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lach、Schaufeli & Leiter 将工作倦怠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做了明确的划分,即开创阶段和实证阶段。在开创阶段,研究者将工作倦怠视为一个社会现象进行研究,透过大量的访谈和观察探究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及其特点。首先,工作倦怠研究的范围扩大。其次,工作倦怠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变化。......
2023-10-02
在所有34 份有效问卷中,30 位大英教师对于工作要求的描述中提及了与教学相关的工作负荷。“本学期本人课时量较适中,每周8 课时。但在此之前,本人参加工作、担任大学英语教学的将近20 年时间里,周课时量一直为12,甚至在最初的几年里出现过周课时量为16 的工作强度。”这是一位大英教师对于教学课时量变化的描述,这一描述与其他教师的相关描述基本一致。很显然,经历了数次大英教学改革,大部分大英教师的周课时量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一般在8 ~ 12 课时之间。然而,不少教师仍表示“教学任务还是比较繁重;身心疲惫,压力重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时安排过于集中是原因之一:“课时量要求较高,每周12 节,分两天完成,课时安排密集,对体力要求较大,基本每天上完课都是筋疲力尽。”另外,为了完成这些课时,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准备、批改作业、坐班答疑、监考、阅卷、登分,平均核算下来为实际课时的4 ~ 5 倍之多”,教师在“隐性”的工作内容上花去的时间远远多于在校的“有形”教学工作。不少教师表示,教材的频繁更换导致备课量明显增加:“教材更换导致常常要备新课。”即使不更换教材,教师还是需要每学期更新教学内容:“我的备课量较大,每学期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批改学生作业也占据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较大,相应的工作量较大”;“出于四、六级考试成绩的考虑,学生的写作、翻译练习经常要批阅,时间付出很多。”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每周在课堂教学外为学生安排答疑和晚间辅导:“因学校实行本科教学激励计划,每周还有课堂教学以外的答疑两小时和一个晚上的辅导两小时”;“每周两个晚上有两个小时的辅导课,还有4 个小时的答疑坐班时间;还要随时解答学生的各种在线问题。”有些教师还承担了学生的辅导员工作,工作任务更为繁重:“除了课堂教学,我还担任了5个大一学生的辅导员。每周和他们交流一次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其他的教学相关增量工作还包括“学校的各项活动、考核考评、学生竞赛等”。一位教师感叹道,这些增量工作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眼界、提升技能”,但其不利之处在于“耗损了相当于教学3 倍之多的精力和时间”。
不难发现,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尽管大英教师们的课时量有所减少,但是由于教材的频繁更换,教师们的课外“隐性”工作量不减反增;坐班答疑、在线答疑、晚间辅导、学生竞赛指导以及参加学校的各项相关会议与活动等增量工作也令教师们的教学相关角色负荷变得愈加沉重。
有关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的文章
Maslach、Schaufeli & Leiter 将工作倦怠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做了明确的划分,即开创阶段和实证阶段。在开创阶段,研究者将工作倦怠视为一个社会现象进行研究,透过大量的访谈和观察探究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及其特点。首先,工作倦怠研究的范围扩大。其次,工作倦怠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变化。......
2023-10-02
以下将对正式测量环节的各项研究结果进行汇报并加以初步的解读。表6-52正式问卷教学相关角色负荷因子的项目总计统计资料正式问卷中的科研压力因子的Alpha 系数为0.749,表明该因子的内在一致性良好。......
2023-10-02
Freudenberger 最早给出了工作倦怠的定义。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工作倦怠的新定义也是层出不穷。尽管如此,Maslach & Jackson 提出的用于工作倦怠测量的操作化定义仍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情绪衰竭是工作倦怠三维度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维度,它代表了工作倦怠的个人压力成分。值得注意的是,成就感降低是个体对自身做出的内在评价,而非他人对个体做出的外在评价,它代表了工作倦怠的自我评价成分。......
2023-10-02
他注重对工作倦怠的原因、症状和临床病程的描述,并且还进一步研究了工作倦怠的干预与治疗。Maslach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研究这一现象,主要强调工作倦怠的人际关系性质。......
2023-10-02
在此仅选取马氏工作倦怠量表和奥尔登工作倦怠量表做一简要介绍。鉴于此,Maslach & Jackson在1981 年编制了马氏工作倦怠量表后,又对马氏工作倦怠量表陆续进行了修订和发展。......
2023-10-02
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可进一步通过纵向研究来考察大英教师工作倦怠水平的变化规律,并对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因果关系加以验证。最后,本书主要对大英教师群体的工作倦怠水平进行了测量,在工作要求—资源理论的指导下尝试建构了大英教师群体工作倦怠的归因模型,同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干预措施。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可尝试从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这一视角进行相关实证研究,为大英教师群体工作倦怠的有效消解提供支持。......
2023-10-02
首先,本书通过两阶段的混合研究发现,大英教师的工作倦怠绝非个别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大英教师的学历越高,越容易出现情绪衰竭。研究还发现,大英教师所属的高校层次也显著地影响他们的工作倦怠水平。这意味着,与985/211 高校大英教师相比,普通高校的大英教师更易产生工作倦怠。......
2023-1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