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先秦设计美学:器原于道

先秦设计美学:器原于道

【摘要】:按照这一逻辑进一步推断,既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也应该是万物之一的“器”的本原。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对器原于道这一逻辑过程做了更为清晰的阐述。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即“阴阳相推而生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象”是通于道的。这一逻辑简而言之,即器源于象,象通于道,因此,器原于道。

前文已经论述,老子第一次赋予了“道”以形而上之本原论、本体论意义。[50]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这一逻辑进一步推断,既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也应该是万物之一的“器”的本原。“朴散则为器”[51]即说明器是道显现的结果,道是器之原。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将制器之技与道联系起来:“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52]技即技艺,泛指各种手工技艺,庄子认为最高的技艺是“道”的一种表现,如“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作十分娴熟利落,所谓“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53]文惠君赞叹:“技盖至此乎?”[54]庖丁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接着,庖丁继续阐述他由技进乎道的过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55]从开始学习解牛,“所见无非全牛者”,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游刃有余的状态,关键在于掌握和熟悉了牛的骨骼生长特点和规律,“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这说明技艺的最高目标即是“入道”。

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对器原于道这一逻辑过程做了更为清晰的阐述。《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56]这里的“象”即卦象,“制器尚象”即器物的制作以卦象为依据。从卦象的产生来看,《周易·系辞上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57]“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58]《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59]由此可知,《周易》在观察模拟自然万物和人自身的基础上创制卦象以象征、模拟自然变化和人事吉凶,卦象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象征。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即“阴阳相推而生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象”是通于道的。所以圣人通过观象体会卦象所蕴含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即道),获得启发后创制器物。这一逻辑简而言之,即器源于象,象通于道,因此,器原于道。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也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60]其中,“志于道”是根本,“艺”(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礼器、服饰、工艺技术等设计内容,这也意味着各种艺事安排、技能、器物设计都以“道”为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