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文质观,已经同西方现代设计史中沙利文强调的“形式追随功能”以及之后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十分接近了。以上文论中对“文质统一”的阐述,从设计美学来看,文质统一论实际就是强调装饰与功能、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形式与功能是设计美学的一对核心范畴,两者相辅相成。从西方近现代艺术设计史来看,形式与功能的争论一直都是尖锐激烈的。......
2023-09-30
文质对举首见于《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7]这句话本来是针对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引文中的“文”,首先是指古代的典籍(包括《诗》),“君子博学于文”;其次,“文”最重要的表现是“礼乐”,孔子崇尚周礼,如《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48]《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49]这里的“文”即周代的礼乐制度,“周礼”之“文”是孔子心所向往,故谓“郁郁乎文载,吾从周”。孔子认为个人修身也是“文之以礼乐”[50],如《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51]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文谓诗书礼乐也。”[52]因此,孔子所谓的“文”包括了君子修养有关的各个方面,如服饰、容貌、诗文、行动姿势等,这些都与审美有关。“质”即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如仁、孝、忠、信、义等。孔子认为一个人“质胜文”或者“文胜质”都是片面的,只有外在的“文”与内在的“质”统一起来,才是理想的君子。
荀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文质彬彬”,提出性、伪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53]“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与“质”的概念是相通的;“伪”即后天的人为努力,其内容是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的确立,目的是引导和节制人的自然情感,使之符合礼仪规范,这就是“文理隆盛”,与“文”的概念也是一致的。“性”与“伪”密不可分,荀子强调了美是“性伪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强调文质统一。荀子还从“礼”的角度论述了文质统一:“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54]这段话说明礼节仪式繁多复杂,表达的情感欲望和所要起的作用简约,这是隆重的礼;礼节仪式简单,表达的情感丰富、欲望繁多,是简约的礼。礼节仪式和表达的情感相互配合,并行不悖,是礼适中的表现,其实也就是主张“文”与“质”“相为内外表里”。
在《周易》中,“文”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六十四卦中的贲卦专门讲纹饰。贲,即文饰的意思,《说文解字》曰:“贲,饰也,从贝卉声。”[55]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古人“取诸色贝以为颈饰,是为贲,故贲从贝而为杂色文饰之义。本卦贲字,即此义也”。[56]古人经常用有花纹的贝壳戴在脖子上作为装饰,因此,贲的本义即为文饰。贲卦的卦辞为:“亨,小利而攸往。”[57]意即占卜遇此卦,通顺,有所往而得小利。《周易·彖传》进一步阐释,将其与文饰联系起来:“《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而攸往’。”[58]王弼注曰:“刚柔不分。文何由生?故坤之上六来居二位,柔来文刚之义也。柔来文刚,居位得中,是以亨。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刚上而文柔之义也。刚上文柔,不得中位,不若柔来文刚,故‘小利有攸往’。”[59]这说明贲卦是由泰卦变化而来,泰卦九二与上六互换爻位,即变化为贲卦。泰卦上卦坤之上六变至下卦乾之九二爻位,文饰九三,所以“柔来而文刚”,泰卦之九二来到上卦坤之上六爻位,所以“乾之九二分居上位”。乾刚而来到柔坤之中,所以“分刚上而文柔”,阴阳互为文饰,所以亨通,利有所往。从卦象上来看,贲卦由下离(☲)和上艮(☶)组成,离象征火,“艮”象征山,贲卦之象为“山下有火”,在火的光明的指引下,“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60],这样,才符合“艮”的要求,因为“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61]即该行动就要行动,该静止就静止,“动静不失其时”,这也说明文饰要有一个度,如周鼎祚在《周易集注》中引郑玄注:“贲,文饰也。离为日,天文也。艮为石,地文也。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者也。……卦互体坎艮,艮止于上,坎险于下,夹震在中,故不利大行,小有所之则可矣。”[62]这说明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是亨,但文饰只可能小利,故文不可盛质。
贲卦的卦爻辞进一步说明:“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六二,贲其须。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上九,白贲,无咎。”[63]这段卦爻辞描写的上古对偶婚迎亲,很多人陪同新郎去迎亲,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都讲究打扮。“初九,贲其趾”,即文饰双脚;“六二,贲其须”,即老人文饰花白的胡须;“九三,贲如濡如”,即年轻人和老人文饰得十分华丽润泽;“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即文饰自己所骑的白马,毛色纯洁而没有杂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文饰女方所居住的丘园,丘园是草木所生之地,质素之处,非华美之所,“束帛”泛指金银珠宝等财物,这句话是说如饰以金银珠宝,则朴素之质就会丧失,如饰以朴素,则那些奢侈物就可抛弃;“上九,白贲,无咎”,“白”为事物本真,事物以“白”为饰,恰合于自然,而无患忧,所以“无咎”。由此可见,“白贲”是以无色为饰,以质素为贲,强调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自然之美,如王弼所注:“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以白为饰,而无患忧,得志者也。”[64]所以,白贲并非排斥文饰,而是追求一种外在文饰与内在质素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有关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王安石的文质观,已经同西方现代设计史中沙利文强调的“形式追随功能”以及之后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十分接近了。以上文论中对“文质统一”的阐述,从设计美学来看,文质统一论实际就是强调装饰与功能、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形式与功能是设计美学的一对核心范畴,两者相辅相成。从西方近现代艺术设计史来看,形式与功能的争论一直都是尖锐激烈的。......
2023-09-30
与儒家主张文质统一不同,老庄、韩非子、墨子均主张重质轻文。但老庄、韩非子的文质观与墨子的文质观又有所区别,下面试分论之。道家并没有明确提及文、质,但是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又直接触及文质问题。韩非子在《解老》一文中,正式用文质这对范畴把老庄的重质轻文的思想表达出来:“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2023-09-30
和礼乐文化相关的先秦各家各派的哲学都有自己的设计美学。下面,大致按照时代先后略述如下:第一,《周易》与设计美学。首先,孔子关于器物设计的思想与他所主张的“礼”“乐”治国分不开。在儒家设计美学中,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总体来看,儒家的造物理想重在维护宗法制社会秩序,并通过器物的纹饰、形式等表现出......
2023-09-30
先秦服饰设计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而中国古代服饰之所以在先秦时期有了较快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面料。[20]由此可见,“五服五章”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通过服饰来表现尊卑等级。[22]这些服饰的审美标准是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器以藏礼”的具体表现。......
2023-09-30
图十五(宋)聂崇义《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车的设计也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商代,车的设计制造有了更大进步,车有独轮、双轮。因此,《考工记》将造车列为官营手工业之首,并指出“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整体看来,先秦时期高度繁荣的造物设计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因而有力地推动了理论层面的探讨,产生了我国第一部专门工艺专著——《考工记》。......
2023-09-30
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3-09-30
先秦设计美学思想脱胎于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土壤。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顺应自然,注重和谐,对于解决当下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富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具体而言:首先,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物的关系,是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而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中,很早就注意到人的主体性问题。......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