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揭示艺术设计的启示

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揭示艺术设计的启示

【摘要】:[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黎受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2]南开大学《丛刊》编委会.技术美学与工业设计丛刊(第一辑)[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3]涂途.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4]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5]张帆.当代美学新葩: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黎受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2]南开大学《丛刊》编委会.技术美学工业设计丛刊(第一辑)[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3]涂途.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4]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5]张帆.当代美学新葩: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7]陈望衡.科技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

[8]孔寿山,等.技术美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

[9]张道一.美术长短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

[10]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张道一.工业设计全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徐恒醇.实用技术美学——产品审美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3]许平.造物之门[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4]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6]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18]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19]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0]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1]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2]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3]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4]高丰.美的造物——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文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25]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6]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7]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28]滕守尧.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9]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0]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1]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2]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3]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4]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5]张道一.设计在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6]郭廉夫,毛延亭.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37]张道一.道一论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38]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9]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40]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1]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

[43]张道一.张道一选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4]孙长初.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5]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46][日]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

[47][日]大智浩·佐口七朗.设计概论[M].张福昌,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48][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9][美]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20世纪风格与设计[M].罗筠筠,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0][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1]诸葛铠.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2][英]彭妮·斯帕克.设计与文化导论[M].钱凤根,徐晓红,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53][德]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张总,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54][英]乔纳森·M.伍德姆.20世纪的设计[M].周博,沈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5]董占军,郭睿.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56][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7]Victor Papanek.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M].Chicago:Academy Chicago Publishers,1985.

[58]Donald Athur Norman.Emotional Design:Why We Love(or Hate)Everyday Things[M].New York:Basic Bokk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