直体系不同,中国更注重数字的神秘以及前后、左右与中心等空间方位的分辨。人们对空间的领悟是由萌生、积淀逐渐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空间模式,并发展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空间认识观。

2.1.1.1 空间的格局

中国建筑的布局注重整体序列,轻视单体建筑的形态及室内空间的变化。单体建筑多平淡无奇,大同小异,并不体现个性。设计的意念不在建筑形式上,而像是控制一种“组织程序”,即外部空间序列的安排根据环境及场地特质的不同变化。尽管整体格局似乎程序化,但是在实际空间关系和格调上却常常表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景观。人们在行进中体验时空连续所带来的景色变化的同时,感受中国院落的层层递进,在空间的转换中所产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变化正是设计的一种控制与把握,也是设计的立意所在。

1.中心论

中国建筑是以“中心”为基准贯穿建筑的一种空间图式,直到今天,“居中为尊”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中国建筑设计崇尚自然、尊重环境,轴对称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古代都城,还是民宅建筑,都体现了一种对称的理念。中国人把建筑布局视为人生的坐标,与道德伦理有关,希望通过一种手段建立强有力的次序、保持一种严密的组织关系。理性而严整的建筑构图成为中国建筑一贯坚持的模式,直到今天,中国人仍普遍接受对称的建筑布局。

中国建筑在对称中还注重数字观,即发展出了“五”和“九”的空间图式。所谓“九五之尊”历来都有不同的理解,“九”在数字中最大,而“五”是数字的中位,因而含有“至尊中正”的意思。而在建筑中,强调奇数的空间排列是中国建筑空间构成的一大特征,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世界观与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有着某种契合。“三”则成为中国建筑最基本的空间单元

2.南北纵向的空间发展

中国建筑历来强调南北方向的纵轴线的空间布局,与西方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基督教文化中,教堂布局一般是东西向的,建筑坐东朝西,西立面则成为其主要立面。虽然东西向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南北轴向的建筑布局依然是主导性的,无论是合院建筑的布局,还是宫城的总体规划,都强调了以南北纵轴线为主的思想,在一些自由式的园林布局中,还会布置一些以南北纵向为主的院落。中国建筑的这种南北纵向布局的空间,如同中国卷轴画一样慢慢展开,一个院子接着一个院子,直到全部走完才能真正领略全部空间,因而中国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并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观。这种“空间”概念直到今天,仍然是建筑空间创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空间的营造还与传统绘画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例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注重全景式构图,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完全不同。特别是中国长卷式绘画,给人一种边走边看的全景感受,如著名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人们展现了纷繁热闹的全景式的场景。这种构图是把全部景致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变化的艺术画面,不受焦点透视法的制约。中国画的这种动态布局在中国建筑空间中能够充分显现,在行走中体验空间,并感受由步伐不断向前移动所带来的景致变化,这种散点式的空间序列成为中国建筑空间的独特属性。

3.院落式建筑

如果西方建筑是以“座”为单位的建筑体,中国建筑则是以“院”为单位的建筑群。合院建筑强调总体布局,弱化单体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模数的基础就是以院落群为基准的空间单元,是一种用“数”所构成的建筑群体。单元建筑仅如同西方建筑中的一个“房间”,不足以形成整体的空间意象,建筑平面的组织也是由一个个露天院子所构成的建筑群。中国建筑的意向在于外部空间环境而非室内,与西方建筑正好相反。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观是由“门堂之制”所构成。门是脸,堂是心,一种内与外、表与里的关系形成了合院空间的精神。“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是形成空间边界的重要元素,也是组织空间层次的一种手段。空间的序列正是通过一道道门的设置而形成的,并像卷轴画一样逐渐展现。“堂”有“居中向阳之屋,堂堂高显之意”,是单座建筑中的主体内容,在大小建筑中都有不同规模的“堂屋”的概念。因此,堂屋作为群落建筑中的一个核心空间,与周围的连廊和庭院形成“堂下周屋”[4],承担起了“正房”“正厅”的所有功能。我们还可以把露天的庭院视为没有屋顶的大厅,与堂屋形成完整的环境空间,并赋予其室内的功能(图2-1)。

2.1.1.2 空间中的风水

风水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观的具体体现,有着浓厚神秘色彩,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交融。这种在中国古代观念中被视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5]的学问,实际上是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一种带有某些玄幻色彩的“占卜术”,或者称为“堪舆学”[6]。因而,观天象成为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的必要内容之一,也是对环境综合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诸葛村是诸葛亮第28代世孙宁五公选中的定聚点,处于一块复夹诸峦、四望四合的宝地之中,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全村的主要建筑大公堂正位于这块宝地的中心穴位上,它的朝向为南偏东40度,轴线联西北处的天池山峰,南至桃源案山。在村之南更有菰塘畈作为进口,10千米之外还有龙山桥堰作为水口守门。在《阳宅十书·论宅外形》中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诸葛村就是这样一块贵地(图2-2)。

