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揭示忠孝在社会道德滑坡中的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揭示忠孝在社会道德滑坡中的担忧

【摘要】:当前阶段,社会道德状况呈现出了令人担忧的滑坡和失范现象。其中,传统忠孝道德状况更令人担忧。第二天,谢用回到家乡,将找到母亲的消息告诉了父亲,随后自己和弟弟一同去休宁将母亲迎接回来,并就近另租一室,供马氏安歇。1588年,吴琨终于得到父亲在四川东乡的确切消息。1692年,灵柩到达休宁临溪,轰动了这个乡镇,人们都称吴琨为“吴孝子”。长老想到观承兄弟两人年幼,尽管有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虽然处于社会道德的主流地位,但是它要深入人心,获得广泛认同和深入实践,仍然任重而道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没落的思想道德观念,仍有滋长蔓延的趋势,一些本已绝迹落后的封建道德也死灰复燃。当前阶段,社会道德状况呈现出了令人担忧的滑坡和失范现象。其中,传统忠孝道德状况更令人担忧。

国学诵读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ruì)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为了让父母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子,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历史故事

谢用寻母

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府祁门有个青年人,名叫谢用。谢用的父亲叫谢永贞,谢用的生母为马氏。马氏不是谢永贞的正妻,而是谢永贞后娶的妾。谢永贞的正妻为汪氏,为人不十分贤惠,听别人教唆后,对马氏非常妒忌。马氏刚怀上谢用不久,谢永贞就外出经商了。谢永贞一离开家,汪氏就乘机将马氏另嫁他人。马氏在别人家中生下了谢用。谢永贞回家得知事情原委后,非常生气,但事情已经无可奈何,只好将谢用抱回来,放在邻居家抚养。汪氏自知理亏,又将谢用带回来自己抚养。第二年,汪氏自己也生了一个儿子。汪氏对谢用兄弟两人都很好,没有什么差别。谢用逐渐长大成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开始到处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可是找了一年也没有找到。原来马氏生下谢用后,又被那家主人另嫁他人,此后没有人知道马氏嫁到哪里去了。但谢用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母亲。一天傍晚,谢用来到休宁县的一个农户家中准备投宿。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位老太太,询问谢用的姓名和投宿原因。谢用告诉老人自己的名字,以及自己出来寻找母亲的经过。老人听后,接着问道:“您母亲姓什么?”谢用回答说:“姓马。”老人说:“您父亲是不是叫谢永贞?”谢用说:“正是。”老人遂抱着谢用说:“我就是你的母亲马氏。”于是母子俩抱头痛哭。第二天,谢用回到家乡,将找到母亲的消息告诉了父亲,随后自己和弟弟一同去休宁将母亲迎接回来,并就近另租一室,供马氏安歇。从此谢用有了两个母亲。谢用对两位母亲都很孝顺。汪氏听到马氏回来消息后,感到很惭愧,亲自将马氏接到家中。从此,马氏和汪氏两人融洽地生活着。(《明史·谢用传》)

吴孝子千里负父骸

明代嘉靖年间,徽州休宁县临溪镇住着一户人家,家主人叫吴纲,娶妻程氏,生有两子一女,长子吴琨。明清时期,徽州人经商蔚然成风。俗话说:“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吴纲自幼家贫,家里又有几亩薄田,不能外出经商。1564年,已是40多岁的吴纲,在亲友的鼓励下,向亲朋好友借银百两,带着仆人友富,别妻离子,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江苏松江。松江是当时著名的棉布生产基地,吴纲在市场买了上百匹棉布,然后沿着长江将这些棉布运到湖北去贩卖。1566年,吴纲转商江西,江西是著名粮食产地,吴纲在江西购买大批粮食,准备将粮食转运到关中。1567年,吴纲将粮食运到关中,可惜天不作美,当地发生大水,吴纲的粮食被水浸湿,损失惨重。从此,吴纲与家里渐渐失去了联系,最后,音信全无,下落不明。这时,吴纲的长子吴琨也逐渐长大。吴纲在外经商期间,吴琨在家里辛勤劳动,赡养母亲,抚养弟妹。1570年,吴纲离家已有6个多年头,与家里失去联系也有3个多年头。吴琨在家里一边劳动,一边打听父亲的消息。1571年,吴琨将家里的几亩薄田卖掉,将卖得的钱一半偿还以前所借的债务,一半作为资本到淮扬经商。淮扬是当时的盐业中心,南来北往的商人很多。在淮扬经商,容易打听到父亲的下落。1572年,吴琨听到有人在四川巴东见到吴纲的消息,急忙赶回家告诉母亲。巴东与休宁相隔遥远,路途艰险,吴琨走到湖南常德,恰巧遇到先前跟从吴纲一道的仆人友富,得知吴纲并不在巴东,吴琨不得不无功而返。1577年,吴琨又听到父亲吴纲在关中白河经商的消息,当时,吴琨正在一家店铺里工作,立即向店铺主人辞去工作。经过千难万险,吴琨来到湖北,取道荆襄,直奔关中,找遍整个白河市面,没有一点父亲吴纲的音信。1588年,吴琨终于得到父亲在四川东乡的确切消息。经过长途跋涉,几经周折,1590年,吴琨来到东乡,其时吴纲已经去世,棺材停放在当地玄妙观旁的草丛中。吴琨看到父亲的灵柩,倒地痛哭。略微停顿了几天,吴琨即将吴纲的灵柩运往家乡。1692年,灵柩到达休宁临溪,轰动了这个乡镇,人们都称吴琨为“吴孝子”。(吴文查《荪堂集·吴孝子负父骸归葬传》)

