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体,因此古人十分关注天气变化,依赖自然环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首先表现为一种系统设计观,认为人的设计是整个宇宙系统的产物,器物设计制作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工与天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根本上来看,器显天道是以“天人合一”[151]的哲学观念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体,因此古人十分关注天气变化,依赖自然环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即“天人合一”。春秋战国时期,人与自然(即天人)关系也成为经常谈论的命题,一般都认为人为天地所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彼此融合的关系。如《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152]庄子也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53]“人与天,一也”[154],“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155]。既然人为天地所生,与自然不可分离,那么人的行为也应该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如《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56]《周易·系辞上传》:“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157]
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具体表现为“器显天道”的设计观,即器物设计与制作必须遵循天道,如前文所述天时、地气的生态观,审曲面势的材质观,制器的过程本身就是天道生发、演化的过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
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首先表现为一种系统设计观,认为人的设计是整个宇宙系统的产物,器物设计制作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工与天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考工记》中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58]天时、地气、材美三者都是自然因素,而“工巧”则属人的因素,其关键在于“合”,意在强调工艺创造是自然和人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设计必须顺应天时、地气,并根据材料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审美境界。
天人合一的造物理想在后世得到进一步继承与发挥,如《髹饰录》卷首即提出:“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皆以功以法,故良工利其器。然而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物生焉。四善合、五采备而工巧成焉。今命名附赞而示于此,以为《乾》集。乾所以始生万物,而髹具工则,乃工巧之元气也。乾德大哉!”[159]《髹饰录》认为工匠造物是对天地自然的模仿,四时、五行化生天地万物,工具、材料好比四时、五行,工匠造物也强调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相互配合。又如《天工开物》的书名中“天工”一词出自《尚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160]意思是自然的职能,“开物”出自《周易·系辞上传》:“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161]“开物”是指人工开发万物,“天工开物”意在强调人工与天工相互配合,从而开发出有用之物,如《天工开物·卷序》开篇指出:“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162]这就是说,天地之间物以万计,关系错综复杂,整个自然界依靠事物间的联系和自身运动变化而形成,即“天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应遵循自然规律“开物”,最终达到天人协调的境界。
其次,“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还表现为古代设计中的“象天法地”原则,即通过器物的形制、色彩、纹饰等比象天地,以达到人与自然相融相通的理想审美境界。如宗白华所说:“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163]以车制为例,《考工记·辀人》记载:“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164]从中可以看出,轸的方形和车盖的圆形分别象征大地和上天,三十条轮辐和二十八条盖弓分别象征每月三十日和二十八宿。龙旂饰九斿、鸟旟饰七斿分别象征大火星和鹑火星;熊旗饰六斿、龟蛇饰四斿、弧旌饰枉矢,分别象征伐星、营室星、弧星。加入曾侯乙墓中,又如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165]郑玄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严;半壁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166]从以上文字可知,六种玉礼器的形制分别与天地四时相应,此外,六器的颜色也配合五行、五方说,苍象征天,黄象征地,青、赤、白、玄色分别象征东、南、西、北,玉礼器于是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中介。
“象天法地”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体现,《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建造吴都阖闾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以象地户也。”由此可见,吴阖闾城象天法地,在城门的种类、数目、方位等方面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