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饰设计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而中国古代服饰之所以在先秦时期有了较快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面料。[20]由此可见,“五服五章”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通过服饰来表现尊卑等级。[22]这些服饰的审美标准是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器以藏礼”的具体表现。......
2025-09-30
从根本上来看,器显天道是以“天人合一”[151]的哲学观念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体,因此古人十分关注天气变化,依赖自然环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即“天人合一”。春秋战国时期,人与自然(即天人)关系也成为经常谈论的命题,一般都认为人为天地所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彼此融合的关系。如《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152]庄子也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53]“人与天,一也”[154],“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155]。既然人为天地所生,与自然不可分离,那么人的行为也应该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如《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56]《周易·系辞上传》:“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157]
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具体表现为“器显天道”的设计观,即器物设计与制作必须遵循天道,如前文所述天时、地气的生态观,审曲面势的材质观,制器的过程本身就是天道生发、演化的过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
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首先表现为一种系统设计观,认为人的设计是整个宇宙系统的产物,器物设计制作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工与天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考工记》中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58]天时、地气、材美三者都是自然因素,而“工巧”则属人的因素,其关键在于“合”,意在强调工艺创造是自然和人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设计必须顺应天时、地气,并根据材料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审美境界。(https://www.chuimin.cn)
天人合一的造物理想在后世得到进一步继承与发挥,如《髹饰录》卷首即提出:“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皆以功以法,故良工利其器。然而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物生焉。四善合、五采备而工巧成焉。今命名附赞而示于此,以为《乾》集。乾所以始生万物,而髹具工则,乃工巧之元气也。乾德大哉!”[159]《髹饰录》认为工匠造物是对天地自然的模仿,四时、五行化生天地万物,工具、材料好比四时、五行,工匠造物也强调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相互配合。又如《天工开物》的书名中“天工”一词出自《尚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160]意思是自然的职能,“开物”出自《周易·系辞上传》:“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161]“开物”是指人工开发万物,“天工开物”意在强调人工与天工相互配合,从而开发出有用之物,如《天工开物·卷序》开篇指出:“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162]这就是说,天地之间物以万计,关系错综复杂,整个自然界依靠事物间的联系和自身运动变化而形成,即“天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应遵循自然规律“开物”,最终达到天人协调的境界。
其次,“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还表现为古代设计中的“象天法地”原则,即通过器物的形制、色彩、纹饰等比象天地,以达到人与自然相融相通的理想审美境界。如宗白华所说:“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163]以车制为例,《考工记·辀人》记载:“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164]从中可以看出,轸的方形和车盖的圆形分别象征大地和上天,三十条轮辐和二十八条盖弓分别象征每月三十日和二十八宿。龙旂饰九斿、鸟旟饰七斿分别象征大火星和鹑火星;熊旗饰六斿、龟蛇饰四斿、弧旌饰枉矢,分别象征伐星、营室星、弧星。加入曾侯乙墓中,又如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165]郑玄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严;半壁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166]从以上文字可知,六种玉礼器的形制分别与天地四时相应,此外,六器的颜色也配合五行、五方说,苍象征天,黄象征地,青、赤、白、玄色分别象征东、南、西、北,玉礼器于是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中介。
“象天法地”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体现,《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建造吴都阖闾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以象地户也。”由此可见,吴阖闾城象天法地,在城门的种类、数目、方位等方面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关文章
先秦服饰设计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而中国古代服饰之所以在先秦时期有了较快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面料。[20]由此可见,“五服五章”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通过服饰来表现尊卑等级。[22]这些服饰的审美标准是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器以藏礼”的具体表现。......
2025-09-30
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5-09-30
器显天道反映在造物实践上,就是强调器物的设计制作要顺应自然规律,《考工记》开宗明义地提出设计要顺应天时、地气:“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中许多例子体现出古人在器物制作时对天时的遵从。[87]《考工记·弓人》又进一步阐述:“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
2025-09-30
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而“美善统一”则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可以说整个儒家美学思想体系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善”更深入贴切地指向美的评价标准。所以,儒家美学里尽善尽美的思想讲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甚至美统一于善,仍适用于当代设计。孔子提出了“美善统一”这一美学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庸”这一美学批评的标准。......
2025-09-29
和礼乐文化相关的先秦各家各派的哲学都有自己的设计美学。下面,大致按照时代先后略述如下:第一,《周易》与设计美学。首先,孔子关于器物设计的思想与他所主张的“礼”“乐”治国分不开。在儒家设计美学中,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总体来看,儒家的造物理想重在维护宗法制社会秩序,并通过器物的纹饰、形式等表现出......
2025-09-30
又由于这些看法和与器物制作密切相关的礼乐文化分不开,因此又产生了本书后面将要讲到的和先秦各派哲学相联系的先秦设计美学。先秦各家各派直接详细论及礼乐文化的哲学按它们产生的时间先后,可以划分为五大系统。所谓礼乐文化,首先要有“礼”,其次要有与“礼”密切相连的“乐”。......
2025-09-30
我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形成,历时约15个世纪,相当于夏商周三代,并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青铜文明,其巨大古朴的形体、狞厉神秘的纹饰、精巧绝伦的技术都强烈地体现了先秦时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夏商周的青铜器制作并非单纯为了实用和美观,而是深受当时政治、文化氛围的影响。商代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商周相比,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发展发生了明显变化。......
2025-09-30
中国古代的历史,通常是以传统的方式记录传承。中国人民的反压迫斗争,到了明代初期仍然存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可以被称为实际主义的社会道德,这种社会道德排除了旧时的神学。在这样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下,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逐渐在世界的舞台上缓缓拉开序幕,甲骨和古铜器所表示的艺术也加深了它的层次。......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