方观承千里探亲

方观承(1698—1768),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式济子,安徽桐城人。虽然为官多年,却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峄、父亲方式济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方观承自幼跟随父亲方式济读书,聪慧勤恳。1711年,因“南山集”案,家庭陡遭变故,祖父和父亲受到牵连。祖父和父亲一起被流放到黑龙江卜魁城充军,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于是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想到观承兄弟两人年幼,尽管有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远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给他们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恩准,让我们启程。”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答应了兄弟俩的请求,并送给他们全部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一路上,两兄弟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挣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祖父和父亲。四人抱头痛哭。祖父、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几年后,祖父和父亲先后死在卜魁城。为了生计,方观承来到北京街头卖字,得到平郡王福彭的赏识。后来,方观承随平郡王福彭平准噶尔部贵族叛乱,因功升为内阁中书,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闻君、金波《青少年不可不读荣辱故事全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毛泽东韶山祭坟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在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32年的老家韶山(图10-1)。第二天清晨大约不到5点,毛泽东起床了,穿好衣,洗漱完毕,便来到松山寓所的小坪中散步。他穿着米黄色衬衫和灰色裤子,面容有些憔悴,显然昨晚没睡好。见有人正在为他站岗,便走过去和警卫战士谈话。出门后,毛泽东朝山下走去。出了松山,过了迎宾桥,毛泽东径直向故居山上走去。暗中保卫主席的民兵战士立即告诉罗瑞卿等人。罗瑞卿等人不知道主席要干什么,也立即都跟了上去,小山上茅草很长,人们走上前去,才发现山坡上有座不起眼的小坟。这座小坟就是毛泽东父母的合葬坟。

图10-1  毛泽东韶山故居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10月,读过两年私塾,略识几个字。毛顺生体格高大健壮,原是个贫苦农民,后来做生意,一生勤劳节俭、善持家务、性格倔强、办事精明。1920年,毛顺生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毛泽东的母亲文氏,1867年生于湘乡县棠佳阁。棠佳阁与韶山隔着云盘大山,相距二十余里。文家也以务农为主,家境小康。只因祖坟在韶山,为了每年清明节扫墓时有个落脚的地方,于是将文氏许配给了毛顺生。文氏在韶山冲里是一位以勤劳、善良、敦厚、富有同情心而著称的劳动妇女。她非常疼爱孩子,怜悯穷人,要饭的来了,总是盛饭给他们吃,饥荒的时候,常常送米给穷乡亲。毛泽东十分敬重他的母亲,甚至在几十年后还以深厚的感情谈到她。1919年10月,文氏患急性腮腺炎去世。母亲去世时,毛泽东正在长沙读书,他日夜兼程赶回家中,守候在母亲榻前,静默哀思,写下了一篇催人泪下的《祭母文》。1920年,毛泽东的父亲去世后,便与母亲合葬在屋后的小山上。

这一次,毛泽东回韶山前,就打算到父母坟前看一看。但工作人员事先并不知道毛泽东要来祭坟,所以也没有准备花圈,连纸花亦不及准备。幸亏同来的有位青年头脑机灵,在附近折了一些松枝,摘了几朵杜鹃花,用野草捆成一束,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接过松枝,慢慢地放在坟前,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深深地鞠了一躬,随行的人也鞠了一躬。略停一会儿,他沿着山坡走了下来。路上有人问他:“要不要把坟修一下?”毛泽东轻声说:“不要修了,保持这个原样就行了。”下午,毛泽东对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谈到祭坟,毛泽东说:“我下次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97、498页)

