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3-09-30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魏常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M].济南:齐鲁书社,1989.
[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刘纲纪,范明华.易学与美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
[9]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0]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3]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刘纲纪.周易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5]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6]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9]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有关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3-09-30
和礼乐文化相关的先秦各家各派的哲学都有自己的设计美学。下面,大致按照时代先后略述如下:第一,《周易》与设计美学。首先,孔子关于器物设计的思想与他所主张的“礼”“乐”治国分不开。在儒家设计美学中,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总体来看,儒家的造物理想重在维护宗法制社会秩序,并通过器物的纹饰、形式等表现出......
2023-09-30
“重本抑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在长时期内是一个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社会。到了战国时期,这一制度终结以后,官方无法再以强制方式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保护农业的发展,这就出现了“重本抑末”的主张。但必须看到,“重本抑末”仍然只是为了保护农业的发展,而不是要完全取消工商业。......
2023-09-30
先秦服饰设计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而中国古代服饰之所以在先秦时期有了较快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面料。[20]由此可见,“五服五章”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通过服饰来表现尊卑等级。[22]这些服饰的审美标准是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器以藏礼”的具体表现。......
2023-09-30
从根本上看,器显人道的思想与先秦哲学中注重“人伦之和”的思想是一致的。“人伦”即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尊卑长幼关系。《孟子·滕文公上》对于人伦之和有比较详细的解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167]注重“人伦之和”的思想与先秦时期社会组织形态的特点密不可分。......
2023-09-30
先秦古籍中也从各个方面论及器物之用,总体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图二十一大三棱尖状器(丁村人)第一,民生之用。民生之用主要强调器物在满足民众生计、生活方面的基础作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023-09-30
又由于这些看法和与器物制作密切相关的礼乐文化分不开,因此又产生了本书后面将要讲到的和先秦各派哲学相联系的先秦设计美学。先秦各家各派直接详细论及礼乐文化的哲学按它们产生的时间先后,可以划分为五大系统。所谓礼乐文化,首先要有“礼”,其次要有与“礼”密切相连的“乐”。......
2023-09-30
[1]徐恒醇.开拓现实世界的审美王国——国外技术美学研究概况[J].文艺研究,1986(6).[2]李砚祖,张道一.先秦诸子工艺思想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1987(4).[3]戴吾三,高宣.《考工记》的文化内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徐飚.观象制器[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2).[5]徐飚.周易“贲”卦美学思想探析[J].浙江工......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