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意义解析

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意义解析

【摘要】:“文”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多次出现,写作“”,一般认为是正面而立之人的纹身,《甲骨文字典》中解释为“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故以纹身之纹为文”。[6]“人文”的范围很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如文字、文章典籍,由于文章、典籍均用文字写成,因此也可称为“文”。[8]《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多次出现,写作“”,一般认为是正面而立之人的纹身,《甲骨文字典》中解释为“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故以纹身之纹为文”。[1]纹身虽然主要与图腾巫术相关,但是也隐含了人们对于装饰美化的欲求。

文的本义为自然事物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2]各种线条交错给人以审美感受,这种素朴的审美经验早已蕴含在人们的意识之中,如《国语·郑语》中记载了史伯向桓公指出,多样性的统一可以生成万物,单一的雷同就不能发展:“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3]因此,音乐的美不是由单一、无变化的声音构成的,“文”所指的花纹之美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杂多的,“声一无听,物一无味,味一无果,物一不讲”。[4]《周易》里更加明确地提出“物相杂,故曰文”。[5],并把“文”区分为“天文”和“人文”,“天文”是“人文”的基础或前提,“人文”是“天文”的接受和表现,如《贲·彖传》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6]

“人文”的范围很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如文字、文章典籍,由于文章、典籍均用文字写成,因此也可称为“文”。如《尚书·序》记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7]论语·子罕》:“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8]《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9]这里的“文”即古代遗存的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古人认为言语是人的思想的直接体现,语言本身也成了人的形象之美的组成部分,如:“夫貌,情之华也;言,貌之机也。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发之,合而后行,离则有衅。”[10]因此古人十分讲究文辞之美,如《左传》中记载孔子的话:“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11]语言是表现思想的,而文则是语言的修饰,具有文辞之美的文章才能流传久远。其二,礼乐制度,《论语·宪问》曰:“文之以礼乐。”[12]《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3]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指出:“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14]文被用来指称礼乐制度,是因为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行为礼仪通过形式化的典章文物而昭示出来,“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礼自外作故曰文”[15],“乐”则是“礼”的“声文”形式,在典礼仪式上奏乐,配合礼仪动作,激发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昭德”的效果。《左传·桓公二年》记载了臧哀伯劝鲁桓公以“文”而“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16],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旌旗,昭其明也。夫德,俭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17]其三,文德,如《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18]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慢,廉而不刿……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19]

从以上“文”的含义可以看出,从自然事物的色彩花纹到人体、器具的纹饰,从文辞、文物典章制度到礼乐制度、道德礼仪规范,“文”实际上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外部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