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力量

【摘要】:吃苦耐劳,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自然哲学,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苦尽甘来,是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考验最终都会成为我们不断成长的精神养分。有位何姓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一年四季以稀粥充饥,读书做文章非常用功,且成绩优良总是名列前茅,钦佩之余,自叹不及。

梅花从未惧怕过凛冽的寒风和纷飞的大雪,留下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傲骨。在我们的生活中,那凛冽的寒风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寒风有多刺骨,我们内心就有多坚强;那纷飞的大雪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再次恢复到孩童时的简单纯净;那狂风骤雨也许会来得猝不及防,心灵的感悟反而会更加丰富而彻底。回首再看天边,那道美丽的彩虹是天空给你最美的微笑。

吃苦耐劳,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自然哲学,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苦尽甘来,是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考验最终都会成为我们不断成长的精神养分。卧薪尝胆必迎春,破茧成蝶终圆梦。

国学诵读

坚韧之志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苏轼《留侯论》

★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不能忍耐是人们比较普通的感情,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时出击,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历史故事

断齑划粥

“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家境贫寒,兄弟又多,锐志好学的他为能有个清静的读书环境,借住在附近的醴泉寺里,夜以继日刻苦攻读。

因买不起灯油,每天夜幕降临时,范仲淹就先背诵诗文,待到深夜和尚们做完功课入睡后,悄悄走去佛殿,借着佛像前的长明灯看书。时间长了困倦时,就用冷水激脸,清醒一下头脑继续看。

范仲淹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取小米二合,煮好一小锅稀粥,待冷凝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充饥;又断齑为菜,即切几根咸菜佐食,和着粥吃下去。这就是古代名人勤学佳话“断齑划粥”的感人故事。

后来,范仲淹离乡背井,跋涉去了南都乡校深造。乡校中多有贵胄子弟,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高车驷马进出,学习却无所用心。范仲淹丝毫不受影响,依然过着划粥断齑的生活,刻苦如旧。

有位何姓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一年四季以稀粥充饥,读书做文章非常用功,且成绩优良总是名列前茅,钦佩之余,自叹不及。出于爱慕与怜悯,从家里拿来了美酒佳肴送与。范仲淹推辞不受,那同学横竖不允,搁下了径自离去。

两天后,同学又来,见前日给范仲淹的酒肴原封未动,不禁生气责问:“好意送与你稍作改善,你却不愿领情,究竟是何道理?”范仲淹先道谢后解释道:“何兄的好意我很感激,只是我平时清苦惯了,骤然食用了如此美味,担心再也咽不下粗茶淡饭,更恐今后难再吃苦了。”

在南都乡校的五年里,范仲淹既未熟睡过一晚,也未饱餐过一顿,聚精会神于学业,毫不懈怠。据传,一次宋神宗来了南都,同学闻讯,一哄而散争睹皇帝仪容去了,唯有范仲淹如同未闻,伏案挥洒不辍。事后有同学惋惜地说:“今日得见天子大驾,真乃三生有幸,范兄因何错过了,可惜呀可惜!”范仲淹却说:“且待学而有成、为国建功立业时,再见圣驾也不为迟。”

“断齑划粥”的艰苦卓绝,磨炼造就了一代人杰范仲淹,后来范仲淹官拜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成为皇帝的左辅右弼,主持领衔了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庆历新政”。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更为后人津津乐道,赞颂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