图2-1 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平面图

图2-2 浙江诸葛村环境风水图

1.喜水忌风

择址定居是古代人非常看重的事情,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风水术是建筑生成的重要方式,并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然而,风水术在建筑及环境方面体现了“生气”与“聚水”的概念,正所谓“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风之害被认为是居住环境的大忌,所以要“藏风得水,生气才能旺盛”。“生气”实质上是“聚人”,人丁兴旺才能家庭幸福,传宗接代,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观念。“聚水”则体现为“聚财”,中国素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而且水又具有滋养万物的含义。因此,在建筑空间中常常设置与水相关的内容,如“四水归堂”“近水之利”等,可表达人们喜水的心境。一般有两种设法锁住水流,其一适用于水流量不大的村子,需要在出口处筑坝、挖塘蓄水;其二是水流充足,无需蓄水,则需要在出水处筑建桥、亭、堤、塘,以起到锁住水流、留得财源的象征作用,并非真正为了蓄水。例如浙江武义县的郭洞村就是采用第二种办法(图2-3、图2-4)。

图2-3 浙江郭洞村水口平面图

图2-4 浙江郭洞村水口

2.向阳之愿

对于房屋而言,房子的朝向、开间以及使用功能的合理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向来认同阴阳学说,在环境中“阳”指地势高、日照多,而“阴”则指地势低、日照少。在古人眼里,阴阳两极包含一切事物,择地要“负阴而抱阳”“背山而面水”,而室内则以规整方正、向阳之屋为吉。古人的这种风水理论体现了一些朴素的生态观和一种“南向文化”在房屋构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是出于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对和谐与统一的深度理解。房屋的规划还关系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质量,其中房屋进深与开间是重要的要素,一般不宜小于1∶2,以1∶1、2∶3或3∶5等为宜,以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地区的差异性在建筑布置中不可忽视,例如在炎热的南方,应注重隔热、保持通风,因此进深大一些的房间较为适宜;而在寒冷的北方,则应保证室内可以获取更多日照、光线充足,因此大开间、小进深的房间更为合适。

3.吉凶之向

在古代,人们把房屋的方位与五行八卦相联系,并明确了吉凶之向。中国人向来注重“坐北朝南、定之方中”的空间理念,认为“东南门,西南圈,东北角上来做饭”是房屋定位的基本格局。房屋多以南向为主,强调了气候日照的自然环境,关注于吉凶方位的空间关系,如养生、沐日等宜布置于吉利方位,而生活污秽之事物宜布置于凶煞方位等。这种鲜明的空间方位意识实际上多少出于对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考虑,并非只是某些人为观念。另有,室内空间的容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正房宽敞出贵人”“堂屋有量不生灾”就体现了生态的居住观。不过,室内空间也不是越高大越好,也有“室大多阴,室小多阳,阴胜则阳病生,阳胜则阴病生”的空间认识。由此可见,房间的高度与平面尺寸、窗地比的关系以及通风采光等都是评价室内环境优劣的重要方面。这种古人对居室大小应适中的论述也是基本符合科学道理的,只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而表述得含糊莫测。从实际调查中了解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应当时当地情况的建筑经验,所建居室大多是合理的。

2.1.1.3 室内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规模在于“数和间”所构成的群体上,而西方古典建筑则在于“体和量”的扩大上。与西方建筑以座为单位的外整内繁的空间相反,中国建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总体布局上,室内空间则比较简单,且直截了当。单座建筑通常采用标准式的设计,空间形式没有什么变化,平面形式则是以间为单位的排列方式。室内常常以屏风、帷帐、格架及隔扇等来划分和组织空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与主体结构不发生力学上的联系。这种隔而不断的空间,在使用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隔声性和私密性较差。

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的平面生成方式,主要是根据建筑的结构、材料及形制要求而定的,而不是根据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形成多样的室内空间关系。人们把生活的内容化整为零,分设而立,而不是像西方建筑那样集中式布局。这是因为风水术直接影响建筑的空间布局,例如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卫生间就一定要另设,不能放到房间中,厨房也有一定的布置原则。另外,中国的建筑设计受伦理观影响深刻,如墨子的“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7],就充分说明了建筑中男女空间的限定。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在住宅中,“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8]的空间排序就体现了中国礼制精神在建筑上的反映,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