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90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与生活形态的研究结果

90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与生活形态的研究结果

【摘要】:数字化生存很形象地揭示了正在发生的生活。这个“系统”正是陈刚在《创意传播管理》中描述的“数字生活空间[25]”。[12]克劳斯·布鲁恩·延森著,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8]Chan-Olmsted,S.M.&Park,J.S..From on-air to online world:Examining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s of Broadcast TV Stations’Web Sites.”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7,321-339.[19]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56。

虽然用媒介融合的视角去看待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可以使思路清晰,但媒介融合是一种过程(process),是动态的,而不是最终状态。

哈佛大学有过一场关于网络与电视是否会融合的讨论[22],争论的焦点有两个,(1)内容是否会融合?内容融合意味着最终在电视机上播放或者通过我们的手机平板电脑看到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的唯一不同只有接收终端的不同。(2)终端是否会融合?终端融合意味着电视机和电脑、手机最终将具备相同的功用,甚至融为一体。但是,单看争论的焦点就能看出,双方都承认融合的存在,只是对融合的方式和最终结果有异议。另一方面,这两个焦点其实都围绕着一个经久不衰的辩题:便携式的数字设备使得人接受信息越来越方便,人们会更倾向于简单、专业化还是大而全面的信息渠道?这是不管研究还是实践都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Jenkins认为,永远都不会有一个“黑盒子”可以控制所有的媒体,没有哪一种单一的媒体将赢得我们的耳朵和眼睛[23]。但是事实上,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中断言,“新的数字技术正在创造一个我们必须适应的全新的世界”,尼葛洛庞帝告诉我们,原子的世界即将终结,我们必须学会数字化生存(digital living)。

数字化生存很形象地揭示了正在发生的生活。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从终端、渠道到内容都在发生着融合。而从受众或者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已经超越了工具的地位,并在事实上创造了一种人工环境,因此自成一个“系统”[24]。这个“系统”正是陈刚在《创意传播管理》中描述的“数字生活空间[25]”。计算机使技术之间的连接成为可能。一个移动终端设备,可以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满足娱乐、社交的需求。互联网在整合原本传统媒体功能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的生活体验。生活在数字时代是无可回避的(live in the digital age),数字化生活(digital living)正在发生。

对于悲观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是对于乐观的前行者来说,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悲观的电子媒介论者无益于知识素养的提升,因为我们已经切切实实在数字信息的包围之中。用“后视镜”看新技术无法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因为我们往往用那个新技术旨在取代的旧技术去解读新技术的意义。然而,新技术常常产生崭新的、未及预料的后果。但是如果懂得正在发生的媒介形态转变,明白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样的变化,明白数字空间将会给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就没什么不可避免的。大多数新媒介经常都被说成不如先行的媒介,比如电视出现的时候,比如文字出现的时候。乐观主义者如莱文森坚定地认为,人的理性将在技术的演变中伸张自己的作用。媒介的演化服从人的理性,有无穷的发展潜力,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完美,人总有办法扬其长而避其短。[26]

[1]刘海龙著,《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陈刚等著,《创意传播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3]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4]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社会的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6。

[5]王辰瑶,《从替代到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研究的回顾与走向》,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5。

[6]王菲著,《媒介大融合》,南京日报出版社,2007年。

[7]王菲著,《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

[8]Doyle,G.(2002).Media ownership: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nvergence and concentration in the UK and European media.London:SAGE Publications.

[9]Blackman,C.R.(1998).Convergence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media..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2,163-170.

[10]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克劳斯·布鲁恩·延森著,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13]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3年。

[14]闵大洪:《新型网络杂志应怎样命名》,《新闻与写作》,2006(8)。

[15]张丛立,《浅论数字时代网络电台主持人的传播优势与挑战—从“云传播”理念说起》,《中国广播》,2011年第6期,第21页。

[16]罗杰•菲德勒著,《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7]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45。

[18]Chan-Olmsted,S.M.&Park,J.S.(2000).From on-air to online world:Examining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s of Broadcast TV Stations’Web Sites.”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7,321-339.

[19]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56。

[20]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40。

[21]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著,《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74。

[22]Media convergence debate from Standford University,http://graphics.stanford.edu/~bjohanso/cs448/

[23]Jenkins,H.(2001).Convergence?I diverge.Technology Review,104,93-94.http://web.mit.edu/cms/People/henry 3/converge.pdf

[24]艾吕尔,转引自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著,《传播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4。

[25]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传播形态,是依托数字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进行的虚拟的还原和放大,这种传播形态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数字生活空间(digital living space)。

[26]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