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书的第三个研究问题,我们进行了大英教师工作倦怠归因的JD-R模型的建构。进一步解读以上归因模型建构结果可知,由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七因子构建的大英教师工作倦怠三个归因模型的拟合度均良好,其中核心一因子模型的拟合度最佳,核心二因子模型的拟合度比较理想,三因子模型的拟合度也尚可接受。......
2023-10-02
“资源保存”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简称COR)理论是由Hobfoll (1988,1989)提出的一种动机和应激理论,主要用于描述资源在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它已成为工作倦怠研究领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理论。资源保存理论中的资源泛指个体认为有价值的实物资源、条件、个人资源和能量或者获得这种资源的方法(Hobfoll,1989)。资源保存理论最初主要被运用于压力研究领域(Benight et al.,1999;Kaiser et al.,1996;Norris et al.,1999),而目前则被广泛用于工作倦怠研究(Brotheridge & Lee,2002;Buchwald & Hobfoll,2004;Hobfoll,2002;Ito & Brotheridge,2003;Neveu,2007)。
资源保存理论主要从个体资源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角度来解释工作倦怠、压力、绩效等问题的产生机制,即当个体投入大量的固有资源,如时间、精力、机会和社会关系,却得到微不足道的资源回报时,就会产生倦怠等消极结果(Hobfoll,2001)。资源保存理论将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两个构面作为预测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向度,认为与要求相关的因素是造成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等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Lee & Ashforth,1993;Leiter,1993;Leiter & Maslach,1988;Lee & Ashforth,1996),而与资源相关的因素则可为个人价值提供支持,从而缓解消极情绪导致的压力(Lazarus & Folkman,1984)。因此,研究者们主要基于工作资源和工作要求两个视角来解释工作倦怠、工作态度和行为等相关研究问题,其中以工作倦怠领域的研究最为广泛,如目前研究工作倦怠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就是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发展而成。
资源保存理论的基础假设可以表述为:个体总是倾向于保护他们的“现有资源”,并努力获取“新的资源”。这些个体认为有价值的资源不但可以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可以帮助其准确地进行自我识别和社会定位(Lee & Ashforth,1996)。资源保存理论中所指的资源可分为四类。一是物质性资源,其与社会经济地位直接相关,是决定抗压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Dohrenwend,1978),如汽车、住房。二是条件性资源,可以为个体获得关键性资源创造条件,决定着个体或群体的抗压潜能,如朋友、婚姻、权力。三是人格特质(尤其是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决定个体内在抗压能力的重要因素,如自我效能和自尊。四是能源性资源,是帮助个体获得其他三种资源的资源,如时间、金钱与知识。
资源保存理论在资源的保存和获得方面提出了两个核心原则:第一,资源丧失比等价的资源获得的影响更显著,“防止资源丧失比获得资源更难”;第二,为了获得资源或防止资源丧失,必须不断“投入其他资源”。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资源的丧失常常被用来解释工作压力的形成机制(Halbesleben & Buckley,2004;Hobfoll,2001a)。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当个体丧失了工作中的部分资源后,个体更易产生倦怠(Shirom,1989)、抑郁(Kessler,Turner & House,1988)和其他生理上的不良反应(DeVente,Olff,Van Amsterdam,Kamphuis & Emmelkamp,2003;Melamed,Shirom,Toker,Berliner & Shapira,2006)。在 倦 怠 个 体 的 应 对策略研究中,资源的投入则常被视为预防未来资源损失的一种应对方式(Ito & Brotheridge,2003;Vinokur & Schul,2002)。
为了更好地阐释资源保存和获得的复杂过程,Hobfoll (1998,2001a)提出了资源保存理论的四大推论。前三项推论都与个体资源的累积高度相关。推论一指出,拥有较多资源的个体将在资源投资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换而言之,那些拥有较多初始资源的个体会有更多的机会来进行资源的投资。推论二表明,当个体失去资源时,投资变得更加困难,这一过程又被称为资源的丧失螺旋(Hobfoll,2001a)。处于丧失螺旋中的个体因其缺乏资源不但更易遭受资源损失带来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的存在致使防止资源损失的资源投入往往入不敷出,从而会加速资源损失。推论三指出,拥有资源的个体不但更有能力获得资源,且有更好的机会投资并获得更多的额外资源(Hobfoll & Lily,1993),这一过程又被称为资源的增益螺旋。处于增益螺旋中的个体因其拥有充足的珍贵资源不但更有能力获得资源,而且所获得的这些资源会产生更大的资源增量。然而,因资源增益螺旋的形成速度不及丧失螺旋,所以缺乏资源的人更易陷入丧失螺旋中。推论四表明,当个体失去资源时,他们更加关注资源投资的防御性,即如何投资未来资源才能较为抗跌(Benight et a1.,1999;Halbesleben & Bowler,2007)。
综上所述,资源保存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个体对资源的保存、获取以及利用的内在动机,从资源的丧失和增益视角对压力及由压力所引发的工作倦怠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使其成为工作倦怠研究领域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
有关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的文章
根据本书的第三个研究问题,我们进行了大英教师工作倦怠归因的JD-R模型的建构。进一步解读以上归因模型建构结果可知,由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七因子构建的大英教师工作倦怠三个归因模型的拟合度均良好,其中核心一因子模型的拟合度最佳,核心二因子模型的拟合度比较理想,三因子模型的拟合度也尚可接受。......
2023-10-02
他注重对工作倦怠的原因、症状和临床病程的描述,并且还进一步研究了工作倦怠的干预与治疗。Maslach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研究这一现象,主要强调工作倦怠的人际关系性质。......
2023-10-02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研究领域的一个主流概念框架,描述了工作特征对个体工作倦怠的影响。JD-R 模型中工作特征的两大类别,即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会引发两个完全相异的心理过程:健康损害过程和动机损害过程。诸多研究证实了JD-R模型中双路径的存在。......
2023-10-02
本书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以及量化研究预试分析最终确定了影响大英教师群体工作倦怠的主要工作特征。通过工作特征各因子与工作倦怠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本书的第三个研究假设,即大英教师群体的工作特征各因子与工作倦怠各维度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基本得到了证实。大英教师工作倦怠的多元回归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大英教师的工作要求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工作倦怠水平。这意味着它们都是影响大英教师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
2023-10-02
本部分将简要说明预试中所使用的各量表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工具。所有题项采用李克特7 级评分,0 代表“从不”,6 代表“每天”。选用该量表来测量大英教师群体的工作倦怠水平的理由如下。该问卷原本包含16 个题项,经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后删去了玩世不恭分量表中的1 个题项,最终形成了由15个题项组成的MBI-GS 中文版量表。......
2023-10-02
Maslach、Schaufeli & Leiter 将工作倦怠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做了明确的划分,即开创阶段和实证阶段。在开创阶段,研究者将工作倦怠视为一个社会现象进行研究,透过大量的访谈和观察探究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及其特点。首先,工作倦怠研究的范围扩大。其次,工作倦怠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变化。......
2023-10-02
Freudenberger 最早给出了工作倦怠的定义。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工作倦怠的新定义也是层出不穷。尽管如此,Maslach & Jackson 提出的用于工作倦怠测量的操作化定义仍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情绪衰竭是工作倦怠三维度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维度,它代表了工作倦怠的个人压力成分。值得注意的是,成就感降低是个体对自身做出的内在评价,而非他人对个体做出的外在评价,它代表了工作倦怠的自我评价成分。......
2023-1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