毛泽东赡养岳母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一个学问精深的进步知识分子,杨开慧的母亲是个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杨昌济先生是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毛泽东一向就很尊敬他,经常登门求教,因此与杨开慧很早就相识恋爱。1920年春节,杨开慧和毛泽东结了婚。在毛泽东的影响教育下,杨开慧开始投身于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此后的岁月里,她追随毛泽东走南闯北,出生入死,成了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和得力助手。1930年11月上旬,由于叛徒的告密,杨开慧不幸被捕,11月14日在长沙英勇就义。

杨开慧就义后,毛泽东主席对杨开慧的妈妈、自己的岳母杨老夫人非常敬重。1949年8月5日,长沙刚解放,毛泽东立即发电报向杨老夫人表示亲切问候和“敬致祝贺”。电报中对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说:“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9月11日,毛泽东给杨老夫人捎去一件皮衣料,要她做皮袄。1950年5月,毛泽东让毛岸英回湖南给杨老夫人祝贺八十大寿,带去两棵人参,给老太太补养身体。同时,让岸英为杨开慧扫墓。1960年,杨老太太九十大寿,毛泽东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写信说:“杨老太太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1962年春天,毛泽东安排刚结婚的毛岸青、邵华夫妇去看望外婆,给杨开慧扫墓和到韶山看望乡亲。杨老夫人拉着外孙和外孙媳妇,乐得眼里充满泪花。后来,毛泽东安排工作人员,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都给杨老夫人寄去生活费,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直到杨老太太去世为止。(王伯福主编《毛泽东轶事大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5、206页)

周恩来尊长让座

周恩来虽然出生于江苏淮安,但他的祖籍却是浙江绍兴。周恩来一生曾数次到过绍兴。1939年年初,周恩来利用到新四军军部视察的时机,专程回浙江绍兴省亲。周恩来到达绍兴的当天,就拜访了姑丈王子余,瞻仰了姑妈周桂珍的遗像,并默哀,三鞠躬。第二天,周宅百岁堂族长周希农老先生来到周恩来的寓所,周恩来急忙起身相迎,立刻恭恭敬敬地向周老先生行了三鞠躬礼,然后,推老先生坐在首位,自己坐下位,恭听周老先生介绍绍兴周氏族中的一些情况。周希农向周恩来介绍了第一次见面的族曾祖周炳文,周恩来非常恭敬地脱帽对他三鞠躬,称他太公公,没有“政府要员”的架子,同时将周炳文推至上座,自己完全以一个晚辈的身份接待。(裴默农编著《人生楷模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296、297页)陈毅同志不仅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而且对自己的母亲也十分孝敬。1962年已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一次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顺便抽空去看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当时,陈毅的母亲已经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的时候,母亲非常高兴,正要向儿子说话时,忽然想起刚刚换下来尿湿的裤子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藏到床下。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非常激动,赶紧走上前拉住母亲的手,亲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我刚才进来的时候,看见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想用其他话搪塞过去,但在陈毅的一再追问下,见瞒不过儿子,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对母亲说:“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片刻,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让我去洗一洗,又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裤子拿出来,想抢着去洗。陈毅又说:“我小时候,母亲不知道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子,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条裤子,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就把尿湿的裤子和其他脏衣服统统拿起来放在洗衣盆里,边洗边和母亲说着家常,直到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母子俩都欢快地笑了。

陈毅为母洗尿裤

叶剑英尽孝听母教

叶剑英的母亲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虽然没有读过书,但非常勤劳、贤惠,在操劳全部家务的同时,还耐心地教育子女,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一天,叶剑英吃饭时,不小心将饭粒掉在桌子上,父亲看到后便对他厉声训斥,可母亲却急忙把饭粒捡起来吃了,然后轻声细语地对叶剑英说:“粮食得来不容易,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往后吃饭要仔细,别再丢饭粒了。”小叶剑英眼中噙着泪水,使劲点了点头。从此以后,他吃饭的时候,总是特别注意,尽量不掉饭粒。有时候叶剑英在与小伙伴一同玩耍时,衣服和裤子不是划破口子,就是磨出窟窿。到了晚上,自己上床了,可是辛苦了整整一天的妈妈,却仍然坐在暗淡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替他缝补窟窿。叶剑英看到后,心里很难过,心疼地对母亲说:“明天我再不打闹了。”叶剑英说到做到。从此以后,他同小伙伴们玩耍时,就很注意爱护衣服,再也不划破衣服、弄脏衣服了。在母亲的细心教育和影响下,童年时代的叶剑英就很懂事,常常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亲。七八岁就开始上山打柴、割草,帮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时还帮助邻居干一些活儿。乡亲们都夸他是最听父母话的好孩子。叶剑英深深感受到,母亲的爱是那样的温暖、深沉,母亲的教诲是那样的亲切、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