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亦A亦B式的第二个特点,在《乐记》的这些论述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或者说,借助亦A亦B式,《乐记》很好地表达了它的艺术和谐思想。亦A亦B,同样成了中和之美的有效表现形式。......
2024-03-24
“质”在古文字中写作“”,从“斦”从“贝”,即二斤,斤是斧,“贝”为古代货币,因此,质与财富有关。《说文解字》解释为“以物相赘”[20],“赘”即“以物质钱”,因此,质蕴含了某种价值观念(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左传》中记载“周郑交质”的故事,最终又由于双方失信而失败,左丘明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21]诚信如果不是出自内心,单凭交换人质是无益的,由于双方失信,人质的交换价值为零。
“质”既然表现为事物内在的价值观念,那么,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质,因此,一般而言,事物的质即事物之本、之体。如《礼记·礼运》篇记载:“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22]这里,“质”与“本”的含义相通,指事物的本质、内容。质也可指人的本质,如孔子多次言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23]在此,以义为君子之质。又如《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24]朱子《论语集注》:“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25]忠信是质,质直则是忠信的自然流露。在此,义、直都对君子之质做了道德性的规定。
质不仅限于对事物本质、本体的规定,还可以引申至审美领域,具体表现为“素”“朴”之美。质作为事物的原质,往往与朴、素相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质、赘双声,以物相赘,如春秋交质子是也。引申其义为朴、地也,如有质有文是。”[26]前文已经论述,“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木素也”[27],段玉裁注曰:“素犹质也,以木为质,未雕饰,如瓦器之坯然。”[28]可见,这里的“质”“朴”“素”同义,均指未经加工的木材。
先秦道家、儒家把“朴”“素”与“质”联系,并初步尝试作出审美界定。老子以“朴”来形容一切事物的自然本质,如“朴”是“道”的原始无名的自然状态,“道常无名,朴”[29],“朴”是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30],“我无欲,而民自朴”[31],“敦兮,其若朴”[32]。庄子继承并发扬老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朴”是最高的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33]。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质朴成为十分重要的审美观念,如葛洪在批评“贵远贱近”的不良学风时曾说:“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于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于瓦砾也。”[34]
质也经常与素相连,素的本义为生丝,白色的生绢,也指白色,进而引申出纯洁、纯净、本色等意。如《论语·八佾》记载子夏请教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答道:“绘事后素。”[35]意思是说,绘画必须以白绢为素底,然后才能在此素底上施采绘画,人也必须先有美的本色,然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才是真正的美人,这就是对事物或人提出了本质纯洁的审美要求,正如朱熹后来所解释的:“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36]刘向《说苑·反质》:“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37]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质”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内在的本色之美。
总体看来,“文”“质”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前者侧重于事物的外部形式美,给人的感受是具象的,如色彩、线条、形体等;后者侧重于事物的内在本质美,给人的感受是抽象的,如“朴”“素”等。由于外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本质美是两种相对的审美形态,孔子由此提出“文质彬彬”[38],主张文与质的统一,“文”与“质”也从此成为美学史上一对重要的基本范畴。
在先秦古籍中,经常用工艺造物现象来说明文、质问题。因此,文、质也是先秦设计美学的一对重要概念。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文”与“质”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若以“文”指装饰、纹饰,如“文为质饰者也”[39],“火龙黼黻,昭其文也”[40],“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41],“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42],“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43];“质”则指制造器物所用的材质,如“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44],“大羹不和,贵其质也;大圭不琢,美其质也”[45]。若以“文”指器物的外部形式、造型,“质”则指物的内在价值、功能,如《墨子·佚文》:“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46]墨子认为食物、衣服首先必须满足人的实用需求,然后才满足审美需求,“先质而后文”,这里的“质”即为器物的内在价值、功能,“文”即为器物的外部形式美。
有关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显然,亦A亦B式的第二个特点,在《乐记》的这些论述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或者说,借助亦A亦B式,《乐记》很好地表达了它的艺术和谐思想。亦A亦B,同样成了中和之美的有效表现形式。......
2024-03-24
但是,孟浩然所歌咏的自然山水景象蕴藏了鲜明的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源于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农耕文明与田园生活,但并不是对纯粹农业田园世界的依恋,而是对现实的城市与村庄、市井与山林彼此连通、自由往来的世俗生活世界的依赖。孟浩然的乡土家园感包含如下重要因素。显然,故乡更能维护孟浩然的安居心理。......
2023-08-22
这种美的概念论是从他的真理观中引发出来的。但是“美”如果仅仅作为纯粹概念而存在的话就还是抽象的,这种概念并不符合黑格尔的要求。就黑格尔把美当作一个概念来看,其本体论成分是很明显的。......
2023-11-17
与儒家主张文质统一不同,老庄、韩非子、墨子均主张重质轻文。但老庄、韩非子的文质观与墨子的文质观又有所区别,下面试分论之。道家并没有明确提及文、质,但是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又直接触及文质问题。韩非子在《解老》一文中,正式用文质这对范畴把老庄的重质轻文的思想表达出来:“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2023-09-30
黑格尔也持有先有质、后有量的观点。量这个概念就是对这类问题的一个抽象。提出量这个思维环节的另一个目的是,人类需要提出一个与质这个思维环节在抽象程度上相对等的思维环节,使质这个思维环节有一个相对等的对立面,从而使人类能够在思维中把握质。再如,目前中国有13亿多人口,到2016年时,中国已连续实现12年的粮食增产,粮食年产量超过6亿吨,已足以保证中国每年食用口粮的绝对安全。......
2023-10-26
“制器尚象”出自《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61]其中,第一种象是“制器尚象”中的象,即卦象,而第二种象才是真正导致器物产生的象。其次,从根本上说,“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体现了一种模仿思维。......
2023-09-30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仅上过4个月小学,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林肯也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渊博的知识,他的成功与记忆力突出有很大的关系。茅盾先生辉煌的成就与他出色的记忆力是分不开的。周恩来总理也常因为准确的记忆力引起人们的惊叹,使他周旋于国际政治舞台得心应手,非凡的记忆力是他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3-11-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