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措施

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措施

【摘要】: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关系着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关系着未来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1.成立领导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专门部门

培养信息素养的环境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这就需要从教育行政层面成立专门部门领导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素质的要求都起着规划、决策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在认识到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上,强化信息意识和观念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牢固地树立信息意识与信息观念。

2.加强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对此,应从校园网建设、计算机中心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等几方面入手。

(1)校园网建设。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基础设施就是校园网,这是学校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建设校园网,首先要建好学校网站,丰富学校网站网页内容;其次要加快校园网资源建设,特别要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网络资源;最后,学校还应尽量为每位教师接触和下载网络资源提供便利。

(2)计算机中心建设。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多媒体软件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校加快对计算机中心的建设,比如接入局域网或国际互联网,将校园网接入到各个教师的办公室,并配备相应的课件素材库,为教师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硬件基础。同时,应该让信息点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使信息无处不在。

(3)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教育技术所需的硬件设备,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具体的,可建立校园广播、视频点播系统;可创办自己学校的电视接收系统;可设置多个多媒体教室,有条件的课程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在专业的指导下,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课件的制作和相关软件的使用。

3.积极引导教师参与信息能力培育的讲座和研讨会

为了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由信息能力培育机构组织相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开展的讲座和研讨活动,并配合出版与信息素养有关的报纸、刊物、书籍等,建立信息技术网站,使教师通过耳濡目染,及时交流经验,提高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强化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除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外,关键还是要强化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对此,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时,培训者应努力引导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努力使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努力,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三)采用不同层次的培训策略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要基于不同的教师群体采用不同层次的培训策略,摆脱过去单一的培训层次。

1.基础层次

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主要包括对信息基础知识的培训、对基础的信息操作技能的培训、对基本的信息意识的教育以及对基本的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整合能力的培训。培训时,要各有侧重,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2.应用层次

(1)采取基于任务的培训方式。这种面向课程整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教师带着解决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思想进行培训,一般教师都会带着自己的任务来接受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应不断地修改培训计划,使接受培训的教师不仅仅掌握在本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用到的信息技术,更能通过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信息素养。在每次培训结束后,教师都应做到带着培训理念回到学校,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培训者也可直接到学校中去指导学员的课堂教学实践。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简单来说就是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科教学中。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使教师认识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其次,要教给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综合起来,主要有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评测和反馈工具这几种方式。

(3)推行跨学科的培训方式。在传统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过程中,各学科之间教师缺少交流,而新的教育课程倡导打破学科界限,要求教师要有跨学科教育的视野与思维。因此,在现代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打破学科界限,让不同学科的教师有机会共同参与学习,顺应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推行跨学科培训能够使各学科教师得以开阔视野,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协作,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培训策略。

(四)采取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面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国应该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并且培训的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特别是在职培训,应采取校本培训、校外培训、短期培训及自发研修等多种形式。

1.教师职前培训

从通常意义上讲,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是指教师入职前的师范学习阶段的课程。它包括实习期,反映的主要是师范学习阶段师范生的学习活动、身心体验和发展状况。同时,职前教育课程不仅包括学校正规的学科教学,而且也应该涵盖“未来教师自己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和学习、活动本身及其过程中的非计划因素”。此外,教师职前教育是由一定的教育培养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因此,它主要是指在学校指导之下提供给师范生的一切活动和经验。

加强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关系着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关系着未来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因此,师范院校要适时加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增强师范生信息观念;要注重开设与师范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信息应用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计算机操作、互联网使用与课件编制等课程。此外,师范院校还要注重加强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公共选修课,选修课要避免偏重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着重加强基本信息知识与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在职前培训的过程中,师范生也要密切配合培训者,重视相关课程的学习。

2.教师在职培训

目前,我国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仍集中在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上,并且信息素养低的大部分教师也主要集中在在职教师中。所以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采用多种培训方式,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各个学校利用教师工作时间以外的闲暇时间自行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的次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其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信息专题讲座,可以是计算机知识培训,也可以是教学观摩等。其内容比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够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整个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2)校外培训。校外培训是指教师暂时放下手中的教学任务,专门花一定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当中,也就是所谓的“脱产”。这种培训方式也较为普遍,它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使教师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校外培训的方式主要有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教育硕士学位等的学习。

(3)短期培训。短期培训主要是指由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各大专院校或师资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如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技能培训。

(4)自发研修。自发研修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这一培训方式要求培训人员要引导教师为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采取以下一些自发研修的方式。

第一,自行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或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发表教学成果。

第二,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专业书刊。

第三,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等。

【注释】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2]Hoyse E.Professionalization and Deprofess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G].//In Eric Hoyle&Jacquetta Megrry(Eds.).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1980: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London: Kogan Page,1980:42.

[3]Day C.Developing Teachers:the Challenges of Lifelong Learning[M].London:Falmer,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