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礼乐文化相关的先秦各家各派的哲学都有自己的设计美学。下面,大致按照时代先后略述如下:第一,《周易》与设计美学。首先,孔子关于器物设计的思想与他所主张的“礼”“乐”治国分不开。在儒家设计美学中,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总体来看,儒家的造物理想重在维护宗法制社会秩序,并通过器物的纹饰、形式等表现出......
2023-09-30
前文已经论述,老子第一次赋予了“道”以形而上之本原论、本体论意义。[50]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这一逻辑进一步推断,既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也应该是万物之一的“器”的本原。“朴散则为器”[51]即说明器是道显现的结果,道是器之原。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将制器之技与道联系起来:“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52]技即技艺,泛指各种手工技艺,庄子认为最高的技艺是“道”的一种表现,如“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作十分娴熟利落,所谓“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53]文惠君赞叹:“技盖至此乎?”[54]庖丁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接着,庖丁继续阐述他由技进乎道的过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55]从开始学习解牛,“所见无非全牛者”,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游刃有余的状态,关键在于掌握和熟悉了牛的骨骼生长特点和规律,“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这说明技艺的最高目标即是“入道”。
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对器原于道这一逻辑过程做了更为清晰的阐述。《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56]这里的“象”即卦象,“制器尚象”即器物的制作以卦象为依据。从卦象的产生来看,《周易·系辞上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57]“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58]《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59]由此可知,《周易》在观察模拟自然万物和人自身的基础上创制卦象以象征、模拟自然变化和人事吉凶,卦象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象征。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即“阴阳相推而生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象”是通于道的。所以圣人通过观象体会卦象所蕴含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即道),获得启发后创制器物。这一逻辑简而言之,即器源于象,象通于道,因此,器原于道。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也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60]其中,“志于道”是根本,“艺”(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礼器、服饰、工艺技术等设计内容,这也意味着各种艺事安排、技能、器物设计都以“道”为根本依据。
有关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和礼乐文化相关的先秦各家各派的哲学都有自己的设计美学。下面,大致按照时代先后略述如下:第一,《周易》与设计美学。首先,孔子关于器物设计的思想与他所主张的“礼”“乐”治国分不开。在儒家设计美学中,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总体来看,儒家的造物理想重在维护宗法制社会秩序,并通过器物的纹饰、形式等表现出......
2023-09-30
器的本义为器皿,据《说文解字》:“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34]与形而上的抽象的道相对,它是具体可感的物质形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类器主要象征某种观念,如礼器、明器、祭器等。器的发明与制作涉及工艺、技术、社会生产力等因素,因此器的进步和广泛使用也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的表征。每一个时代,随着旧器的改造、新器的运用,人们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2023-09-30
先秦服饰设计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而中国古代服饰之所以在先秦时期有了较快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面料。[20]由此可见,“五服五章”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通过服饰来表现尊卑等级。[22]这些服饰的审美标准是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器以藏礼”的具体表现。......
2023-09-30
图十五(宋)聂崇义《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车的设计也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商代,车的设计制造有了更大进步,车有独轮、双轮。因此,《考工记》将造车列为官营手工业之首,并指出“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整体看来,先秦时期高度繁荣的造物设计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因而有力地推动了理论层面的探讨,产生了我国第一部专门工艺专著——《考工记》。......
2023-09-30
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3-09-30
先秦古籍中也从各个方面论及器物之用,总体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图二十一大三棱尖状器(丁村人)第一,民生之用。民生之用主要强调器物在满足民众生计、生活方面的基础作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023-09-30
设计[16]一词最早可以追溯至拉丁文designave,指的是“徽章、记号”。从古典到现代的数百年间,design词义的重点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生变化。15世纪前后,意大利语的disegno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disegno一般理解为“描绘”,15世纪的绘画理论家兰西洛蒂认为绘画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描绘、色彩、构图以及创意。广义的disegno则指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18]18世纪,design的词义一般仍然用于艺术领域。[22]Design学科的名称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最初被译为“图案”。......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