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器的意义和作用

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器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器的本义为器皿,据《说文解字》:“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34]与形而上的抽象的道相对,它是具体可感的物质形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类器主要象征某种观念,如礼器、明器、祭器等。器的发明与制作涉及工艺、技术、社会生产力等因素,因此器的进步和广泛使用也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的表征。每一个时代,随着旧器的改造、新器的运用,人们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器的本义为器皿,据《说文解字》:“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34]与形而上的抽象的道相对,它是具体可感的物质形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5]《周易正义》云:“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质可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器。”[36]此言中明确说明有形或无形成为道器最明显的区分,道是阴阳流变的规律,无形无象,而器则是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质,“形乃谓之器”[37]

“器”作为有形体的存在者,与通常所说的“物”意思相近,但是区别也十分明显:“物”包括天地万物(自然物和人工物),而“器”专指人工制作物。如老子认为:“朴散则为器。”[38]说文解字曰:“朴,木素也。”[39]木素就是未经锯凿、雕饰的原木,这句话就是说原木经过雕琢而成为器,这说明了器不同于自然物,是人选择自然材料,在自然之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工艺加工创制的。

器是人创制的,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因而具有某种功效。《周易·系辞上传》:“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40]这句话是说人们制作器物的目的是满足百姓日常生活需要,《老子·十一章》也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41]埏埴糅合陶土做成饮食的器皿,虽然中间是空的,但正是空的部分具有盛物的作用,“有器之用”,这说明器具有某种实用功能。《考工记》中多次涉及器,“梓人为饮器”[42]“庐人为庐器”[43]“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44],以上引文中的“器”具有相同特征:它指某种具体可感的物质形态,而且还是将自然之物经过人工创制的具有功效的物品。

从功能的角度,器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实用之器。包括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的各种日常生产、生活器具。

第二,规范之器。除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外,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还具有社会属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制度,并通过器的形式物化,以规范社会生活。如度量衡货币甲骨文等。

第三,象征之器。这一类器主要象征某种观念,如礼器、明器、祭器等。

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器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器。器的发明与制作涉及工艺、技术、社会生产力等因素,因此器的进步和广泛使用也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的表征。按照使用器具的不同,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经历了手工工具时代(包括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现在正迈进电子时代。每一个时代,随着旧器的改造、新器的运用,人们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器具有一种社会文化属性,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的体现。