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时期高校教改背景下的教学内容前期分析

新时期高校教改背景下的教学内容前期分析

【摘要】:(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我国各级学校,各门课程的教材都是预先选定的。图中B为顺序型结构,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是固定的,前一部分的学习将构成后一部分的基础。在具体编排或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遵循下面的基本原则。(三)教学内容的分析方法1.归类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各种言语信息的分类。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我国各级学校,各门课程的教材都是预先选定的。尤其是中小学,大都使用统编教材。这些教材都是由学科专家和专门人员编写,经过相应的教材委员会审定的。所以,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变得比较简单,只需对选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和编排就可以了。

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 教材中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般课程都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可能由几章或几课组成,有时一章就是一个单元;单元下面设项目,就是通常我们在教材中见到的“节”或“课”;而在项目下,一般分设知识点,它有时和教材中的“目”重合,但很多情形下,需要在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通过选择与组织单元,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随着学科的特点不同,所进行的单元划分也不同。一个单元的内容有相对的完整性。单元实质上反映了课程编制者或教师对一门学科结构的总的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这种结构按教学要求所做的分解和逻辑安排。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指对已选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在一门课程中,各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一般有三种类型,如图3-2所示。

图3-2 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图中A为并列型结构,各组成部分相对独立,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

图中B为顺序型结构,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是固定的,前一部分的学习将构成后一部分的基础。

图中C为综合型结构,兼有并列型和顺序型结构的特点。

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的顺序,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搞清楚各项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

在具体编排或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遵循下面的基本原则。

第一,从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如果学习的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就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的从属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原则,排成一个有层次或有关联的系统,使前一部分的学习成为后继学习的“认知固着点”。

第二,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对于以掌握科学概念为主的学习内容,应把基本原理和概念放在中心地位,先陈述最一般、最概括的观点,之后按内容的具体性不断分化,呈现细节和特例。

第三,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教师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出于对知识结构本身特点的考虑,一般较为注重学习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而忽略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需将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才能完成。从横向加强概念、原理、单元课题之间的联系,注意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与衔接,可以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去学习。尤其是对那些相对独立的学习内容,更应注意与其他内容之间有无横向联系。

第四,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如果学习内容涉及的事物是按年代发展的,就可以通过向前的、进化的、按年代发展或从起源出发的方法进行排列。这种组织方式与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顺序相一致,符合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能使学生对事物的发展过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方法

1.归类分析法

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各种言语信息的分类。确定分类的标准后,可把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2.层级分析法

层级分析法是利用教学目标的层次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揭示了为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层级分析法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从最终教学目标向下一级分析,直至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而实际进行教学时,则是从下而上,从实现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开始,逐级实现高级教学目标。

3.信息加工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又称程序分析法。它是对学生学习后的终点行为——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以揭示顺利完成该目标所具有的外显和内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