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同学们会说,当今我们没有吃苦的必要,其实不然,越是在当今这样的时代,能吃苦越显珍贵,吃苦也更加有意义。吃苦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也有着许多的孪生兄弟,如坚毅、恒心、顽强、积极、乐观等。吃苦耐劳说小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着想,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将无法去面对这竞争日益强大的社会;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来说,吃苦耐劳是立国之本,也是具有民族良知的表现。......
2023-10-01
敬老养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传统美德。据史料记载,早在上古时期,中国的统治阶层就注意到老年人的存在和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礼记·祭义》)夏商周时代,尊老敬贤的社会风尚已初步形成,只是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平均寿命都很短促,“人生七十古来稀”(《古诗十九首》)的著名警句,折射出当时老年人珍贵和稀少的现实,因此,尊敬老年人便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公德,约定俗成地流行于民间。
我国古代的敬老养老主要是对老年人的关怀、呵护和尊重。儒家经典《礼记·王制》中说,远古的虞舜,用“燕礼”的方式赡养老年人;夏禹王则用“飨礼”的形式表达对老年人的敬爱之情。而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里说,周文王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国家之际,施行仁政,尊敬老人,爱护少年,礼聘贤士,甚至达到“日中不暇食以待士”的程度,因而享有很高的声誉,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虞舜对老年人待以“燕礼”,根据儒家的学者解释,就是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国王在对学校视察时举行的敬老庆典。国王对于年老的官吏和那些子孙为国捐躯的老年人,以及致仕年老官员和庶人中的老者,分别在“上庠”和“下庠”的宴会上招待。至于“乡食礼”,则是一种象征性的敬老礼式,所谓“体荐而不食,爵盈而不饮,立而不坐,依尊卑而献,数毕而止”。(《礼记菁华录》吴曾祺注)可见,周代的敬老养老更为规范。《礼记·王制》说周代的敬老礼仪是“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先秦时期的统治者之所以要在各级学校举行敬养老人的庆典和礼仪,实在是大有深意的,据《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养老部》说:“王者之养老,所以教天下之孝也。而必于学者,学,所以明人伦也。人伦莫先于孝悌。人君致孝悌于其亲长,下之人无由以见也,故于学校之中行养老之礼,使得于听闻观感。一礼之行,所费者饮食之微,而所致者治效之大也。”显然,历代统治者所关注的是养老风气对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厚朴风俗、劝孝励悌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是以孝治国的最佳途径,这就是《礼记·大学》中所称道的:“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我国古代的敬老养老还体现在对老人给予一些尊高荣誉或予以法律方面的优待、物质方面的赐给,以及设置各式各样的养老院、孤老院,尊养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例如赐给老人一些钱财和生活日用品;在各种节日、庆典的时候,发给老人一些布帛、粟米、酒肉等等,以表示对老人的关爱、照顾与呵护。汉文帝刘恒刚即皇帝位时,就下诏尊老赐物,他说老人需要特别照顾,非衣帛不暖,非肉不饱,新年伊始,朝廷应当赐给他们布帛酒肉。同时做出决定,凡是年纪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赐粟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帛两匹,絮三斤。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朝廷派人将以上物品送至家中。明太祖朱元璋也非常注重老人问题,并把老人问题视为礼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亲自制定了明朝的老年政策。其内容包括恤孤老和养老两方面,明太祖特地下诏:“凡民年八十、九十而乡党称善者,有司以时存问。贫无产业者,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其有田产能自赡者,值岁给酒肉絮帛。其鳏寡孤独不能自给者,悉蠲其徭役。”(《续文献通考·学校》)又如免除老人徭役。西汉初年,汉高祖在推行赋役制度时,明确规定:凡民年十五岁以上者必出赋钱一算一百二十文,二十岁以上者须服徭役,均至五十六岁而免。于时,他还在乡里设置“三老”,每乡一人,助理民事。充任“三老”的条件,除“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外,年龄需在五十以上。
人类社会,有少便有老,人的生命,有盛必有衰。人皆有老,谁也无法避开。“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便是白头翁”,这是每一个老年人都有的人生体验。老年人体质衰弱,病常缠身,智力下降,反应迟缓,特别需要得到后辈的理解和照顾;老年人一生奋斗,创下的基业,让后辈去继承去享受,“饮水不忘挖井人”,后辈也应该予以回报;老年人历经坎坷,久经风雨,经验丰富,后辈能从中受到教益,更应该尊敬老人。况且人人都会有年老的一天,自己不尊敬奉养老人,也难以指望后代尊敬奉养自己。因此,敬老养老,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良知和美德。中国是文明古国,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人向以尊老为光荣,以养老为己任。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更应成为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章
也许同学们会说,当今我们没有吃苦的必要,其实不然,越是在当今这样的时代,能吃苦越显珍贵,吃苦也更加有意义。吃苦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也有着许多的孪生兄弟,如坚毅、恒心、顽强、积极、乐观等。吃苦耐劳说小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着想,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将无法去面对这竞争日益强大的社会;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来说,吃苦耐劳是立国之本,也是具有民族良知的表现。......
2023-10-01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细微之中彰显对老师的感恩。理解老师的辛苦,经常询问、关心老师,让老师感受同学们的温暖。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的人才,子质认真教学。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的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2023-10-01
在当今世界,民族凝聚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日益重要的精神资源。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综合国力是国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民族精神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023-10-01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容,是民族全体成员包括个体和群体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就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
2023-10-01
当我们看到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时,是否也注意到了最后一句,所有所谓的苦最后让你意志更加坚定,让你的能力更加超群,这就是苦的价值和苦的意义。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完成了文学巨著《三都赋》。......
2023-10-01
所以他才迷信道士,终因服用丹丸过度而死于圆明园。因此“公心”源于责任,而责任源于更深层的“忠”,对“公”追求的使命化最终演变为对崇高人格的自觉追求。赵奢收税铁面无私,还算是为了君王之法不怕得罪贵族;相比之下,李离的殉法而死则显得更为壮烈。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2023-10-01
诚信友爱最符合人性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性之一。不难想象,如果人对人像狼一样,互为仇敌,相互陷害,尔虞我诈,彼此间争斗不已,社会充满矛盾、冲突和战争,这个社会只能永无宁日,遑论稳定,更难言和谐了。因此,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2023-10-01
零星的时间就如同沙漏中细小的沙子,虽然微小但是很有价值,所以同学们也不能让有价值的零星时间白白流失。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王冕出身贫寒,家中无力供他上学,他就在一户姓秦的人家放牛。王冕时刻想着读书学习,每次出去放牛,他都会把借来的书带在身上,有时候骑在牛背上读书,有时候趁着牛在吃草,他就坐在树下看书。就这样,王冕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自学到了很多知识。......
2023-1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