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先秦生态观:天时地气的设计美学思想

先秦生态观:天时地气的设计美学思想

【摘要】:器显天道反映在造物实践上,就是强调器物的设计制作要顺应自然规律,《考工记》开宗明义地提出设计要顺应天时、地气:“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中许多例子体现出古人在器物制作时对天时的遵从。[87]《考工记·弓人》又进一步阐述:“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

器显天道反映在造物实践上,就是强调器物的设计制作要顺应自然规律,《考工记》开宗明义地提出设计要顺应天时、地气:“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84]

“天有时”是指季节气候,“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85]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造物设计时顺应天时。

《考工记》中许多例子体现出古人在器物制作时对天时的遵从。如制作车器,“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86]三材,指做毂、辐和牙的材料,这句话强调伐取三材必须适时。弓的制作取材也必须遵循天时:“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87]《考工记·弓人》又进一步阐述:“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88]这是因为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致密;春天浸治角,自然浸润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三材,自然坚密;寒冬定弓体,张弓时就不会变形走样;严冬极寒时分析弓漆,就可审察漆痕是否形成环形。春天装上弓弦,等一年时间,所制的弓就可用。

“地有气”是指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地理环境不同,自然气候也随之变化,同时会影响植物等自然资源的生长:“橘逾淮而北为枳,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89]因此,设计必须遵循地气。这种遵循地气的观念在先秦古籍中有诸多论述,据《考工记·匠人》记载:“匠人为沟洫,……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广倍。凡行奠水,磬折以叁伍。欲为渊,则句于矩。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90]从这段文字可知,天下的地势,两山之间,必定有川,大川之旁,必定有路。如果造沟渠违逆地的脉理,则水不能畅流;如果水的注集不顺其理,则水不能畅流。因此,凡是修筑沟渠,就要顺应水势;凡是修筑堤坝,就要顺应地势。又如《礼记·王制》说:“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91]人民生活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居住的城邑采取不同的建制,性情也有所不同:性情中刚强、柔弱、轻捷、滞重、迟缓、迅疾等成分不相同,口味不一致,器械的规格也不一样,衣服也各自适宜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又如《墨子·辞过》曰:“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代居住形式本身的变迁,涉及了对降水、采光、风向、温度、湿度等自然气候的考虑。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就根据不同的环境、气候,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建筑形式。北方气候干燥寒冷,以穴居和半地穴居形态为主,最早发现于陕西西安的半坡文化遗址(如图十六),这种建筑形式就利于防寒保暖。而南方潮湿温热,以干栏式建筑(如图十七)为主,最早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这种建筑形式既便于通风防潮,又能抵御蛇虫猛兽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